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儿时的动画片之国产篇
2008-08-06 14:12:51| 分类:奔三回忆录|字号大中小订阅
好的动画片,不会因为时间的久远而褪色。
它就像一道记忆中的彩虹,永远留在每个人的心中。
《神笔马良》(木偶片片长:20分钟年代:1955年)
神笔马良的故事到现在也是家喻户晓。
影片是中国较早的木偶片。
画面优美、活泼,木偶造型栩栩如生,富于人情味,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影片不但在国内影响巨大,在国外也获得了很多奖项。
意大利威尼斯第8届国际儿童电影节八至十二岁儿童文艺影片一等奖;南斯拉夫第1届国际儿童电影节优秀儿童电影奖;1956年在第3届大马士革国际博览会电影节获短片银质一等奖章;1957年又获华沙第2届国际儿童比赛会木偶片特别优秀奖;还获加拿大斯特拉福纪念莎士比亚国际电影节奖状。
《猪八戒吃西瓜》(纸动画片片长:15分钟年代:1958)
《猪八戒吃西瓜》这部中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片在1958年9月试制成功。
《济公斗蟋蟀》(剪纸美术片片长:23分22秒年代:1959年)
与《猪八戒吃西瓜》相比,本片的技术更加成熟。
因为故事根据民间小说《济公传》改编,亦非常被观众所接受。
《渔童》(中国年画和剪纸片长:22分40秒年代:1959年)
“老头,你知不知道这个鱼盆是我的?”洋教士用生硬的中国话颠倒黑白的说从海里打的鱼盆是他的。
这个情节不管是五十年代的人,还是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乃至八十年代的人都会记忆犹新。
而令人记忆最深刻的则是那个渔童的造型。
一看就是中国年画和剪纸艺术结合起来的风格。
《小蝌蚪找妈妈》(类型:水墨动画片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年代:1961年片长:14分54秒)
这是中国第一部国画动画片,因为取材于画家齐白石创作的鱼虾等形象。
也是第一部成熟的水墨动画片。
《半夜鸡叫》(类型:木偶动画片年代:1964年片长:15分37秒)
《半夜鸡叫》根据玉宝的同名小说改编。
地主周扒皮每天半夜里学鸡叫,然后把刚刚入睡的长工们喊起来下地干活。
日子一长,长工们对鸡叫得这样早产生了怀疑。
小长工小宝为了弄明白此事,在一天夜里,他独自躲在大车后边观察院内动静,不一会儿,只见周扒皮悄悄来到鸡窝跟前,伸长脖子学鸡叫,随后又用棍子捅鸡窝,直到公鸡都叫了起来,他才离开。
小宝把看到的情况告诉了长工们,大家非常气愤,都到地里睡觉去了。
天亮后,周扒皮到地里一看,长工们都在睡觉,他举起棍子又骂又打。
长工们不甘心受压迫,他们想了个对付周扒皮的办法:当天夜里,正当周扒皮在鸡窝跟前学鸡叫的时候,躲在暗处的小宝喊了声:“捉贼!”早已准备好的长工们纷纷跑来,对着周扒皮一阵乱打。
地主婆闻声赶来,说明被打的是老东家,大家这才住手,并故意表现出惊讶的样子。
地主婆无可奈何地扶着狼狈不堪的周扒皮回到屋里去,长工们见状都高兴得笑起来。
片中地主周扒皮后来成了恶霸地主的代名词。
影片人物造型夸张,传神。
是同时期木偶动画片的精品。
《大闹天宫》上下集(年代:1961年、1964年片长:106分钟5秒)
不管怎么说,《大闹天宫》都是中国动画史上成就最高的动画片。
影片由万氏兄弟中的万籁鸣亲自挂帅,人物造型和背景设计是当时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执教的张光宇和张正宇兄弟二人。
张光宇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创作过孙悟空题材的漫画《西游漫记》。
动画设计是严定宪、林文肖、浦家祥,配音是著名的配音演员邱岳峰、毕克、富润生、尚华,摄影师当时著名的动画摄影师段孝萱……这个班底在当时的全世界来说,也是第一流的。
在投拍之前,创作人员就走遍了北京的故宫、颐和园、西山碧云寺,还有一些庙宇,充分的了解古代建筑、绘画、雕塑各方面的艺术。
创作时,由于当时没有电脑制作,完全凭借画笔制作。
10分钟的动画要画7000到1万张原、动画,仅绘制阶段就投入了近两年的时间。
并且,影片的投资巨大,按当时的收购价格算,就将近100万人民币。
影片上集问世后,好评如潮,但下集却在“文革”中沉寂了十余载,直到“文革”结束后才第一次面对观众。
影片在国际上产生巨大轰动,回响非凡,并先后荣获第十三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短片特别奖,第二十二届伦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厄瓜多尔第五届基多国际儿童电影节三等奖,葡萄牙第十二届菲格腊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中国第二届电影百花奖。
《狐狸打猎人》(类型:剪纸动画片年代:1978年片长:16分33秒)
影片讲述狐狸披着狼皮,把年轻猎人吓得丢枪逃命,后来幸亏老猎人赶来打死了狐狸。
影片构思新颖,把猎人打狐狸的常规颠倒过来,变成了狐狸打猎人,既奇特、有趣,又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哪吒闹海》(年代:1979年片长:58分钟17秒)
本片是中国动画片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巅峰成绩。
由此之后,因为各种原因,中国动画片开始逐渐走向衰落。
80年代,复苏之后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着前所未有的速度,向观众奉献出一部又一部的佳作。
整个80年代,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最辉煌的时期。
在艺术上有《三个和
尚》、《鹬蚌相争》、《九色鹿》这样的影片;在娱乐上,有《邋遢大王奇遇记》、《黑猫警长》、《葫芦小金刚》这样的影片。
应该说,80年代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片,是所有中国动画人的骄傲!
《三个和尚》(年代:1980年片长:18分45秒)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担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三个和尚》故事的寓意很简单。
画风也很简单,只有最简单的线条。
音乐也很简单,被精简成了木鱼声。
但就是这种最简单的作品,却创造出了超越时代的美。
影片有些像中国画里的留白,看着简单,却寓意深刻,可又没有说教之嫌。
《人参果》(类型:水墨动画片年代:1981年片长:42分49秒)
取材于《西游记》中的故事。
影片是彩色水墨动画片中的精品之作。
《九色鹿》(年代:1981年片长:24分钟8秒)
影片取材于佛教故事。
在人物形象和用色上,影片有一种异域色彩。
其实本片是采用了敦煌壁画的绘画形式,具有中国古代佛教绘画的风格。
《猴子捞月》(类型:剪纸动画片年代:1981年片长:10分3秒)
这是一部纯粹意义的剪纸动画片,其风格完全取材于中国传统剪纸技法,色彩明亮饱满,人物动作细腻逼真,表情拟人效果非凡。
《鹬蚌相争》(类型:水墨剪纸动画片年代:1983年片长:9分39秒)
该片是一部水墨剪纸动画片,而且全片没有语言台词,基本属于默片,全部是依靠人物的表情动作来叙述故事的,在水墨画的基础上采用了剪纸的技巧,使得人物表情动作更加丰富多彩,将这个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活灵活现的展示了出来。
《天书奇谭》(年代:1983年片长:85分43秒)
影片根据根据《平妖传》部分章节改编,讲述天宫里的哀公将天书传给人间,向蛋生传授法术造福于民的故事,充满喜剧风格,节奏明快,娱乐性强。
里面的小主人公蛋生把天书看了一遍就背下来了,厉害!还有蛋生吃饼的动作也帅呆了。
《天书奇谭》情节曲折实在是扣人心弦啊。
《黑猫警长》(年代:1984——1987年片长:91分钟37秒)
本片是系列动画片,只有五集,但在当时影响非常之大。
特别是片中的歌曲,至今还在传唱。
《吃丈夫的螳螂》和《吃猫鼠》。
第二集中围剿食猴鹰的战斗最激烈——“实行第一套作战方案……神枪手掩护……占领制高点……”。
到了最后食猴鹰被剃光了,说了一句“我是贼,我该死”,这是本人小学时被女同学“欺负”的时候的认罪语。
另外,大象河马需要吃红土、,女螳螂要吃掉自己的丈夫才能生小螳螂,还有吃猫鼠的存在,长知识啊。
尤其是每一集结束的时候,黑猫警长掏出手枪乓乓乓乓打出四个字——请看下集——真是酷闭了。
《阿凡提的故事》
木偶戏,好多集,有《卖树阴》、《种金子》等等。
阿凡提一边骑驴一边唱“我的小毛驴,小毛驴...”,还有种金子时的咒语“埋沙子种金子沙子一袋子金子一屋子...”妙哉妙哉。
大家都看过吧,不过12集都看全了也不容易啊!
《九色鹿》
看过很多次,弄蛇人忘恩负义后的丑恶嘴脸,和九色鹿安详的神态和神圣的威慑力,形成鲜明的对比。
当时看时,感觉像是外国动画片。
后来才知道原来是采用了敦煌壁画形式的缘故。
《葫芦兄弟》
“葫芦娃,葫芦娃,七个葫芦一朵花。
风吹雨打,都不怕,啦啦啦啦。
叮叮当当咚咚当当,葫芦娃,叮叮当当咚咚当当,本领大,啦啦啦啦。
葫芦娃,葫芦娃,本领大。
”
《雪孩子》
美丽的雪人,为了就小兔,溶化了自己。
《等明天》
又是一个很有教育意义的哦,大家都看过小猴子盖房子,每天都说“等明天”,结果……嘿嘿!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抬驴》
父子出门,子骑驴,人诽之;父骑驴,人亦诽之;父子同驴,人人诽之;无奈,只好父子抬驴。
嘻嘻,这个大家记得吗?嘿嘿,人言可畏啊。
这个故事教育我们,走自己
的路,叫别人说去吧!
《刺猬背西瓜》
再来一个经典的,刺猬妈妈拣到了一个特大的西瓜,用老办法背不动,新办法又不肯用,该怎么办?教育我们遇事要多动脑啊,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