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腹泻
主要病原体特征
(五)弯曲菌 主要引起国内许多地区的感染率仅次于志 贺菌和致泻性大肠杆菌。
主要病原体特征
(六)轮状病毒 目前已知轮状病毒可分为7个组 (A~G),其中A~C组轮状病毒 能引起人类和动物腹泻。
传染源
病人
腹泻病人和亚临床病人是重要的传染源
烦躁,声嘶,口渴
眼窝深陷,两颊深凹
舟 状 腹
“洗衣工手”
皮肤干皱、湿冷无弹性
3.并发症
1. 急性肾功能衰竭:严重脱水导致休克,引起肾脏缺血、 缺氧 肾功能衰竭多发生在病后7~9天。
感染性腹泻
——腹泻病是发展中国家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 ——我国每年有8.36亿人次患腹泻,其中5岁以下
小儿有3亿人次 ——我国估计腹泻病年发病率约为0.7次/人,5岁
以下小儿的年发病率为1.9次/人 第一位是志贺氏菌及轮状病毒
———
第二位是肠致泻性大肠杆菌 第三位是空肠弯曲菌及沙门氏菌 第四位及第五位是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 目前,最严重的问题是病原菌的耐药。 如志贺菌对现有的抗生素耐药;霍乱及伤寒的 耐药、大肠杆菌的耐药等。
主要病原体特征
(三)沙门菌
在沙门菌中,伤寒沙门菌(S. typhi)和副伤寒沙门菌(S. paratyphi)分别引起伤寒和 副伤寒,病后可获得牢固免 疫力。其他沙门菌引起一般 感染性腹泻
主要病原体特征
(四)埃希菌
一般不致病,是人类和动物肠道中 的正常菌群。常见的致泻菌有: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肠侵袭性大 肠杆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肠 出血性大肠杆菌。
感染性腹泻防制中的主要问题
(一)发病率高 (二)诊断困难 (三)病原体耐药严重 (四)病原体变异与新病原体
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健康教育,改善环境和饮食卫 生状况
(二)研制高效多价疫苗 (三)建立快速诊断方法 (四)加强病原体耐药性研究和控制 (五)建立和完善疾病监测体系
几种重要的感染性腹泻
霍乱
流行特征
地区分布 全世界分布,发展中国家流行较严重
时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高峰 人群分布:婴幼儿和青壮年较高 流行形式:散发、爆发或流行
流行因素
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自然因素如气温、降雨等,在腹泻病的流行中起一定作用,但 社会因素的影响更为重要。
病原体特点与腹泻病流行
病原体变异和新病原体的出现
引起肠液 过度分泌
霍乱肠毒素 腹泻
主要致病 物质
致病物质
毒 素
1. 霍乱肠毒素(CT ) 2. 小带联结毒素 Zot 增加肠黏膜通 透性
3. 辅助霍乱肠毒素Ace 肠段积液 侵袭力
1.毒素共调菌毛 2.辅助定居因子 3.鞭 毛
CT的结构
由一个A亚单位和5 个B亚单位构成的 多聚体,不耐热。
B亚单位: 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 GM1神经节苷脂受体 结合;
病理生理
1. 水的丢失:引起程度不等的脱水,严重者引起周围循环 衰竭,致使重要器官缺血、缺氧,功能障碍。病人每天
大便的排出量为:
轻型:1000~3000ml; 中型:4000~8000ml; 重型:>8000ml,有的可达18000ml。 2. 电解质丢失:霍乱病人的粪便为等渗性的,其电解质的 含量为:钠:135mmol/L 氯:100mmol/L 钾:15mmol/L 碳酸氢根:45mmol/L。 注意:其中的钾和碳酸氢盐的浓度是血浆的2-5倍。
腹泻的概念
* 腹泻的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 (1次/日、2-3次/日)
* 性质、性状改变:稀薄、水分增多,每日 排便量>200g。含有未消 化的食物或脓血、粘液。
感染性腹泻
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引起之腹泻,均称为感染性腹泻,这是 广义上的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 其流行面广,发病率高,是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
常见病原体主要有三大类:细菌、病毒、寄生虫
主要病原体特征
(一)霍乱弧菌 在外界环境中的生存力较强,但 对酸、热及消毒剂抵抗力很低。 感染后可获得同型细菌2年以上 的免疫力
主要病原体特征
(二)志贺菌 主要致病因子是侵袭力、内毒素 和外毒素。感染后对同型细菌 具有一定免疫力,但免疫期较 短、不巩固。
1.生 物 学 性 状 2.发 病 机 理 3.临 床 表 现 4.并 发 症 5.诊 断 6.治 疗
Cholera
Cholera
一.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
1. 呈弧形或逗点状; 2. 革兰阴性; 3. 有单鞭毛,运动
活泼。
扫描电镜图
二.发病机理
经过口胃
霍乱弧菌
小肠
依靠tcpA介导粘附于肠粘膜表面, 迅速繁殖,产生肠毒素,
——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2.临床表现
1. 潜伏期:一般为1 ~ 3天,短者3~6小时,长者7天。 2. 泻吐期:先泻后吐,无腹痛无里急后重,大便初为稀便,后为
水样便,常见为黄水样、清水样,少数为米泔样或洗肉水样,无 粪臭味,每日数次至十数次甚至更多。少数病人有呕吐。一般无 发热,少数有低热。持续数小时至1~2天。 3. 脱水期:表现为:程度不等的脱水,周围循环衰竭,电解质丢失, 代谢性酸中毒,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常见的为肾脏、大脑、心脏 等。 4. 反应期:脱水纠正后,约有1/3的病人出现发热反应,约38-39oC, 1~3天自行消退,儿童多见。与毒素的回吸收有关。 5. 恢复期:脱水纠正后,临床症状逐渐消失。
霍乱肠毒素致小肠过度分泌的机制
结合
神经节苷脂 GM1
由A1A2 毒素
两部分
A
A1 A2
由5个结合部分
与GM1结合
B
A1具有酶的活性, 结果促使ATP转变 引 起 前 列 腺 素合 成与释 放增加 。PGE使 腺苷 酸环化 酶(AC) 活 性 增高,
为cAMP
cAMP水平升 高,导致肠腺 上皮细胞分泌 功能亢进,大 量水和电解质 在肠腔堆积, 引起剧烈腹泻。
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的动物
包括患病和(或)受感染的动物(包括家畜、 家禽及一些野生动 物)
传播途径
经水传播
霍乱、伤寒和副伤寒
经食物传播
多为爆发,沙门菌肠炎、痢疾等
经接触传播 经苍蝇等媒介生物传播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 对于不同的病原体,免疫力持续时间不同 人群易感水平随年龄的上升而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