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良情绪调节 PPT课件

不良情绪调节 PPT课件

C:由此引起的心情:苦恼,焦虑,难堪、尴尬,长期闷闷不乐。
D:用新的教育观念来衡量,鸦雀无声并不一定是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小学生正处于好动爱玩的年龄,要他们规规矩矩一动不动地坐上40分种 确实太苛刻了。
学生上课讲话,随便插话不一定是有意不守纪律,他们有些听懂了才会 插嘴,才有话可说,这比课堂上死气沉沉、学生被动不参与要好得多。
案例(4)
A:个别优等生成绩出现退步,开始不遵守纪律。
B:后进生犯错还情有可原,可是作为优等生应该严格要求自己, 什么事情都不能错,否则就是骄傲自满,辜负教师的期望。
C:愤怒,焦虑,失望。
D: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大人也有犯错的时候,更何况小孩子, 作为教师不能要求学生完美无缺。
调皮是孩子的天性,优等生也是孩子,他可能是控制不住自己, 犯错是正常的,不能过分苛求。
优等生成绩退步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也许与自己的教学有关, 也许是学生身体或者心理方面有些障碍,或者家里发生了什么意外的 事情,应该细细调查分析,一味地指责学生,对师生双方都不利。
E:心平气和,找学生谈话,了解情况,对症下药。
二、问题解决(积极应对)策略—不逃避
我们要正确看待心理压力。压力有它不利的一面,同时压力也有有利的一 面。 处理问题态度为冷静面对并解决,问题克服过程的标准步骤如下: ⒈ 认清压力事件的性质; ⒉ 理性思考及分析问题事件的来龙去脉; ⒊ 确认个人对问题的处理能力; ⒋ 累积寻求能帮助解决问题的信息; ⒌ 运用问题解决技巧,拟定解决计划; ⒍ 积极处理问题; ⒎ 若已完全尽力,问题仍无短时间克服,则表示问题本身处理的难度甚高, 有可能需要长期奋战不懈,除了必须培养坚忍不拔的斗志之外,可能还需 要其它的精神力量支持。
又实在太少,也是值得同情的.
(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其实学习不认真的学生也有许多优点(比如说体育、劳动、乐于助人、有 义气等),不能否定他们的一切,不能用有色眼镜看他们. (克服以偏概全)
自己在后进学生的转化上做了大量工作,虽然效果不显著,但也不是一点效
果也没有,有几位不是有了明显进步吗?
(自我效能感)
往外投射
是指把自己的动机、想法、态度和欲望投射到别 人或外界的事物上的一种方式,因投射出去的往 往是被自己压抑的东西。 如当一个人很悲哀的时候,看到花朵上有水珠, 就会觉得花也在掉眼泪"感时花溅泪",把自己压 在内心的悲哀通过花渲泄出来;有人看电影或小 说时,情不自禁地感慨故事中的某些情节而伤感、 甚至流泪,实际上也是一种投射的渲泄。
C:苦恼、生气、不平、焦虑、暗自神伤、失眠、吃不下饭。对学生常有恐 吓性语言,偶有体罚。
D:学生确实应该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但是十个指头有长短,学生也 有个别差异,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学得一样好(克服绝对化倾向)。
每个班都有不肯做作用的学生,都有成绩不好的学生,这并不是自己班里 独有的现象,其他班里也有。公平是相对的,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做到绝对公平, 后进生确实比较多,但这不是领导故意造成的,要是把这些学生调到别的教师 班里去,那对同事来说岂不也一样? (克服要求绝对公平的思想)
即使这项工作不能令人满意,自己也不是一文不值,有的方面做得挺好,
曾经受过领导的表扬,因此自己还是很有价值的.
(克服“糟糕透顶”)
即使真的转化后进学生方面一点效果也没有,但是尽 到自己努力就行了,也算对得起学生和家长了,心安理得, 无怨无悔了,可以考虑适当降低对这几个学生的作业要求 (克服完美主义倾向)。
0---25
你做得蛮不错!
26---35 有些事情是你应该留意的!
36---50 你可能会枯竭!
51---65 注意!你正在枯竭中!
65以上
你正在处于危险状态,身心健康 都已受到了威胁
一、改变认知
认知重建:问题并不是问题,只有看问题的问题才是问题。
1、变化性和不确定性。生活中充满变数,充满难以预料 的变化。有变化的生活才是正常的生活,绝没有一成不 变的事物和生活。学生是可变的,生活是可变的,自己 是可变的,他人也是可变的。生活中本来就充满坎坷, 遭受任何挫折都是正常的,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2、不完美性。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性,接受现实中有缺点 的自己,同时也容忍他人的缺点。相信世界上不存在真 正的完美,没有人能够不犯错误。 3、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公正。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不 可过分苛求公正。 4、信任自己和别人。同事是最好的“减压”医生,日本 的白领早已流行一种观念,即同事就是你最好的心理医 生。 5、决定我们命运的是我们自己,而不是别的什么。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每个人在课堂上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教师要做 的不是“堵”而是“导”。
E:心境阴转晴,有意因势利导,创设师生互动的生动活泼的课堂心理气 氛,让学生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于是,上课逐渐成了一种精神享受。
案例(3)
A:学生直呼教师的姓名或在黑板上写教师的名字。 B、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地君亲师”之说,学生竟敢叫教师的名字,真是
偶然口误,能说生活已经没有价值吗?
ubC 不适当行为后果 活着没有价值,不如去死
E 效果 认知:偶然口误,难以避免。 情绪:虽有烦恼,但不必自责。 行为:以后认真备课,提高表达技巧。
与不合理信念作斗争案例
A:班里有些学生学习不努力,总是拖欠作业,午间或放学后把他们留在办公 室里做作业,可是自己一走开他们又不做了,又开始玩了。
目无尊长,无法无天。 学生叫自己的名字,是看不起教师,想骑到教师头上拉屎拉尿,如果不压
下去,以后还怎么维护自己的威信?这是故意捣乱,想给教师一个下马威,是 对教师批评他的一种报复……
C:生气,愤怒,暴跳如雷,体罚学生。 D:师道尊严是封建社会的传统师生观,在社会主义的学校,教师和学生 在人格和地位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既是学生的良师也是学生的益友,既然是 朋友,叫一叫名字也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 名字只是一个符号,本来就是给人叫的。在国外,学生直呼教师名字,儿 子直呼老子名字的现象司空见惯,那么,学生叫教师的名字又有什么大不了的 呢? 学生直呼教师姓名或把教师的名字挂在黑板上,也有好处,至少能使学生 牢牢地记住教师,不致于教了他们几年还不知道教师姓甚名谁。 孩子到底还小,他们叫教师的名字只是出于调皮和好奇,不是故意要与教 师过不去,更不是欺侮教师。不要跟小孩一般见识。学生叫教师名字,教师爽 快地答应,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自己的心情更有好处。 E:不良情绪体验消失,恢复心理平衡,以后遇到同类事情,能够一笑了之。
谈与聊
当你遇到不顺心和烦恼的事后,不可把痛 苦埋藏在心底,而是将这些烦恼倾诉给你 所信赖的人、头脑冷静的人,包括你的父 母、领导、丈夫、妻子、挚友、老师、同 事等等。
快乐有人分享,是更大的快乐; 痛苦有人分担,就会减轻痛苦!
自言白语疏泄
当一个人坐在某处旁若无人地自言自语或是大喊数声时, 人们总觉得这个人发“神经病”,由于这种错误的认识而 误导了很多人不用这种健康的调节方法。其实,自我交谈 也可以发泄心中的不满、郁闷、愤怒、悲伤等不良情绪, 它有助于消除紧张,恢复心理平衡。
三、渲泄法
宣泄法,又称疏泄法,是常用的心理调节方法之一。主要 是使心态失衡者把心中的苦闷或思想矛盾以科学的方法倾 诉出来,以减轻或消除个体的心理压力,避免引起精神崩 溃,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这种方法不但对神经症、心因性精神障碍、情绪反应性精 神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就是对心身疾病的治疗亦有好处。 当个体受到精神创伤、挫折、打击之后,应该采取积极的 措施,排除负面情绪的干扰。生活中凡是能够得到及时的 科学的精神疏泄,达到“心理化”、心态平衡平静的人, 能自然而然地医治、防止、截断、减少心身疾病的发生与 发展,对心身健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B 信念
rB 合理信念 我偶然口误,运气不好
iB 不合理信念 这一下全完了!我已经一无是处, 领导和同事将看不起我
C 情绪和行为后果
deC 适当情绪反应 挫折、烦恼
dbC 适当行为后果 检讨改进、认真备课
ueC 不适当情绪反应 自责、抑郁、绝望
D 同不合理信念争辩 讲错一句话,一切就都完了吗? 为什么我不能有偶然的失误?
E:心理恢复平衡,坦然面对工作成效,能够心平气和 地看待后进生的违纪行为和成绩不良,缓解了焦虑、苦恼、 愤怒、不平等诸多不良情绪,心情舒畅多了。
案例(2)
A:学生上课时讲话,随意插话,不守纪律,课堂教学秩序总是不够好。
B:良好的课堂应该鸦雀无声;上课随便讲话是对教师的大不敬;不遵守 纪律就是学习习惯差;上这种乱哄哄的课,真是活受罪。
B:每个学生的都必须学好功课,不好好学又屡教不改的学生真是朽木不可 雕也,对他们无计可施又欲罢不能。
这么不听话,把教师的话当耳边风,这是对教师的挑衅和蔑视。 自己班里的后进学生比别人班里的多,也更差,这太不公平了,自己的运气 怎么这么差。 自己辛辛苦苦工作,学生不配合,考试成绩拖后腿,家长和领导还以为我没 本事,影响自己的声誉又影响考核成绩。 自己为教育这些后进学生付出了那么多心血,但是成效不大,自己后顿觉心里畅快,有“如释重负”之感。 特别是痛哭一场,这种心理效应会更明显。 从生理上讲,哭可以改善呼吸和循环,伴 随全身肌肉的颤抖,大哭之后,机体可获 得一种快感,特别是心胸憋闷、不适等症 状会随着哭的宣泄而缓解。 哭的同时伴有流泪,流泪可以促使应激状 态下的机体产生一些化学物质,这些化学 物质产生,利于体内化学物质的平衡,也 利于健康。
英国——看恐怖片
英国有专家建议,人们感到工作有压 力,是源于他们对工作的责任感。此时他 们需要的是鼓励,是打起精神。所以与其 通过放松技巧来克服压力,倒不如激励自 己去面对充满压力的情况,例如去看一场 恐怖电影。
想象宣泄
想象是万能的,不管你在日常生活遇到什么样的 事情,只要你一闭上眼睛,最困难的事也能解决, 最难的愿望也能实现。 虽然想象是一种“精神胜利法”,是一种“阿Q” 精神,但它确实能使你暂时地轻松、愉快一下, 这就能起到渲泄的作用。当然像阿Q那样整天沉 浸在想象中而脱离现实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但 暂时地“过一把瘾”却是调节心理,疏导压力的 好方法。 每天幻想五分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