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2范进中举(优秀教学设计)

22范进中举(优秀教学设计)

22范进中举
教学目标:
1.了解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的文学常识。

了解夸张、讽刺等艺术手法。

2.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性格。

3.理解可笑的人物背后所表现的荒谬的社会生活,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4.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教学重点:
1.分析范进、胡屠户等艺术形象。

2.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教学难点:理解可笑的人物所反映的荒谬的社会生活,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教学方法:
1.比较分析法:以对比的手法为突破口,分析范进、胡屠户等人物形象。

2.讨论论辩法:圈点批注,充分感知文本;小组讨论交流,分组辩论,共同探究:范进中举悲哉?喜哉?
课前准备:有关《儒林外史》的资料。

ppt
课时安排:2课时
一、新课导入:
在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曾在选拔人才等方面起过推动作用,但后来随着封建制度的日趋腐朽没落,这一制度也蜕变为禁锢知识分子思想的精神枷锁。

对于这一历史现象,吴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中作了无情的针砭。

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其中精彩的片段之一——《范进中举》。

二、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

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中年移居南京秦淮河畔,在此创作了大量诗文与不朽著作,其中包括小说《儒林外史》。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

《儒林外史》是古代长篇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号。

2.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情节。

范进中举,作者着意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遭遇。

3.以“中举”为界,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中举前贫困的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

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中举后喜得发疯及社会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

四、课文精读:
1.作者从哪些方面将范进中举前后的状况进行对比,并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1)家境
(2)地位
(3)别人的态度
(4)典型:胡屠户
(5)另有邻人
(6)本人态度
2.范进一生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利禄,为什么当他得知真的中举后又发疯了?课文是
怎样描写疯态的?
(1)范进从20岁起屡试不中,苦苦挣扎,直到54岁才得了个秀才。

邻里的揶揄、胡屠户的责骂,已成为他的家常便饭。

他内心压抑着一种不平之气,但又相信命运憎人,自安于卑微屈辱的地位。

他时时热切盼望中举,又从没料想到那一天真的会到来。

当他已完全习惯那种饥寒、屈辱、寄生的可怜地位,已麻木到在胡屠户那种难堪的辱骂面前点头称是的时候,突然看见“第七名亚元”的大红报帖,他那被失败和屈辱所窒息了的一切欲望和自尊心,以及多年来郁结的怨愤和悲哀突然活跃起来,他的神经无法承受,情不自禁地喜极发疯。

精彩片段:第5自然段。

齐读、品味描写的细腻、生动、传神——细节描写、侧面烘托。

(2)范进发疯,疯得有层次:
①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
②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拍着手大笑——拍着笑着
③噫——好了——好
④众人慌乱,拉也拉不住。

⑤既形象展现了范进的疯狂丑态,又将各色人等的趋炎附势的心态展露无遗。

五、理清文章脉络:
前一部分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侧重描写范进穷困寒酸的生活。

后一部分写范进中举后“发疯”、“治疯”和张静斋的拜访,在对比中表现整个社会各色人的形象。

通过对比,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以及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批判的锋芒不仅对着科举制度,而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

六、文章主旨:
课文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社会地位的变化,着重刻画了范进中举时癫狂的丑态和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七、课堂练习:(ppt 显示习题,师引导完成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八、作业设计:背诵课文。

九、板书设计:
范进⎩⎪⎨⎪⎧⎭⎪⎬⎪⎫中举前⎩⎨
⎧挨饿挨骂,甘受屈辱追求功名,不顾一切
中举后⎩⎨⎧喜极发疯,丑态百出 悲
对乡绅,周旋自如对丈人,势利虚伪对功名梦寐以求,为功名神魂颠倒,利欲熏心,可笑可悲 胡屠户⎩⎪⎨⎪⎧⎭⎪⎬⎪⎫前:鄙视、谩骂、训斥后:吹捧、奉承、讨好趋炎附势势利贪财的市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