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V法铸造真空系统管道设计及优化【建筑工程类独家文档首发】

V法铸造真空系统管道设计及优化【建筑工程类独家文档首发】

V法铸造真空系统管道设计及优化【建筑工程类独家文档首发】真空系统是V法铸造的关键,但是在V法铸造工艺推广实施过程中,一些企业对真空系统没有足够重视,尤其是管道设计不当,造成真空能耗大等问题。

1 管道设计
1.1 管道中气体流动状态的判定
对于理想气体,粘滞流与湍流的判别,采用雷诺数判别。

对于室温空气,T 取20℃,η数值为1.82×10-5Pa·s,Q>2640D为湍流,Q<1440D为粘滞流。

在真空系统处于工作压力-0.04~-0.06MPa时,代入平均压力-0.05 MPa,得到Se>3.168D为湍流,Se<1.728D为粘滞流,其中Se为抽速,m3/min。

当D为400mm(常用主管道直径)时,Se>1.27 m3/min为湍流;当D为50mm(通用末端软管直径)时,Se>0.158 m3/min为湍流。

对于浇注后高温气体,T取200℃(软管所能承受的温度),数值为
2.58×10-5Pa.s,Q>6044D为湍流,Q<3297D为粘滞流。

代入平均压力-0.05MPa,可知Se>7.25D为湍流,Se<
3.96D为粘滞流。

当D为400mm 时,Se>2.9 m3/min为湍流;当D为50mm时,Se>0.36m3/min为湍流。

而常用真空泵抽气速率为67 m3/min(1.11m3/s),对于主管道直径为400mm 的真空系统,通常连接至少3台真空泵,显然流速管道中的气体流动为湍流,而对于末端直径50mm的软管,在工厂进行了流量测量。

1.2 流量测量试验
试验采用智能DN50涡街流量计,自行改造后固定于软管中,跟踪同一砂箱在整个生产流程中抽气量变化,多次试验后取平均值。

表1 自动线工厂真空系统末端软管流量数据
阶段
双侧抽气(m3/min)
单侧抽气(m3/min)
上箱下箱
上箱
合箱待浇注
1.3
0.5
浇注中
2.9
1.15
浇注完保压
2.25
0.95
2
注:测量的生产线砂箱尺寸为2200 mm×2200 mm×350 mm /250 mm,设计造型速度10箱/h,井盖铸件。

从表1可以看出,①上箱抽气量比下箱抽气量大一倍多。

这是由于上箱真空需要承受所有型砂的质量,而下箱型砂有地面支撑;②抽气量只与压力差和气阻有关,所以单侧抽气和双侧抽气的每个抽气软管流量相差不大;③砂箱中气体泄漏量,浇注时最大,其次是保压阶段,最后是待浇注阶段;④根据前文标准,最小流量时也明显大于湍流标准,所以V法铸造管道中气体流动状态绝大部分阶段是湍流。

2 管道优化数值模拟
2.1 双边抽气接入管道探讨
某厂采用如图1所示的接入管道时,相隔2米的3个真空泵上的真空表数据差别很大,两端的负压为-0.08MPa,中间为-0.05MPa。

导致两端真空泵轴功率过高,能耗大。

在实际生产中,无法观察真空管道中气体的流动,为了更加合理地优化真空泵接入管道,解决实际运行中真空利用率不高的问题,采用fluent软件进行了模拟。

图1 两端抽气管道图
气体在管道中流动为湍流,因此流动条件设为湍流,真空泵选择水环泵
2BE303,3个真空泵均处在工作状态,每个泵的抽速和泵入口处负压稳定,其工作参数66m3/min,负压为-0.06 MPa。

根据实际该型号真空泵,将真空泵入口管径设为200 mm,模拟两种不同直径总管道对真空的影响。

第1种是产生问题时实际主管径200 mm,第2种管径根据前文结论,总管道面积等于分管道面积之和。

连接3台真空泵入口和稳压罐的主管道截面积应该约等于3个入口之和,直径略大于346.4mm,取350mm。

(a)主管道直径200mm
(b)主管道直径350mm
图2 三台真空泵串联两端抽气时管道压力分布
(a)主管道直径200mm
(b)主管道直径350mm
图3 3台真空泵串联两端抽气时管道抽气速度分布(带流动粒子)
从图2和图3中可看出,直径200 mm的主管道压力分布有差别,中间压力
低,两端的分管道涡流造成高真空区。

主管道抽速差达到50 m/s,两端分管道由于涡流严重,有效抽气面积大大减少,导致两端的真空泵抽气阻力很大而中间的气体却太集中来不及抽走,因而中间真空泵的负压较低,两边真空泵负压较高。

直径350 mm的主管道负压分布均匀,不受分管道影响。

主管道内抽速差为10 m/s,分管道接口处涡流也得到很大改善。

2.2 单边抽气接入管道
针对实际生产中更常用的单边抽气情况(见图4),同样进行前文类似的边界条件设置,其模拟结果见图5~图9。

图4 单边抽气管道实物图
图5 单边抽气直径200 mm主管道速度分布
对比图5和图6可以看出,对于细管,3个分管道之间抽速有2个数量级的差别,气体涡流明显,离稳压管最近的分管道抽速很慢,这说明第一个真空泵抽气阻力大而最后一个气体冲击大。

对于直径350 mm主管道,3个分管道抽速差别较小,最大抽速也只有59m/s,而且3个分管道末端抽速比较平均,模拟数值与真空泵入口处实际抽速35 m/s比较接近。

另外,主管道末端产生了严重气流停滞而旋转,这段对于主管道而言是不需要的,应该去掉。

结语:任何一个人,都要必须养成自学的习惯,即使是今天在学校的学生,也要养成自学的习惯,因为迟早总要离开学校的!自学,就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行路,还是要靠行路人自己。

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让青春更加光彩。

本文由王敏老师编辑整理,感谢大家的支持!3个真空泵同时工作时都能达到最高效率且没有相互影响,因此图9是最合理的设计。

2.3 大小泵串联顺序
在实际生产线中,大小真空泵配合使用更能减少能耗,造型时使用小泵,浇
注时使用大泵,因此需要对于大小泵串联顺序探讨。

假设选用两个泵,小泵为2BE253,进气直径125 mm,转速为660r/min,进气量为33.3 m3/min,45kW。

大泵为2BE353,进气直径200 mm,转速为
530r/min,进气量为78.8m3/min,110kw。

两泵工作负压均为-0.060 MPa。

模拟结果见图10和图11。

两者整体流速差别不大,分管道末端平均流速均在35~45 m/s,但图11出现了较大面积的气体流速缓慢区。

观察流动粒子图后发现,此处气体产生了缓慢地横向移动,即气体在此处停滞了。

可见由于小泵的抽气能力有限导致主管道中气体来不及抽走而紊乱,气体抽气阻力增大。

图10 小泵在前速度分布(带流体粒子)
图11 大泵在前速度分布(带流体粒子)
3 结论
(1)V法铸造管道中气体流动状态绝大部分阶段是湍流。

(2)由于上箱真空需要承受所有型砂质量,而下箱型砂有地面支撑。

上箱抽气量比下箱抽气量大一倍多。

而且砂箱中气体泄漏量,浇注时最大,其次是保压阶段,最后是待浇注阶段。

(3)在接头压力损失较小时主管道面积应为分管道面积之和,符合此参数的连接真空泵主管道能够保证真空泵间相互不影响。

弯曲接头能有效消除分管道中的气体涡流,保证分管道有效抽气面积。

(4)通过模拟验证,当大小泵串联时,小泵在前,大泵在后,能减小抽气阻力,大小泵都能充分得到利用
结语:任何一个人,都要必须养成自学的习惯,即使是今天在学校的学生,也要养成自学的习惯,因为迟早总要离开学校的!自学,就是一种独立学习,
独立思考的能力。

行路,还是要靠行路人自己。

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让青春更加光彩。

本文由王敏老师编辑整理,感谢大家的支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