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局实战教育训练方案
为深入贯彻全省市县公安局长会议、全市公安工作会议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警实战训练工作,着力提高民警的综合素质和单兵作战能力,努力打造实战化职业警队,提升队伍的履职能力和水平。
根据新修订《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条令》、公安部《全国公安机关实战化训练推动年活动实施方案》等规定要求,结合当前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需要,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提升队伍战斗力这一核心,坚持一切围绕实战、一切为了实战,从公安实战需要和队伍能力素质需求出发,大力实施全警训练,推进训练工作规范化、职业化、实战化、现代化建设,着力打造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革命化实战化职业警队,为深化公安工作改革、大力推进“四项建设”和平安**、法治**、过硬队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素质保障和人才支撑。
二、主要目标
针对队伍综合素质不高、民警单兵作战能力不强的问题,通过分层分类组织民警开展轮训,确保达到“三个明显提升”的目标:
——执法素养明显提升。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规范执法意识,熟悉掌握本职岗位应知应会的法律知识,具备正确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实战本领明显提升。
切实增强反恐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熟练掌握必备的警务技能、战术和依法、规范使用武器警械的能力,提高应急反应水平,能够正确、有效处置各类突发情况。
——专业技能明显提升。
熟悉掌握本职岗位必备的专业技能、信息化应用技术和群众工作本领,提高岗位专业水平和履职能力,
能够独当一面开展工作。
三、训练原则
(一)分类集训原则。
原则上按条线系统、同警种或者相近
警种分类组织集训或参加泰州市局集训。
(二)贴近实战原则。
主要从岗位实际需求出发,本着“干
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做到面向实战、讲究实用、追求实效。
(三)轮训轮值原则。
为提高训练工作效率和效益,所有集
中培训一律采取“轮训轮值、战训合一”训练模式。
既进行集中训练,又作为巡逻防控、应急抢险、处突备勤的机动力量,达到“战
训合一、以战促训”的目的。
(四)严格考试考核原则。
坚持逢训必考,所有参训人员一
律参加考试,并将参训期间的到课和遵守纪律情况进行记载通报,
并作为年度教育培训工作考评的重要依据。
日常考评和考试成绩与
所在单位评先评优挂钩,与民警个人晋升、评先评优挂钩。
四、训练对象
全市公安机关在职民警,重点是实战部门和基层一线民警,
具体训练根据工作需要和训练内容确定训练对象。
五、训练内容和安排
(一)扎实开展常规训练。
根据新《训练条令》的规定,积
极组织民警参加泰州警校军转干部暨新警初任培训、司升督警衔晋
升培训。
定期组织开展“分层次、分岗位”的骨干培训、专题培训
和知识更新培训。
(二)开展“送教上门”活动。
选派警务实战骨干,分片区,深入基层所队开展警务实战“送教上门”活动,做到学有所用,学
有所成,提升基层战斗力。
(三)抓好警务实战技能轮训。
根据公安部“实战化训练推
动年”活动部署,积极开展以警务实战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全警大轮训,重点训练单警装备使用、枪支基本操作、枪支实弹射击、徒手
攻防技能、体能达标训练等课程,切实提高民警综合素质和单兵作
战能力。
(四)开展能力素质测试。
充分利用民警集中训练时间,将
信息化应用、法律知识、警械使用等学习、训练内容进行整合,在
集中训练期间进行民警职业能力素质年度测试并记入个人训历,有
效缓解各类考试对基层民警带来的工学矛盾。
(五)拓展民警学习路径。
充分利用社会培训资源,为广大
民警业余学习搭建平台、创造条件,举办国家司法考试辅导培训班,鼓励广大民警、警辅参加各类在职学历教育和高等级资格考试。
用
足用好各项“教育惠警”政策,加强教育训练与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全面提升公安队伍整体素质水平。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
新《训练条令》指出,公安机关人民
警察训练是提高队伍战斗力的根本途径,在队伍建设中居于先导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
要以贯彻落实《训练条令》为契机,加强对教育训练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实战化建设,向训练要素质、要警力、要战斗力。
(二)明确职责分工。
政工部门是训练工作的主管部门,负
责规划、组织、指导、管理、实施训练工作;各警种条线牵头负责
本专业业务知识的培训;法制部门负责执法培训和执法资格等级考
试的组织开展;警务保障部门负责训练经费、装备的保障。
(三)强化考核督查。
全面推行训前测试、训考分离、不合
格复训和训练情况通报等制度,严格训练考试考核。
建立健全教育
训练工作台账资料和民警训练档案,与民警入警上岗、评先评优、
晋职晋级挂钩,不断调动民警参训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