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考《00053对外经济管理概论》复习资料

自考《00053对外经济管理概论》复习资料

2019年10月自考《00053对外经济管理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国际经济与贸易概述1、对外贸易量的计算1)对外贸易量:是以数量、重量、面积等计量单位表示的反映一国在一定时期进出口贸易规模的经济指标,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采用进出口贸易指数来计算一国(或地区)贸易量的变化。

2)进出口贸易指数:是指以固定年份为基数计算的进口或出口价格指数去除报告期的进口额和出口额的方法。

3)具体方法:设基数进出口贸易额和进出口价格指数分别为V0和P0,报告期进出口贸易额和进出口价格指数为Vt和Pt,若设基期贸易量指数I0=100,则报告期贸易量指数It=Vt/Pt*100% 2、贸易条件的计算在国际贸易中,贸易条件包括以下几种:1)净贸易条件净贸易条件是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

其计算公式为:N=(PX/PM)*1002)收入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是在净贸易条件的基础上,引入贸易量。

其计算公式为:I=(PX/PM)*QX 其中QX为出口数量指标3)单项因素贸易条件单项因素贸易条件是在净贸易条件的基础之上,考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降低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其计算公式为S=(PX/PM)*ZX 其中ZX为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4)双项因素贸易条件与单项因素贸易条件相比,双项因素贸易条件不仅考虑到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且考虑到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且考虑到进口商品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其计算公式为:D==(PX/PM)*(ZX/ZM)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第一节古典贸易理论1、早期重商主义思想的特点1)极力主张对外贸易应该根据绝对的“多卖少买”,最好“不买”的原则来积累货币,强调每笔交易都有盈余的微观贸易盈余。

2)认为防止金属货币外流应成为外贸政策的指导原则。

为积累货币财富并实现国家富裕,早期重商主义主张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严禁金银输出,在限制外国商品进口的同时鼓励本国商品出口。

2、晚期重商主义思想的主要特点1)允许外币输出国外,而不再强调将金银货币禁锢在一国国内2)强调保持宏观的贸易顺差,目的是为了保证货币的输出能带来更多的货币回流3、早期重商主义与晚期重商主义的区别由于早期重商主义是力图通过实现每笔对外贸易交易的顺差,以贮藏货币的形式来积累货币金银,从而达到使国家富裕的目的,因此这种思想被称为货币差额论,马克思称其为货币主义,也称重金主义。

而晚期重商主义者已经不再强调将金银货币禁锢在一国国内,而是主张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商品输出,限制商品输入,通过调节商品的运动,保持宏观的贸易顺差,来达到积累货币的目的,因此晚期主义思想被称为贸易差额论,马克思将其称为“重工主义”。

4、绝对成本论的主要内容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同时提出了绝对成本论,认为两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

该理论的基本含义是:由于拥有不同的自然优势和后天优势,两国在同一产品的生产成本上存在绝对差异,各国都选择对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进行交换,两国的国民福利水平都能提高。

5、斯密用2*2模型来分析绝对优势原理,得出结论为每个国家都有其生产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个国家都按照这种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专业化生产,成本就绝对低,然后彼此交换,双方都能获得绝对利益。

6、对绝对成本论的评价它的积极方面表现在:1)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绝对成本理论,第一次从生产领域出发,探讨了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克服了重商主义的缺陷,为建立科学的国际贸易理论作出了贡献。

2)它的积极意义还在于说明国际贸易不是重商主义所认为的零和游戏,不是只能使一方获得贸易利益,而是贸易双方都能获利,贸易可以实现双赢。

它为扩大贸易提供了理论基础。

3)各国取得的利益在劳动量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增加,而不是重商主义所追求的货币金银的积累。

当然绝对成本论也有其局限性,表现在:1)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只说明了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如何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2)该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只考虑劳动这个单一要素。

7、比较成本论比较成本论是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思想家,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大卫•李嘉图提出的,其代表作是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8、比较成本论提出的背景一方面,由于时代环境的改变,绝对成本论对维护自由贸易的理论支持作用逐渐减弱;另一方面,废除英国“谷物法”的论战也促使了比较成本论的提出。

9、比较成本论的内容李嘉图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不是绝对成本,而是比较成本或比较优势。

即使一国在两种产品上都处于生产劣势,也能参加国际贸易,获得贸易利润。

所谓比较优势,就是如果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地位,但两者的不利程度不同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劣势程度相比而言要小一些,则这种商品就具有比较优势。

每个国家都能用处于比较优势的产品参与国际分工,进行国际贸易,贸易双方都能获利。

如果一国与另一国相比,在两种商品生产上都具有绝对劣势,那么绝对劣势较小的产品为其比较优势的产品;反之,如果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那么绝对优势更大的那种产品为其比较优势产品。

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一国应专业化生产本国的比较优势产品,并与其他国家的比较优势产品相交换,同时能增进各国福利。

10、比较成本论的评价它的积极方面表现在:1)它说明了在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两国间贸易是如何发生的,进一步揭示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及开展国际贸易的动机,比斯密的理论更具普遍意义。

2)它把国际贸易研究彻底地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指明了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方向。

3)该理论为各国提供了发展自由贸易更有力的理论武器,称为自由贸易理论的核心。

4)在该理论的影响下,“谷物法”被废除了,加速了19世纪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比较成本论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李嘉图试图把劳动价值论作为其理论基础来解释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但是他没有能把价值规律科学地引入国际贸易之中。

2)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只提供国际分工一个方面的依据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其他原因。

3)尽管他主张完全自由贸易对任何参与国都有利,但对这种贸易利益的分配问题没有给出定论。

4)李嘉图仅从生产成本角度即供给方面进行论述,没有考虑需求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5)比较成本论分析方法属于静态分析方法。

第二节新古典贸易理论1、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约翰•穆勒与李嘉图一样,也认为国际贸易的产生基于两国比较成本的差异,一国可以进口本国比较成本较高的产品,以节约本国劳动,提高本国国民福利。

但穆勒进一步分析了两国进行交换比例决定,而国际交换比例又由国际需求方程决定。

穆勒在比较成本的基础上,用贸易前两国国内两种商品间的交换比例确定国际交换比例的上下限,由此得出了贸易双方获利的范围。

他分析的出发点是两国用等量的劳动投入生产,但在同一时间内却有着不等量的产出。

穆勒还认为,相互需求强度不仅引起交换比例的变化,而且还决定交换比例。

他提出了“国际需求方程式”的概念来说明需求对交换比例的决定作用。

所谓国际贸易需求方程式,就是贸易双方的相互需求相等,即供求一致时的交换比例所构成的供求数量。

而相互需求相等是指贸易各国各自的出口刚好用于偿付其进口,也就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收支是平衡的。

只有贸易平衡时交换比例才是稳定的,这个稳定的交换比例所构成的供求数量就叫国际需求方程式。

但如果两国的相互需求发生了变化,则国际交换比例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2、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包括三个要点1)两国进行两种商品的贸易时,这两种商品的国际交换比例介于两国贸易前的国内交换比例之间2)两种商品国际交换比例的大小取决于两国对彼此商品的相互需求强度。

需求强度越大,交换比例越偏离向该国国内的交换比例,该国的贸易利益也就越小。

3)只有两国相互需求相等,即满足国际需求方程式或者说贸易平衡时,国际交换比例才能保持稳定。

3、马歇尔的提供曲线马歇尔是继约翰•穆勒之后英国又一位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

他继承了穆勒的相互需求的理论,并在其基础上提出“提供曲线”来进行更为精确的研究,为国际贸易理论增添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提供曲线又称相互需求曲线,它反映的是一国为了进口其所需要的某一数量的商品而愿意出口的商品数量,也可以说是反映了一国在不同的国际交换比例(或者说相对价格)下所愿意出口和出口的商品数量。

提供曲线包括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因素,既反映该国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同时又反映在不同交换比例下该国愿意提供的本国产品的数量。

从提供曲线上也可以看出出口产品数量将随着出口品相对价格的上升而增加,进口产品的数量将随着进口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减少。

这里,一种商品的相对价格以交换到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

一种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表明它所能交换到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增多;而下降则意味着交换到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减少。

4、对相互需求论的评价相互需求论对促进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1)相互需求论在比较成本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了贸易条件的确定问题,阐述了贸易双方的利益分割问题。

2)相互需求论从需求的角度分析贸易问题,是对以前理论只从供给方面考虑的一个重要补充。

3)马歇尔通过提供曲线来分析国际贸易,开始运用几何的方法研究国际贸易的问题,为以后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和研究工具。

5、要素禀赋论是于20世纪30年代,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及其学生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论(称为赫克揭尔-俄林模型,简称H-O理论)6、要素禀赋论广义及狭义两种含义狭义的要素禀赋论也称为生产要素供给比例理论(即H-O定理),这一理论强调不同的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的资源中所占的比例不同,并且各生产要素在不同产品的生产投入中所占的比例也不同,即各国的资源禀赋和不同产品的要素密集度都不同,而正是这些要素禀赋的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的产生。

广义的要素禀赋论是在狭义要素禀赋论的基础上包括了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也称为H-O-S定理),该定理研究了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反作用,指出国际贸易不仅使国际间商品价格趋于相等,还会使各国见生产要素的价格趋于相等。

7、H-O定理具体论述的内容1)价格的国际绝对差。

即同种商品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价格2)成本的国际绝对差。

即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的生产成本不同。

俄林认为同一种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主要是源于成本的国际绝对差。

这是发生国际贸易的第一条件。

3)两国国内各种商品的成本比例不同。

这是国际贸易发生的第二个条件。

俄林认为比较成本差异是贸易产生的重要条件。

4)两国国内生产要素的价格比例不同。

5)生产要素的供求比例不同。

得出的结论是:一国应当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的要素进行生产的商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要素进行生产的产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