灵石县段纯镇鑫源新村 2016 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活污水防治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专项评价编制日期:2017年7月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1 总论1.1 项目行业类别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附录A确定本项目所属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本项目属于“U 城镇基础设施及房地产——144、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报告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为污水处理站Ⅲ类”。
1.2 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建设项目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可分为敏感、较敏感、不敏感三级。
分级原则见下表。
表1 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表根据现场调查,本项目拟建站址不在郭庄泉域重点保护区,处于泉域一般保护区内,项目距离重点泉域30km,项目周围有段纯镇水源井两处(1#井和2#井),分别分布于段纯镇的西北和东南两个方向,段纯镇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均是以半径为37米的圆形区域,面积为0.0043km2,不设二级保护区,本项目距离段纯镇集中水源地1#水源井保护范围最近距离为2000m;距离2#水源井保护范围最近距离为3300m。
站址均不在以上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因此本项目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不敏感。
1.3 评价工作等级分级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可根据表2确定。
表2 评价工作等级分级表由于本项目为III类项目,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不敏感,因此确定本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1.4 地下水调查评价范围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本项目为三级评价,调查评价面积应不大于6km2。
结合项目区地下水流向,本项目评价范围确定为厂区向北向南外扩1km,向西外扩0.7 km,向东外扩 1.5km,地下水评价范围为4.4km2。
2评价区地质环境现状调查2.1地形地貌灵石县地处太原盆地与临汾盆地两大断陷盆地之间的隆起带,全县地形起伏较大,高低悬殊。
县境东部的霍山区,地形较高,为县内最高点。
西部属吕梁山,县境边界为中华山,海拔1355m,为西部最高点。
中部为汾河谷地,汾河从桑平峪村流入灵石,海拔740m;在石桥下游流出灵石境外,海拔580m,为晋中市最低点。
纵观全县地形,呈现出东西高,中间低的宽缓槽形地形。
灵石地处构造隆起带,地层出露齐全,地质构造发育,使得全县地貌形态复杂。
主要有分布于县境东部的霍山区的侵蚀构造地貌、霍山以西广大地区为侵蚀堆积地貌、霍山山前一带山间谷地呈堆积地貌以及汾河及其较大支流形成的山间谷地。
2.2地质构造2.2.1区域地层岩性灵石县境内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岩三大岩类均有出露。
变质岩为太古界太岳山群及上元古界长城系地层;沉积岩有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和新生界上第三系、第四系地层;岩浆岩在东部的后悔沟、后二沟等地零星可见,主要为太古代侵入的中细粒黑云母角闪花岗岩小型岩株及沿北北西向和北东向侵入的辉绿岩脉。
变质岩、沉积岩地层划分及岩性描述见表1。
表3 区域地层简表灵石县位于山西台背斜的中部,处于吕梁块隆、沁水块拗、晋中新裂陷与临汾—运城新裂陷四个Ⅳ级构造单元接壤部位,区内构造较为发育。
依地质力学观点,主要有四大构造体系(图3-5),由主到次分述如下:1.祁吕弧形褶带东翼:表现形式为NNE—NE向扭性断裂及褶皱构造,褶皱规模大,延伸长,控制着本区的山川水系、地形地貌及矿产资源的分布。
(1)褶皱①霍山复背斜背斜核部位于县境东部的花石岩~石膏山一线,走向近南北,背斜中部隆起并向南北两端缓慢倾伏,核部地层为太古界太岳山群变质岩,向两翼依次出露上元古界长城系、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
东翼岩层倾角12~26°,地层呈连续分布;西翼被霍山断裂切割,与汾河复向斜呈断层相接,出露地层为寒武、奥陶系灰岩,岩层倾角13~27°。
复背斜中南北向、近东西向断层发育,次一级褶皱少见。
②汾河复向斜向斜核部位于介休市义棠镇~本县桑平峪~县城西~夏门一带,西翼接吕梁山复背斜,东翼至霍山断裂,为一宽缓复式向斜,境内长度约35km。
向斜轴走向NE10~25°,核部为灵石背斜,受汾河侵蚀切割作用强烈,出露地层为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河谷两侧出露最新地层为二叠系上石盒子组,西翼出露最老地层为奥陶系峰峰组,岩层走向NE10~30°,总体倾向南东,变化较频繁,期间发育有多条大致平行的小背斜和小向斜,岩层倾角5~15°;东翼出露最老地层为寒武系徐庄组,岩层走向NE10~25°,倾向西北,倾角6~25°。
(2)断层①灵石断层又称索洲断层。
分布在索洲、两渡一带,该断层在索洲东北隐伏于汾河之下,断层总长16km,走向45°,断面倾向北西,倾角70~80°,为张扭性正断层,断距大于300m。
该断层的存在,使断裂以南汾河沿岸奥陶系中统地层抬起并裸露地表,成为汾河河水主要渗漏段。
②张家庄断裂位于城南汾河东岸东西宽约3km的窄带内,由大体平行的7条NE向正断层组成,以王家庄断层规模最大,断距数十米,倾向西。
2.晋中多字型构造分布于牛角鞍—乔家山一带及石膏山—仁义—南关等地,为该构造体系西南端。
由一系列走向NE—NEE向断裂构造组成,东部山区主要有杏乎圪塔断层、牛角鞍断层、郑家山断层、老爷庙断层等,一般长1~5km,断距多小于10m,截切南北向构造,向西南主要有仁义断层、富家滩断层,分述如下:(1)仁义断层总体走向北东,并呈似“S”形延伸,断层面倾向北西,北西盘下降,断距约300m。
构成北部二叠系下石盒子组与石炭系山西组断层接触关系,为张扭性正断层。
该断层破碎带宽度达50m。
(2)富家滩断层总体走向近东西,总长12km,断面南倾,倾角53°,北盘上升,南盘下降,为正断层,断距约100m。
3.南北向断裂带分布于西许以东,霍山西麓,东西宽约6km,南北长约24km。
以走向NW霍山断裂为主,由石膏山林场逆断层及其派生的数条小型逆断层组成。
石膏山林场逆断层东盘上升,西盘下降,东盘为太古界太岳山群变质岩,西盘为古生界和新生界地层,断距达800~1200m。
4.东西向构造形迹以NE向背向斜形式产于石膏山一带太岳山群地层中,有石膏山向斜、滴水崖背斜、柏杨河背斜及米家岭背斜等。
被南北向断裂截切。
除上述构造体系外,区内还发育一些不明归属的构造形迹。
如南关断层走向北西西(280°),断层面南倾,倾角70~80°,南盘下降,为正断层,致使石炭系山西组与奥陶系峰峰组呈断层接触,断距百余米。
2.3水文地质本区地下水含水层主要分为五种类型,从下到上依次为奥陶系中统石灰岩岩溶含水层组,石炭系上统太原组石灰岩溶隙及砂岩裂隙含水层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砂岩裂隙含水层组,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砂岩裂隙含水层组,第四系砂砾石孔隙含水层组。
区域隔水层主要为本溪组泥质岩隔水层组,岩性由铝土泥岩、砂质泥岩组成,总厚度平均12.60m,致密、细腻,为区域良好的隔水层。
此外,相间于各灰岩、砂岩含水层之间的厚度不等的泥岩、砂质泥岩,亦可起到层间隔水作用。
1、郭庄泉域(1)概况郭庄泉出露于霍州市南7km处东湾村至郭庄村汾河河谷中,南北分布长度约1.2km,面积约0.5km2。
天然状态下,泉水以泉群或散泉形式出露,大小泉眼共60多个。
泉水年际不稳定系数为1.45,属稳定型泉水。
泉域分布范围包括临汾地区的汾西、霍州、洪洞,晋中地区的灵石、介休,吕梁地区的汾阳、文水、孝义、交口等市(县)。
属汾河复向斜,处于吕梁山大背斜和霍山大背斜之间。
泉水多年平均(1956~1984年)降水量为552.4mm。
(2)泉域范围西部边界:北中段:大体平行于紫荆山断裂带,为地表分水岭边界。
边界走向由北向南自八道年山-交口县土湾垴子(2046.3m)-棋盘山-石口-隰县五鹿山东-泰山梁(1625.8m)。
西南端:以青山峁背斜、山头东地垒以及其南部短轴背斜与龙子祠泉域为界。
边界走向由西北向东南自泰山梁-青山峁(1625.2m)-上山村(1432.7m)-青龙山(1332.6m)-西庄。
北部边界:为汾河向斜翘起端,亦以地表水分水岭为界,西段与柳林泉域相邻。
边界走向由西向东,自土湾垴子-交口县上顶山(2100.7m)-井沟梁(1690.5m)-中阳县上顶山(1793.8m)-离石顶天垴南(1980.6m)-文水拐岭底-汾阳桑枣坡-宋家庄-文水神堂。
东部边界:北段:汾阳市到灵石县马河之间为一北北东向大断裂,东盘新生界地层较西盘下落800~1200m,此断层不仅构成太原盆地与灵石隆起的边界,也成为郭庄泉域的阻水边界。
南端:马河以南为走向南北的霍山断裂,形成泉域阻水边界。
整个边界走向由北向南,自神堂-汾阳杏花村-见喜-孝义司马-大孝堡-介休义棠东-秦树-灵石西许-霍州冯村-李曹东-闫家庄东。
南部边界:以万安断层为阻水边界。
边界走向由西至东自洪洞西庄-康家坡-堤村南-南沟-闫家庄东。
按上述边界圈定的泉域面积为5600km2,其中裸露可溶岩面积为1400km2。
按行政区划分:吕梁地区2991km2,临汾地区1552km2,晋中地区1057km2。
(3)重点保护区范围郭庄泉域岩溶水排泄带是我国北方大水矿床之一,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其中团柏矿、圣佛矿、白龙矿、南下庄矿,存在带压开采突水问题。
因此在划定重点保护区时除考虑泉水集中出露带、现有重点水源地外,为防止矿坑突水,保护岩溶水免遭破坏,也是重要依据。
据此划定的泉域重点保护区范围:以汾河河谷为中心,北起什林大桥,南到团柏河口,东部以辛置-邢家泉-三孔窑-朱杨庄-什林镇为界,西部以申村韩家垣-上柏团-滩里-前庄-后柏木沟-许村为界。
保护区范围约l45km2。
其中团柏等四矿面积84.4km2,探明煤炭储量9.16亿吨。
本项目不在泉域重点保护区范围内,项目距离重点泉域30km,本区处于郭庄泉域中部。
郭庄泉域北部和西部以吕梁山背斜轴太古界片麻岩为其天然边界,东以汾阳—义棠断层及霍山断裂为界,南界万安断层为阻水边界。
南北长约110km,东西宽约57km,泉域总面积5600km2,属向斜储水构造。
泉域的东部,西部和北部出露的寒武、奥陶系石灰岩直接接受大气降水和河床渗漏补给,地下水由东北及西北向南运动在汾河断层西南段汇合,沿汾河水流方向由北向南运动,受万安断层的阻隔,在霍县东湾村至郭庄村的汾河河谷中出露,泉口标高516-521m,据2001-2003年间实测资料最大流量2.12m3/s。
本区岩溶地下水的补给以降雨直接入渗及河川径流集中渗漏补给为主。
降水入渗主要在向斜两翼大面积碳酸盐岩裸露区,地貌上为中低山,裂隙溶洞及干谷发育,利于入渗。
入渗量占泉水补给量的80%。
河川渗漏以向斜轴部汾河流经地段为主,长年渗漏补给段位于两渡至什林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