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谜语故事大全

儿童谜语故事大全

儿童谜语故事大全篇一: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故事大全(摘录)1、爱屋及乌这个典故出自《尚书大传.大战》。

殷商末代的纣王是个残忍无道的昏君。

当时的西部诸侯之头领姬昌,因反对纣王被囚禁。

出狱后,姬昌回到周的都城岐山,称周文王,要推翻商朝。

他聘请姜尚(姜太公)为军师,开始扩军备战,并迁都丰邑(今陕西省)。

不久,周文王去逝,其子姬发继位,称周武王。

他联络几个诸侯,出兵伐纣。

大军渡过黄河,直逼商朝京城朝歌。

商纣王早已失尽人心,朝歌很快被攻克,纣王自杀。

纣王虽死,敌人并未完全肃清。

周武王召见姜太公,请教如何处臵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能否使局面安定下来。

姜太公答道:"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之鸟;不爱人者,及其胥余。

"就是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他屋顶上的乌鸦也喜欢;如果不爱那个人,就连他住处的墙壁也讨厌。

姜太公的主张是要把敌对分子彻底消灭。

后来,这个典故常被人们用作描述因为深爱某人,连带也喜爱他的亲属朋友等人这种现象。

2、安乐窝这个典故出自《宋史.列传.道学一.邵雍》。

邵雍字尧夫。

初到洛阳的时候,住在四面透风的破房子里。

富弼、司马光和吕公著等各位贤人,被罢官以后也住在洛阳。

平时他们很敬重邵雍,经常跟邵雍来往,而且为邵雍买了园田与住宅。

到了农时,邵就自己去园田耕种与收割,但收获下来的粮菜,只够一个人的吃用和换取必备的衣裳。

为表示"安贫乐道,不求荣华富贵",邵雍把自己的住处叫作"安乐窝"。

早晨起来,点好香坐着休息,到了傍晚,自己便斟上三、四杯酒喝下,稍微有一点酒意就行了,但从不喝醉。

兴趣来了,他就吟成诗章,然后又放声朗诵。

每到春天和秋天,邵雍就到洛阳城里去游玩。

刮风下雨是不出门的。

出去的时候,就坐一辆小车,让一个人拉着,心里想到哪儿,就到哪儿。

官宦人家的人一听出他的车音,就争着出门等候迎接。

这些人家的小孩子与奴仆,也喜欢他来,互相说:"我们家的先生来了。

"他们就不再称呼邵雍的姓名了。

他在这些人家,有时竟一连住上两宿方肯离去。

有一些好多事的人,便在自己家里仿照邵雍的"安乐窝",盖一处房舍,等邵雍来了住,他们把这房子称作邵雍的"行窝"。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安逸舒适的生活。

3、暗中摸索这个典故源于于唐.刘束的《隋唐佳话》。

唐朝时,大臣许敬宗为人非常自傲轻慢,凡属他见过的客人,尽管经人介绍,也常常忘记很快,如果再见面如同生人一样。

有的人就讥讽他记性太差了。

许敬宗则回答说:"像你这样的人,我当然很难记住。

但是假如碰到像南朝的何逊、刘季绰、沈约、谢兆等著名学者,我即使在黑暗中摸索,也能辨认出来。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没有师傅或门径,独自探索知识或技术的掌握与创造。

4、按图索骥这个典故载于《汉书.梅福传》。

在春秋时代秦国,有个相马专家叫伯乐,原名孙阳。

他善于识千里马并写了一本《相马经》。

伯乐的儿子死读《相马经》,按照书中所说的马的样子去寻找骐骥良马。

有一天,在看见一只大蟾蜍,他便高兴地对伯乐说:"爸爸,这是一匹良马,眼睛和额头跟你书上描述的差不多,就是蹄子不大一样。

"伯乐知其子之愚,转怒为笑地说:"此马好跳,不堪御也(无法驾驭)。

"这个典故比喻做事情拘泥教条,不能理论结合实际。

5、鳌戴这个典故出自《列子.汤问》。

渤海的东面,不知几亿万里,有一大壑,其实是无底之谷,把它叫作归墟。

八方及中央的水、天河的水,都流入其中,而水无增减。

其中有五座山:一座叫岱舆、二叫员峤、三叫方壶、四叫瀛州、五叫蓬莱。

这山高低周围达三万里,其山平顶达九千里。

五山相隔的空间有七万里广远,这样相与为邻居。

其山之上看到的都是金玉,山上的鸟都是白色。

像珠玉般光彩的树木丛生,花朵和果实都有滋味,吃了都不老不死。

所居住的人都是有道的仙人的后代,一早一晚飞来往去的仙人不可胜数。

而五座山的根没什么附着,经常随潮水的波涛上下波动,不能暂时停自动荡。

仙圣认为五山动荡不安是患害,告诉了天帝,天帝担心五山随波流往西极,仙人们失掉居所。

于是命令人面鸟身的禺强神,让海中的十五只大鳖抬头背负大山,一再轮换,六万年一替换,五座大山才停息不动。

后遂以"鳌戴"比喻负荷重任,或以表示感恩戴德。

6、阿娇失宠这个典故出自《昭明文选》卷十六《赋.长门赋》。

汉武帝刘彻的妻子陈阿娇非常得宠,被立为皇后。

但后来陈皇后一直未生下独生子,她又嫉妒别的宫妃得宠,便暗中搞媚术和"巫盎"(用巫术诅咒的办法)害人所以被汉武帝废弃,逼令住在长门宫中。

她悲苦愁闷,想恢复过去皇后的地位。

听说蜀郡成都人司马相如,是妙笔生花的大作家,就奉献一百斤黄金给司马相如和他妻子卓文君,请他们买酒喝。

托司马相如为她写一篇能解脱苦闷生活的文章。

司马相如就写成了《长门赋》,呈献给汉武帝,劝导他不记旧怨,重新和好。

由此,陈皇后又得到汉武帝的宠爱。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有美无人赏、有才无人用的冷落境遇。

7、安步当车这个典故原载《战国策.齐策》。

战国时,齐国有个叫颜蜀的人,很有才能,不愿做官,宁愿隐居在家。

有一天,齐宣王召见他并用十分傲慢的口气说:"蜀,过来!。

"蜀站立不动,也叫道:"王,过来,"齐宣王大怒,高声喝道:"到底是国君高贵还是文士高贵?"蜀笑道:"当然是文士高贵,国君有什么高贵的。

"颜蜀讲了一个例子:"从前秦国攻打齐国,路经鲁国,为了保护名士柳下季的坟墓,秦国号令全军:谁要毁坏坟墓五十步以内的草木,立即处死。

进入宋国时又下令:谁要杀了齐王,封他为万户侯,赏金千镒。

可见,一个活着的国王还不抵一个死去名士之墓。

"齐宣王无话可话,表示十分钦佩,接着便改换笑脸请颜蜀收他为弟子,劝颜蜀住到宫里,每餐都有肉吃,出门有车坐,荣华富贵享受不尽。

颜蜀回答道:"我不要荣华富贵,宁愿\'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净贞正以自娱\'!"意思是说:吃不起肉,可以晚一些吃饭,肚子饿了,饭自然就香;步行只要走得安稳,就好比坐车;只要不犯罪,清白正直就是高贵,不当官,可以自在自乐。

这个典故旧时表示文人安于贫苦生活费的清高思想。

现在只用其字面意义,形容不乘车而从容步行的乐趣。

8、安然无恙这个典故源于《国策.齐策》。

战国时,齐王派使臣出访赵国。

赵威后接见了这位使臣,一见面,赵威后便问:"今年你们齐国年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好吗?"齐国的使臣一听心里很不高兴,就对赵威后说:"我是奉齐王之命来贵国的,现在你先我年成,再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国君,这不是先贱后贵,贵贱倒臵吗?"赵威后听了连连摇头:"不!如果没有好年成,老百姓就过不上好日子,如果没有老百姓,哪里还有什么国君?我不这样问你,难道让我舍本问末,本末倒臵吗?"现通常用此典故,形容很平安,没有受到什么损害。

9、安如泰山这个典故见于《文选.枚乘》。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分封了一些同姓诸侯王。

其目的是想以血缘关系作为政治支柱,加强西汉王朝的统治。

但结果适得其反,诸侯拥有地盘,又有征收赋税、铸造钱币和任免相、太傅等以下官吏的权力,加之有的恃亲骄横、贪得无厌,野心膨胀,对中央政权形成了严重威胁。

在分封的诸侯王中,刘邦的侄子刘濞被封为吴王。

他"招天下亡命",冶铜铸钱,占城五十多处。

并宣布吴国不收农民的赋税,引诱西汉政府直辖区的农民到吴国谋生,在势力与野心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刘濞准备谋反。

这时吴王手下的一个郎中(官名)枚乘上书劝阻。

书中说:"你(想谋反)的想法是很危险的,难于实现。

但如果改变想法则易于反掌,安如泰山。

但吴王刘濞不听枚乘的劝千。

枚乘便投奔了梁孝王。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事物的稳固、牢靠,不可动摇。

10、按兵不动这个典故见于《吕氏春秋.召类》。

春秋时候,晋国的赵简子准备进攻卫国,令部下史默去卫国探听情况,规定一个月之内必须回来。

但是一直过了六个月他才返回来。

赵简子问史默:"你去卫国,怎么用了这么长的时间?"史默回答:"想得到利益,却会召来祸害,你还没有观察出来吗?现在卫国有蘧伯玉做相国,史鳅辅佐,孔子也在那里做客,子贡又在国君的面前谋划大事,国君很能听取他们的意见,可见卫国国君的助手多是很有才能的人。

"赵简之一听这话,就打消了进攻卫国的念头,命令部队原地待命。

现一般用此典故说明在军事上由于某种原因,而不采取进攻或抵抗的行动。

也用来比喻对眼前事物抱着观望的态度,而拿不出办法来。

篇二:小学生励志成语故事古人刻苦学习的成语故事一、映雪囊(náng)萤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

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

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

(孙康映雪苦读)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

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

(车胤囊萤夜读)二、负薪(xīn)挂角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

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

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朱买臣负薪读书)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

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李密牛角挂书)三、悬梁刺股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孙敬悬梁苦读)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苏秦刺股苦学)[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