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子动理学理论扩散现象的宏观规律课件ppt

分子动理学理论扩散现象的宏观规律课件ppt

1. 互扩散: 发生在混合物质成分中,是由于物质各成分的空间分布不 均匀而造成的各组分分子从高密度区向低密度区迁移的现象 由于发生互扩散的各组分分子的大小、形状不同,因而他们 的扩散速率、能力也各不相同。 在扩散过程中,同类分子的相互碰撞不会改变这些分子原来 的输运规律,但当大分子与小分子相互碰撞时,小分子的运动方 向较容易发生偏转甚至被折回,从而影响到它的输运规律。 2. 自扩散 是使发生互扩散的两种粒子的差 自扩散是互扩散的一种特例。 异尽量变小,使它们相互扩散的速率趋于相等的扩散过程.
热传导过程存在热流 ,因而是非平衡态。 热传导过程存在能量迁移 ,因而是物质的输运现象。
2热流密度:单位时间通过垂直热流方向的单位面积的热量。 dQ JT dt dA dQ 热流: 单位时间内通过的热量 Q dt dT 温度梯度大小: 方向:指向温度升高的方向。 dz A z0 ⑵ 傅立叶定律: 设物体的温度沿z轴方向变化,在z=z0处垂直于z轴取一截面A。
§3.2 扩散现象的宏观规律
当物质中粒子数密度不均匀时,由于分子的热运动使粒子从 数密度高的地方迁移到数密度低的地方,这种现象就是扩散。
eg:不会发生化学反应的氧气与二氧化碳的扩散 抽去隔板经足够长时间后,两气体均匀分布于两 T O2 容器中,且: O2+CO2
P nkT ( P、T恒定) n(O CO ) nO nCO 2 2 2 2
1 2
器中一氧化碳的数密度
管道中CO净由左至右的数 密度梯度大小为: dn1 n1 n2 dz L
CO N2 LA V
PCO P0
PN 2 P P0
dn1 dL
A
L
V
N2
P
CO : n1
n2
dN1 n1 n2 D A 则左→右CO粒子的流动率: dt L
——菲克定律的第三种数学表达式 反映了单位时间扩散的总质量与密度梯度d/dz的关系 ⑹ 菲克定律也可以用于互扩散: 若dt 时间输运的扩散粒子1的质量为dM1,则:
dM 1 d1 D12 A dt dz
扩散粒子1的密度梯度
扩散粒子1在粒子2中的一维互扩散系数
(二) 扩散系数D
扩散系数的大小反映了扩散过程的快慢,即反映了粒子的扩散能力。
2. 非线性输运: 若非平衡态不满足“流”与“驱动力”间的线性关系,或一 种“驱动”形成了另一种类的“流”。就成为非线性输运。 §3.3.2 热欧姆定律 傅立叶定律: Q dQ J A dT A T dt dz 记为-△UT ; 热流记为 IT 若:温度差△T 称为温压差; 则一根长为L、截面积为A的均匀棒达到稳态传热时的 傅里叶定律为: UT UT UT IT A 热欧姆定律 1 L L RT A 1 其中: 热阻率 T 热阻
③ 式中负号表示热流方向与温度梯度方向相反, 即:热量总是由温度较高处流向温度较低处 ④ 系统达到稳态时有: JT
dQ 常量 dt dA
此时利用傅立叶定律计算传热十分方便。 系统未达到稳态时,应借助热传导方程解决问题 ⑷ 热传导的微观机理:
⑷ 热传导的微观机理:
热传导是由于分子热运动强弱程度(即温度)不同所产生 的能量传递 气体:当存在温度梯度时,作杂乱无章运动的气体分子,在 空间交换分子对的同时交换了具有不同热运动平均能 量的分子,因而发生能量迁移 固体、液体:分子的热运动形式为振动。 温度高处分子热运动能量较大,因而振动的振幅大; 温度低处分子振动的振幅小。 热运动能量就是借助于相互联接的分子的频繁振动逐 层地传递开去的。 通常液体和固体的热传导系数较低 金属: 金属或熔化金属中存在自由电子气体, 因而金属的导热性能远比一般的固体、液体高
即: 分子数密度梯度总是指向分子数密度 n 增加的方向。
2. 菲克定律:
设dA为与z轴垂直的小面元。 实验表明:
dA
z
dt 时间内通过dA面净的向z轴方向运动的分子数 dN 与 dn/dz 成正比,与dA、dt 也成正比。则有: dn d N D d Ad t dz
定义粒子流密度为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粒子数,用JN表示,则:
dQ dT JT dt dA dz
dQ dT Q JT A A dt dz

z
傅立叶定律
dQ dT JT dt dA dz
dQ dT Q JT A A dt dz

⑶ 说明: ① 傅立叶定律是法国科学家傅立叶于1822年在实验基础上提出的 ② 比例系数 称为热导率,或导热系数。 单位:w/m· K 其数值由材料的性质决定
2. 自扩散 eg: ① 同位素间的互扩散 ② CO、N2 的互扩散 二、菲克定律: (一) 菲克定律: 1. 分子数密度梯度矢量: 则定义分子数密度梯度矢量:
设扩散粒子的数密度n只沿一维方向变化(如z方向),即:n=n(z)。
dn dz
大小:
dn 若: 0 , 分子数密度梯度与z同向 dz 方向: 沿z轴方向,且 dn 若: 0 , 分子数密度梯度与z反向 dz
流体截面积
, 且 JN 处处相等,则:
dN D
JN
扩散粒子的分子质量
dn dAdt dz
m dN dn m A A D A m JN dz dt A
dN dn D dt dA dz

dM d m dN d D A D A dt dz dt dz
解: [法1] 傅立叶定律
设筒长为L,则
L

r
b
r
轴线上的导线电阻为 Rtot RL
设半径为r的圆柱面上通过的总热流为 Q ,
dT 半径为r ~r+dr 的圆筒形薄层气体中的温度梯度为 ,则: dr dT JT dr
Rtot RL
dT JT dr
dM d 或: D A dt dz
气体常压下的扩散是由于粒子数密度空间不均匀造成 的宏观粒子迁移或质量迁移引起 说明:
⑴ 黏性与扩散均依靠分子无规则热运动实现 ⑵ 液体、固体也有扩散现象,但由于微观结构不同使得其扩散 的机理也不同
§3.3 热传导现象的宏观规律 当系统与外界之间或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时就有 热量的传输 热传递有三种本质不同的基本方式:热传导、对流与辐射。 §3.3.1傅里叶定律 线性输运与非线性输运 一、 傅里叶定律 1. 热传导: 相邻的两部分物质之间,不是由于净的物质流动,而仅仅 是由温度差引起的能量传输称为热传导
L L RT T A A

热阻定律
说明: ⑴ 热欧姆定律、热阻定律适用于均匀物质的稳态传热。 非均匀物质的热阻、热流,应借助微分热欧姆定律解决。 ⑵ 可以证明,棒状或板状材料的稳态传热,其热阻满足类似 于电阻的串、并联公式 热阻串联 热阻并联
RT RT1 RT2 RT3
二、线性输运与非线性输运
1. 线性输运:
结果 驱动力
牛顿黏性定律: 动量流密度 J p
菲克定律:
du dz 流层间流速不同迁移了动量 dn 粒子流密度 J N D dz
粒子分布不均匀迁移了粒子或质量 dT JT 傅立叶定律: 热流密度 dz 物质温度不均衡迁移了能量 或:由于存在速度梯度、分子数密度梯度、温度梯度造成了 动量、质量、能量的输运传递,形成了动量流、粒子流、热流。 这些输运中的“流”与产生这些流动的“驱动力”是线性 关系,称线性输运
例4: 一半径为b的长圆柱形容器在它的轴线上有一根半径为 a、
单位长度电阻为R的圆柱形长导线。圆柱形筒维持在定温, 里面充有被测气体。当金属线内有一小电流 I 通过时,测出
容器壁与导线间的温度差为△T。假定此时已达到稳态传热,
因而任何一处的温度均与时间无关。 试问:待测气体的热导率是多少?
I
a
dr
d3 d1 d2 d 1 1 1 RT RT 1 RT 2 RT 3 ( ) 1 A 2 A 3 A A 1 2 3
Q IT

UT
RT
d(
T A
1
1

1
2

1
3
)
(T2 T1 ) A1 2 3 d (1 2 3 31 )
大多数气体: D ~ 104 ~ 105 m2/s 常温常压下 低黏度液体: D ~ 108 ~ 109 m2/s 固体: 注意: 对气体来说,当压强很低时的扩散与上述扩散不同。 属于克努曾扩散或称为分子扩散,eg:气体透过小孔的泻流就
属于分子扩散 .
D ~ 109 ~ 1015 m2/s
dN1 n1 n2 D A 则左→右CO粒子的流动率: dt L N1 V 又:n1 V A L dn1 n n CO N2 LA V D 1 2 A dt VL PCO P0 PN 2 P P0 n1 n2 n0 dn1 dL CO : n 1 n n n (n n ) 2n n
P
V

O2+CO2
扩散现象出现时存在宏观粒子流, 是非平衡现象,也是一种物质的输运现象 §3.2.1 菲克定律 自扩散与互扩散
V P T CO2
一、自扩散与互扩散 实际的扩散过程都是较为复杂的,常和其他输运过程伴随 着发生。
纯扩散过程必须是在密度均匀、压强均匀的条件下进行的。
纯扩散一般分为两种:自扩散和互扩散。
且: t ,
三、气体扩散的微观机理: du 黏性: 黏性力 f A J pA dz
dP du dt J p A dz
气体常压下的黏性是由于流层间流速不同造成的定向 动量迁移引起 dn dN dn J D J A d t 扩散:扩散粒子数 dN D Adt N N dz d t A dz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