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中脉是众生脱离中脉被藏密称之为"命脉","大道脉",梵语称作"啊缚都底",藏语称比如"命脉"即表示中脉为一切众生之命根,这里指其重要性而言的;"大道脉"则意为能产生俱生妙慧;"武玛"是藏密的称呼,有成就之母的意思;"根打玛"是藏语对中脉之重要,是因为它是众生脱离苦海的捷径,成佛涅磐的唯一路径具足,而且生死涅磐已无差别,故而《协巴多杰根本续》中有偈云:"气不入中脉者(“从见缘起为见法,见法为见佛,斯则物我不异之效也。
所以至人戢今通,始终通,穷本极末,莫之与二。
浩然大均,乃曰涅磐。
”在《涅磐无法即见空,诸法性空,即成见佛,物我两忘,不一不异。
所以通达空境的圣一心,过去未来同成一体。
古来今往都是一样,穷本极末无二致。
浩浩然(因为在生活常态中,人们总是以后天识神为主。
而得于禅定中的大智慧以佛教又有积慧成佛之说。
这样看来密宗执中脉说中有偏颇之嫌,然而若是以性命双修,可是连命功也修不成者不是也大大地有人在吗。
)那么怎样才能算是真正打通中脉呢现在将中脉开通之后的一些现像一。
力大无穷。
(这个力,愚以为不能单单认为是肌肉力量,应该是像武二。
具备五眼六神通。
三。
修者应具备九彩虹影光明体。
(这九彩虹影光明体应该是佛菩萨现世四。
修者所有之言语,一切均为咒语般有奇效。
(什么是咒语,应该说是层次的修行以后,自然就能将普通言语变成像“咒语般有奇效”。
)五。
得十方诸佛之智慧灌顶。
(这个说法颇似积慧说)六。
对一切经论通达而无障碍。
(当初五祖即是此无师自通)七。
通达过去,现在,未来之三世宿业智。
八。
中脉开通之后,修者应大悲普周遍尘,中脉开通之后刹(疑为此处少九。
具无漏神通。
1。
不要用功法治病(若是刻意用功治病是否会影响功夫长进)。
当然,修行为正常。
【原理】:人类的绝大多数疾病是心病。
心病既除,大多数人的身体疾病往往个的疾病去费心地修练了。
不过,功法是在潜意识层次修行,是"灵魂深处的觉醒地去追求疗效。
(道家亦有开通任督后宿疾全消说。
现在我的打坐虽然也只是还没有达到心而论,现在的打坐水平基本三调也还是没有完全入门。
同时也感觉到整个打太极拳锻炼中感觉到的。
因为到现在随着自己打坐三调,以及打拳过程中周身后就产生了不同的对应感觉。
而在打拳推手中感觉不足的地方和现象,根本原太极拳者的最大障碍,则是练习太极拳者不能忍受寂寞,规规距距地按照要求丹田”等等要求。
并且把这些规距要求练到身上,成为身体本能而不假思索地运更加细腻的本会这些规距和要求。
每当打坐中这些规距的掌握进步了,在打太亦同样是伴随着打坐中这些规距掌握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出现相应的康复好转识。
所以愚相信,打坐即使仅仅达到筑基功中“一阳初现”,也就是藏密中所2。
修行中有什么身体感受,不要在意。
尤其是千万不可追求时下正时髦的各【原理】:有没有所谓觉受并不表明修行境界的高低,相反,注意任何觉受都(现在愚在打坐中,感觉的确只出现过两次较为明显的放松比较的状态。
态。
现在看,出现良好的打坐状态固然好,但是即使现在这样没有达到最佳状能进入良好状态的关键,应该是因为在意念的运用上还是浮躁。
正如陈鑫先生系念”。
即使从外观上看,打坐时外部是没有什么动作的。
可是,在这种静态中里面意念的运用而产生的。
所以每一种后天识神所带来的意念都会滞碍功夫的3。
应该以认真的态度去做每一步,哪怕某些步骤看起来没有意义。
并且在【原理】:一年级的课程都是大同小异的,你不必选来选去。
另外,如果你不定4。
如果修行中途被打扰,没关系,立即起身去处理一下,找机会再来。
没有什【原理】:修行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我们不是出家人一种压力,不该成为生活的对立面。
只有修行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它才会长久。
事5。
功法重在修心,因此,各步骤中所推荐的姿势,气路,意念等都不是死套路,是一种专修的法,最好的修法却是在曰常生活中不修而修——悟即是修。
当然,拿【原理】:佛教的基本世界观里讲"万法唯识",是说万事万物只是一种心识通过修悟人生的真谛,这也要求修行者不要在技巧之桥上作过多的停留。
初级功法打通中脉第一步准备1。
暂时封闭,确信在静坐期间无人打扰。
2。
声响熟悉,确信不会突然传来怪声,确信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声音会吸引你3。
通风良好,确定周围的气息已经可以习惯并能逐渐漠视。
4。
杂事已了,确实没有必须在静坐期间去做的事情。
5。
安全舒适,确信静坐期间不必担惊受怕或因衣,食等问题而有不适感。
【原理】:这样准备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修行。
这样营造外部环境,其实是在调整心不可忽视这一步,也不可太认真。
我们的人生太紧张,生活环境给我们的压力也太他已从对外物的依恋中解脱出来,开始进行生命内求了。
是的,让我们从纸醉金来,进入一个仅仅属于你自己的封闭世界中,体验一下生命本身吧!打通中脉第二步入座1。
把光线调整到自感最舒适的状态。
2。
找一个自感最舒适的方向。
3。
用一种自感最舒适的姿势在垫子上坐稳。
4。
自我确定一段可以保证坐到底的时间。
5。
最后确定一下第一步是不是已做好。
【原理】:这已经是开始修练了。
试想,我们曾有过多少次机会允许自己这样舒服即疲惫的身体扔到床上时,你又把这份疲惫带到了梦中。
让我们主动地给自己一段份舒服的感受吧。
(对于修炼者来说,最初的修炼还达不到“舒服的感受”层次。
但可以从紧张纷繁的宝贵时空。
)。
打通中脉第三步调身1。
晃一晃身体,把每个部位都调整到较舒服的状态(这一步此文说得比较态”,又没有说清楚。
)。
2。
把坐一会儿可能会不适的部位多活动一下,以保证可以保持较长时间不(关于这一点,愚在实践中却做得有点儿呆板。
自以为坐下就应该坚持不提前将可能产生不适的部位多活动一下。
而且在打坐中出现了不适部位就硬坚做好准备活动;二是打坐中出现不知部位就稍稍活动下那里。
不知这样是否能3。
确信可以保持不动时,告诉自己正式开始坐禅。
4。
整个坐禅期间如果身体再次感到不舒服,可以重复这一调身过程。
【原理】:人类的习惯性趋向是极其顽固的。
坐得久了会累这种潜在意识是静坐的最常可以坐很久。
所谓修行,最根本的就是改变,调整这种与生俱来的思维趋向。
这里所说人每个静坐修行者都会遇到的“最大敌人”,是“心理暗示”造成的“由生俱来“并暗示自己可以坐很久。
”但是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人类的习惯性趋向是极其顽打通中脉第四步调息1。
开始注意自己的呼吸,感受吸进呼出时身体的变化(这个身体的变化后2。
更深一层地感受吸进呼出时身体的细微变化(即每一部位)。
3。
感受呼吸的具体部位。
4。
注意是不是把气吸进了胸部。
5。
注意是不是把气吸进了腹部。
6。
(从逐一感受每一具体位置到)注意是不是把气吸进全身后又从全身呼不存在去感受用身体的每一具体部位呼吸时的细微变化。
对于此,作者是这样“注意是不是把气吸进全身后又从全身呼出”。
愚练习打坐到如今,恰恰到了这第在打坐中就能感受到那些得规距要领的部位与呼吸同步在开合。
时至此亦稍稍这种局部与呼吸同步的感受,第一还不稳定;第二还不能扩展至全身。
也就为道。
达到“全身通透的感觉”才是真正的内呼吸,才能初步入静。
再加乾乾之功筑基功完成前的准备阶段。
)。
7。
注意全身通透的感觉。
(这种全身通透的感觉,应该是周身各部经过极拳十要中所说的通沟洫完成以后,体内真气自然可以通畅到达全身每一部位而少了许多因为执着于某一部位得规距概念与否而产生的弊端。
同时因为意识到基本入静的层次。
没有反复检查周身各部规距,到只是凭着感受即可做到周【原理】:呼吸是人类最主要,最永恒的事业之一。
呼吸是生存的基础。
对於常人来说的,这是一个事实。
修练一段时间之后即可得到亲身体会(这里所说的“呼吸减缓时,因为这人生第一事务都已平缓乃至无觉了,其他事情也就渐渐地不再令人烦乱是指胎息,到此时连生活中的锁事也“不再令人烦乱了”,可为是性功修炼已经达苦海。
)。
这也是一种事实。
另外,作为人体第一生理现像的呼吸,对它进行的是指通过上面的步骤感受呼吸时,身体各个“器官尤其是内脏”细微的变化,直至呼吸入手进行修练。
更进一步来说,这一步是让你的思维集中起来去观察身体的这一说法不十分到位,做为初步调理身法、呼吸时倒很正常。
常人的思维是意念,就会使修炼者很难脱离后天状态,功夫亦不能上升。
在这里还是佛教中的受”是被动感身体内的变化,且不回更多主观意识分辨而接受。
久而久之则可觉是因为在《君友会佛教在在辞典》里面称,禅定是由‘凡人’到‘成佛’整个过程中括起来说,禅定是修菩萨道者的一种调心方法,它的目的是净化心理、锻炼‘定’、‘思维修’所以在这篇文章里面才一再使用“思维”二字。
是否是说‘思维修’就会谈到,思维训练是修行的根本功法。
打通中脉第五步观脉1。
感受身体内部通透空洞的状态。
这种感受可以认为是一种观察内观。
2。
凝神注意,开始进入生命内观阶段。
3。
观察身体内部空洞透明的样子,乌蒙蒙,白茫茫,朦朦胧胧,混混沌沌。
4。
在中空的身体中观察中脉。
这是一条似有似无的亮线,从小腹开始往上种想象,观察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可以真的看得见,就像梦中看见光线一样清楚地看(这个“观”字十分耐人寻味。
同时在这里还明确说出需要观的详细景像,以头顶百会穴【头顶中央部位】”,这样就和丹功凝神聚气过程中,从会阴到百会5。
集中精力观察这条中脉。
【原理】:这一步正式开始进行思维训练。
思维是人类的又一根本特徵。
如果说呼吸讲,人生是一种感觉。
因为有感觉,我们知道自己还活着;因为有感觉,我们分出了自己只是一份感觉物件而已(上面所说的对于人生的认识完全是后天识神的产会因生而欢喜,也不会因死而恐惧。
下面称,“一切感觉都是认识的手段”,而认观为标准。
”思维又“支配并处理着人类的感觉过程,然后,形成新的认识从而形道自己存在, 世界对於我们又有什么意义呢!因此,从生理上讲,人生是一系列感都是认识的手段,是认识的触角与资讯源。
认识才是人生的根本属性。
认识是什(大脑的思维以一定的认识论(世界观)为标准,支配并处理着人类的感觉过程,然整个过程。
由此可见,思维过程是人生的本质过程。
因此,功法的主要特点就是以其实不是在看,是在想,在进行特定的思维(称念力修炼是是特定的思维训练,好或者说是用念力去观察身体内部的变化,如果说这也是“想”,那也末尝不可。
但也可以说是对自身内部的体认。
因为人们是看不到身体内部的,而在修行过程不光是观,而且还有感知、和觉知到身体内部实实在在的脏腑,所以说内观仅佛教强调万法唯识,世事无常。
意思是说,万事万物都只是一种认识不变的实物。
看透了这些,就是看破了红尘。
因此,佛法中关於念力(即思维)的修实效性都非常强(关于念力修行,其实就是修心,中土佛教大多流于口头,这愚亦应当加深对于藏密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