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髌骨骨折处理

髌骨骨折处理

髌骨骨折
张力带钢丝固定:
对于髌骨骨折的固定,AO学组已经应用并且推广了张力带钢丝固定原则。

通过将钢丝置于适当的位置,可将造成骨折块移位的分离力及剪切力转换为骨折部位的压应力,这可使骨折更快地愈合并允许膝关节术后立即活动及功能锻炼。

通常需用两组钢丝固定,一组钢丝于紧靠着髌骨上极的股四头肌腱的止点处横行穿过,然后,向下经过髌骨前部浅层筋膜表面,再用同样的方法穿过髌腱于髌骨的止点。

将这组钢丝收紧,直至骨折轻微的矫枉过正或关节面张开。

第二组钢丝横向穿过在髌骨的上、下极偏前面所钻的横孔,然后将其收紧。

采用常规方法修复撕裂的关节囊。

膝关节屈曲位制动,早期的主动屈曲活动所产生的压应力,可将髌骨关节面的边缘压靠在一起。

早期主动屈曲活动锻炼对于张力带固定原则起作用非常关键。

Schauwecker介绍了一种类似的方法,将钢丝8字形固定于髌骨前面。

同样,对于粉碎性骨折,也可加用拉力螺丝钉或克氏针以增加固定的可靠性。

(改良张力带钢丝固定
手术方法:采用常规入路显露髌骨骨折。

仔细清除骨折面的血凝块及小骨折片,探查伸肌支持带的撕裂范围及股骨滑车沟是否损伤,彻底冲洗关节。

如果近侧和远侧的骨折块较大,将其准确复位,特别注意恢复光滑的关节软骨面。

骨折复位后用巾钳固定,用两枚2mm 的克氏针由下向上穿过两个骨折块。

克氏针的深度为距髌骨前面约5mm,穿入的位置要将髌骨分为内侧、中部及外侧三等份,两针应尽量平行。

在某些情况下,骨折复位前以逆行方式将钢针由骨折部位穿入近端骨折块更为容易,为便于操作可将近端骨折块向前倾斜约90°。

然后,将钢针回撤,直至其与骨折面平齐,骨折准确复位并用巾钳固定,再将钢针穿入远端骨折块。

保留克氏针的末端,使之突出于髌腱和股四头肌腱在上、下骨折块附着处的上方。

在克氏针突出部位的深侧,尽可能靠近髌骨,将一根18号钢丝横穿过股四头肌腱附着处;然后,将钢丝绕过已经复位的髌骨前面,再将其同样在克氏针突出部位的深侧横穿过远端骨块的髌腱附着处;最后,将此钢丝再返回至髌骨前面,并在上端收紧钢丝。

或者,将此根钢丝以8字形方式捆扎收紧。

膝伸直位,通过触摸髌骨的下表面检查骨折的复位情况,如果需要,可在支持带做一小的纵切口以便伸进手指。

将两枚克氏针的上端向前折弯成锐角,并剪短。

克氏针剪短后,将其旋转180°,用一挤压器将已弯曲的克氏针末端嵌入环扎钢丝后面的髌骨上缘。

剪短下端突出的克氏针末端。

间断缝合修复撕裂的伸肌支持带。

对于骨质条件较好的病人,可用拉力螺丝钉代替克氏针;3.5mm的皮质骨螺丝钉适用于大部分病人,在高大的患者可能需用4.5mm的螺丝钉。

对于粉碎性髌骨骨折,也可将拉力螺丝钉水平地拧入骨折块以使粉碎的骨折块联合起来,将其转换为横形骨折,再采用改良前张力带技术固定。

如果前面的皮质在冠状面上由关节面劈裂下来,此类的骨折块一般可用前张力带固定,如果这种方法未能成功,则可切除此类骨折块。

术后处理:用大腿石膏后托或可拆卸的膝关节支具将患肢伸直位固定。

术后第一天,即可下床活动,并根据病人的耐受情况决定患肢的负重程度。

术后第一天,鼓励病人开始进行患肢固定下肌肉舒缩锻炼。

固定较牢且支持带撕裂较少的病人,术后即行连续的被动活动则更为理想。

约在术后2~3周伤口愈合后,开始进行主动的关节活动度练习。

在术后6~8周,如果X线片证实骨折已经愈合,去除支具并逐渐开始抗阻力练习。

约在术后18~24周,股四头肌的肌力完全恢复,活动即可不受限制。

骨折固定欠牢固及支持带广泛损伤的病人,主动活动应延迟至骨折愈合后才能进行,最好能在术后6周开始进行关节活动度的练习,但
并不是都能这样。

这部分病人可配戴控制活动的膝关节支具,允许完全伸直,屈曲的程度取决于术中的固定。

如果固定失败,骨折块发生3~4mm的分离,或关节面台阶超过2~3mm,则需再行手术治疗。

如果膝关节完全伸直时复位得到改善,则可采用膝关节充分伸直位夹板或管型石膏固定6周;如果这样做复位仍无改善,则应考虑重新固定或行部分髌骨切除术。

骨折愈合后,如果内固定物引起症状,可取除内固定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