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主编:陈盛祖副主编:张永学黄钢匡安仁编委:(按姓氏笔画为序)王凡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研究员王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教授王金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教授王荣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史蓉芳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北京)研究员叶广春广州医学院第一医院副教授田嘉禾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教授乔宏庆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西安)教授匡安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教授朱家瑞海军总医院(北京)教授朱瑞森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吴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武汉)教授吴锦昌苏州大学第二医院教授张永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武汉)教授张桂仙云南省红十字会医院(昆明)主任医师张锦荣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研究员李小华广州军区总医院高级工程师李立伟空军总医院(北京)主任医师李亚明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沈阳)教授李思进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太原)教授李培勇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教授陈绍亮上海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教授陈盛祖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教授周绿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副教授姚稚明卫生部北京医院副主任医师胡雅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授赵军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副教授贾少微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教授高再荣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武汉)副教授黄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教授蒋长英上海复旦大学肿瘤医院教授蒋宁一中山大学第二医院(广州)教授缪蔚冰福建医科大学附一院(福州)副主任医师主审:王世真副主审:周前林祥通刘秀杰屈婉莹审阅者:(按姓氏笔画为序)丁虹《中华核医学杂志》编辑部(无锡)主任医师马寄晓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教授王世真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北京)中国科学院院士邓敬兰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西安)教授卢倜章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教授田嘉禾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教授刘秀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北京)教授匡安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教授朱承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教授张永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武汉)教授张锦荣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研究员张满达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无锡)研究员陈盛祖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教授周前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北京)教授屈婉莹卫生部北京医院教授林祥通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教授赵惠扬上海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教授夏宗勤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授夏振民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研究员黄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教授蒋长英上海复旦大学肿瘤医院教授蒋茂松上海华东医院教授裴著果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沈阳)教授谭天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教授中华医学会前言核医学是研究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也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医学学科的形成不仅代表了核技术这一尖端科技的发展水平,而且核医学的发展还不断融入了相关先进技术的丰硕成果,不断完善和丰富其学科内容。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核医学探测仪器实现了自动化、定量化动态探测与断层重建技术的建立,而现代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与医学技术的融入,促进了核医学新的分支——分子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的形成,令世人瞩目。
随着核技术和测量仪器的迅猛发展,核医学已渗透到医学的各个领域,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成为疾病诊断、治疗和医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核素显像也是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医学显像在反映脏器或组织生理和生化过程,全身和局部代谢、血流和功能变化方面,特别是在获得疾病分子水平变化的信息方面所具有的突出优势,为临床提供了灵敏、特异、简便、安全的诊断手段,因而核医学正成为早期诊断疾病、指导治疗、判断疗效和估计预后的有力工具,同时放射性核素治疗又是无创伤性治疗某些疾病的有效手段。
为了逐步规范核医学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的行为,提高核医学诊疗工作的质量,保护病人以及医护人员的利益,促进核医学事业的健康发展,在中华医学会的领导下,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编写出版《核医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供广大核医学工作者在实践中应用,并作为今后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处理中的重要依据。
参编人员主要是由核医学分会的常委和部分委员组成,同时也吸收了国内部分优秀的中青年专家参加。
为了保证该规范内容的学术质量和权威性,每个章节内容均聘请了一名知名的专家教授进行初审,再经过常委会专家二审,最后由五位前任全国主任委员担任正、副主审,力求规范的内容更具科学性、先进性、严肃性和可操作性。
根据中华医学会的要求,《核医学技术操作规范》重点是介绍核医学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其收录的内容基本上是较为成熟的诊疗技术和方法。
同时还组织编写一部与规范配套的《核医学临床应用指南》,作为广大核医学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的参考书,也是对本规范的重要补充。
由于核医学是一门新兴的临床医学学科,发展十分迅速,新的方法不断涌现,因此,该规范收录的内容不一定很完善,尤其是在某些观点或认识上可能还存在不同的意见。
尽管在编写中力求考虑到权威专家和多数学者的意见,仍难免存在某些局限性和不足,需要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步补充和修订。
最后,希望本规范将为核医学事业的蓬勃、健康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王世真二零零二年二月内容提要本书系中华医学会委托核医学分会组织全国中青年核医学专家编写,并经全国知名老专家进行审阅。
全书分为31章,第一至十二章分别介绍了核医学科组建及其规章制度、核医学仪器与质控、高活性室操作规程、放射性药物制备与质控、放射性核素治疗的管理、放射性核素使用与管理、放射性废物处理、核医学人员个人防护与剂量监测、核医学显像诊断报告规范;第十三至二十一章为内分泌、神经、循环、骨骼、呼吸、肿瘤、消化、泌尿、造血与淋巴系统的核医学诊断技术规范;第二十二至三十章为甲状腺病、血液病、骨转移瘤、肾上腺素能肿瘤的核素治疗技术规范以及核素介入治疗、组织间质治疗及敷贴治疗等技术规范,最后一章介绍了体外分析技术的原理及临床应用规范。
《核医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出版,将有助于实现核医学诊断与治疗技术的规范化管理,规范核医学从业人员的医疗行为,并作为今后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处理中执法的依据之一,也是广大核医学工作者在医疗实践中的重要参考书。
《核医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目录前言第一章核医学科(室)组建及其规章制度第一节组建核医学科(室)的基本要素第二节核医学科(室)的主要规章制度第二章γ照相机和SPECT技术操作第三章核医学显像仪器的质量控制第一节γ相机质量控制第二节 SPECT质量控制第三节 PET质量控制第四章18F-FDG多探头符合显像技术操作第五章放射性测量仪器与质控第一节医用核素活度计第二节脏器功能测量仪器第三节体外γ射线测量仪器第四节污染与个人剂量监测仪第六章核医学高活性室操作规程第七章放射性药物制备与质控第一节基本概念第二节放射性药物的制备第三节放射性药物的质量控制与质量检验第四节临床常用的放射性药品简介第五节放射性药品的管理第八章放射性核素治疗的管理第一节门诊放射性核素治疗的管理第二节住院放射性核素治疗的管理第九章放射性核素储存、使用与管理第十章核医学科放射性废物处理第十一章核医学工作人员个人防护与剂量监测第十二章核医学显像诊断报告规范第十三章内分泌系统第一节甲状腺静态显像第二节甲状腺血流显像第三节甲状腺吸131I功能试验第四节甲状腺激素抑制试验第五节 TSH兴奋试验第六节 TRH兴奋试验第七节过氯酸钾释放试验第八节甲状旁腺显像第九节肾上腺皮质显像第十节肾上腺髓质显像第十四章神经系统第一节脑血流灌注显像第二节脑血流灌注显像介入试验第三节18F-FDG PET脑显像第四节PET神经受体显像第五节脑脊液系统显像第十五章循环系统第一节心肌灌注显像第二节心肌灌注显像硝酸甘油介入试验第三节急性心肌梗死显像第四节平衡门控心血池显像第五节首次通过心血池显像第六节心脏负荷试验第七节18F-FDG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第八节放射性核素大动脉显像第九节放射性核素静脉显像第十六章骨骼系统第一节全身骨显像第二节局部骨、关节平面与断层显像第三节骨血流显像第四节骨矿物质含量测定第十七章呼吸系统第一节肺灌注显像第二节肺通气显像第十八章肿瘤疾病第一节18F-FDG PET肿瘤显像第二节201Tl 、99m Tc–MIBI亲肿瘤显像第三节99m Tc(V)-DMSA肿瘤阳性显像第四节67Ga肿瘤与炎症显像第五节炎症显像第十九章消化系统第一节肝脏胶体显像第二节肝血流与肝血池显像第三节肝脏肿瘤阳性显像第四节肝胆动态显像第五节十二指肠-胃反流显像第六节门静脉分流显像第七节肠道出血显像第八节异位胃粘膜显像第九节胃食管反流测定和显像第十节食道通过时间测定第十一节胃排空功能测定第十二节小肠通过时间测定第十三节唾液腺显像第十四节尿素呼气试验第二十章泌尿系统第一节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肾动态显像第二节肾静态显像第三节肾小球滤过率测定(GFR)第四节肾有效血浆流量(ERPF)第五节肾图第六节肾功能检查介入试验第七节阴囊显像第八节膀胱输尿管反流显像第二十一章造血与淋巴系统第一节骨髓显像第二节淋巴显像第三节脾脏显像第二十二章甲状腺疾病的131I治疗第一节131I治疗Graves病第二节131I治疗自主功能性甲状腺结节第三节131I治疗非毒性甲状腺肿第四节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第二十三章32P治疗血液病第一节32P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第二节32P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第二十四章骨转移瘤和恶性骨肿瘤的核素治疗第二十五章核素介入治疗第二十六章云克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第二十七章肾上腺素能肿瘤的131I-MIBG治疗第二十八章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第一节90Sr敷贴器治疗应用第二节32P敷贴治疗第二十九章组织间质治疗第一节放射性药物注入法第二节放射性粒子植入法第三十章90Sr-90Y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第三十一章体外分析技术第一节放射免疫分析第二节免疫放射分析法第三节受体的放射配基结合分析第四节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第五节发光免疫分析第六节酶免疫分析第七节甲状腺相关激素及抗原、抗体第八节肿瘤标志物第九节生殖生理激素第十节病毒性肝炎第一章核医学科(室)组建及其规章制度核医学是一门研究核技术在医学上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
其主要任务是应用核素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其性质是临床科室。
按照卫生部医院等级验收标准,二级和三级医院应设立核医学科(室)。
第一节组建核医学科(室)的基本要素一、核医学科(室)的特点1.核医学技术是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的重要手段。
核医学科(室)的业务工作不仅为临床各科提供诊疗服务,而且还承担相应的科研与教学任务。
建立核医学科(室)是医院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条件之一。
2.核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涉及医学、生物学、核物理学、放射化学、药学、电子工程学、计算机等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