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人的未来,互联网时代未来设想我的工作是致力于互联网电子商务运营、综合策划、模式创新、传统企业的战略转型以等的研究。
在此次的演讲里面,我试图讲清楚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究竟为我们的商业和生活带来怎样的颠覆性的改变。
第二,在进入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未来的消费主流群体,在他们的消费价值观深处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第三,我们对未来的生活脉动、居住形态和生活形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无论各位是来自于房地产界、家居界还是学术界,首先有一个基本的假定,今天所有坐在我对面的人都是网络人。
我相信在座很多女士,很多女士会通过美丽说来选择自己的着装和打扮,很多在座有文艺范儿的青年可能会通过豆瓣来看书,大家可能会使用微博和微信。
女性群体实际上是社交的狂热群体,比如很多女性在淘宝上的购物高峰是出现在半夜,这些人通常都是辛苦的妈妈群体,在带完孩子之后,会在半夜在淘宝上买东西。
还有如果我演讲没劲的话,不到一会儿大家就开始低头玩自己的手机。
这些都可以说明大家是网络人。
一个基本的观点叫做互联网的复制性传播,什么叫做互联网的复制性传播呢?在地球上任意一个A点的信息,在网络上几乎是实时的传到B点,无论距离有多远。
互联网就像一个巨大的复印机,无论你制造出什么样的信息,也无论这个信息是以文本、图片还是声音的形式,都可以迅速的传播到地球的另一个角落。
我们可以把互联网当成一个复印机来看。
这样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对现实商业界带来两点巨大的冲击。
第一,如果你从事的生意是跟信息加工、编纂等的生意,毫无疑问你将受到互联网的颠覆性影响。
比如中国去年注销了大概45家到50家左右的纸质媒体,我想你们已经深刻感受到来自互联网的这种寒意。
此外,如果你从事的是唱片行业,唱片作为一个行业,几乎在中国已经消失了。
再就是电影业,电影业已经越来越明显的受到互联网的冲击。
这是带来的第一点影响。
第二点影响,作为一个商家,无论你做的是什么生意,做的是房地产、家装还是设计,你的营销本质在于要跟消费者之间要彼此发现、彼此沟通,意味着信息在两个点之间要流动,由于以前没有互联网,信息很难顺畅流动,所以衍生出很多行业都有中介,比如房地产有中介,很多行业都有中介。
中介意味着交易成本,恰恰当互联网的交易信息零成本交易的时候,意味着会产生一个结果,任何一个中介是否还会存在?马云讲过,凡是有中介的地方我们都要去看一看。
比如零售业,我相信所有的零售业者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我究竟还要不要把钱砸在这里开店面。
比如苏宁,2013年业绩下滑了45%,2014年第一季度已经处于亏损状态。
整个零售业都在面临挑战。
再比如举个例子,像链家、我爱我家这样的房地产中介的角色,也势必会受到互联网复制性传播的影响。
大家可能会对我提出一个挑战性的意见,说沈老师,房屋这种大宗交易,人们是否有可能在网上完成?这个问题如果在三年前我回答你,我会非常肯定的说不可能,但是三年之后我觉得这个问题我确实要好好思考一下。
如同在五年前我认为人们不可能在网上进行汽车买卖一样,但是就是在去年,汽车之家在1111这一天,通过互联网售卖了几千辆汽车。
所以互联网带来的这种复制性传播的特点以及交易成本降低的特点,使得很多变革和颠覆都成为可能。
所以我们今天在说不可能的时候,我们应该三思之后再说。
这个就是互联网复制性传播带来的影响。
第二,移动互联网的广泛连接,我有一个基本的观念认为连接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原始部落的时候,部落与部落之间的结盟形成了城市,城市与城市之间的道路连接从而形成了王国。
小部分人没法形成大部分改造,比如大型的水利灌溉系统,通过水陆的连接,促进了文明的演化。
移动互联网广泛连接我认为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在座的各位我相信每个人掏出手机,几乎每个人都在用微信,而且你们几乎每个人加入的微信群会不少于十个,甚至有的人可能多于一百个,都有可能,我们会以不同的方式在与别人发生连接。
这种连接会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国外有一个著名的预言家叫KK,他写过一本著名的书叫《失控》,当维基百科最早诞生的时候,就是很多草根在网上编纂一个词条的时候,KK对这个事情完全看不上,他认为这个东西没有前途,说白了,他觉得一群乌合之众怎么可能编纂出高质量的辞典呢?但是两年之后,KK说这个事情我要检讨,他事实上已经看得很清楚,维基百科的质量已经超过了由专家编纂的大英百科全书。
由此他推断出来,即便每个人都是低智慧等级,但是当形成一个群体的时候,形成群体智慧,必然会带来突变。
就像每一个蜜蜂,个体都是傻乎乎的,但是当连接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有很高的智慧。
这就是连接的意义。
这是人与人的连接。
第二,人与商业资源的连接。
我现在在手机上通过APP的操作可以干很多以前干不了的事情,现在通过手机APP可以订购,可以直接订购很多商业资源,我可以通过携程订酒店,我可以通过易洗车,订购洗车的交易。
比如原来打车,寒风凛冽中你是没有办法的,但是现在你可以通过嘀嘀打车来打车。
商业的本质在于商业和消费者之间彼此发现资源实力和需求,并且进行对接,互联网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生意和人的对接。
第三,人与知识的连接,我两三个月前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建院30周年的院长论坛上,在会议快要结束的时候,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他说同行们,我们能不能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面对互联网的冲击,面对慕课的冲击,面对网络在线教育的冲击,我们商学院在五年之后还有没有可能存在?说实话我当时完全没有想到钱教授在论坛快要结束的时候,突然抛出这样的问题。
他这个问题背后就说明了移动互联网对于传统教育的挑战。
知识和人彼此之间也在发现,人需要知识的滋养去成长,知识也需要人的进入去修炼他,帮助这个知识的成长。
而移动互联网恰恰带来了这一点。
提出了颠覆式创新的克里斯坦森教授,有两个著名观点,第一个观点是,我对于美国教育业的担忧,如同我对美国工业的担忧是一样的。
第二个观点,美国未来只需要十所大学就足够了。
这个就是移动互联网带来人与知识的连接所带来的冲击力。
我总结一下这个页面,我认为连接是促进人类文明的进化,而移动互联网带来的连接,是人与人、人与商业资源、人与知识方面的连接会带来很多颠覆和突破。
第三个观点,大数据的智能学习。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总结BAT,就是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这些互联网业界的巨头,某种意义上讲已经成为了商业界的巨头,他们所有的战略努力在干什么的时候,如果只用一句话的时候,我想可能是这样一句话。
他们所有付出的努力在于,他们要在网络上更加深度的去理解你。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百度是藏在搜索引擎后面的,不遗余力的在深度学习和大数据方面加强对于你的理解。
前段时间,百度花重金组建了百度研究院,从斯坦福大学请来了吴恩达教授担任院长,百度正在不遗余力的投入,你每天在敲击这个搜索框框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百度对大数据的投入,比如中央电视台在春节期间已经利用百度地图的大数据来分析人口迁徙状况。
再比如阿里巴巴、淘宝,淘宝力图通过每天你的交易力度来加深对你的理解,他们现在大数据可以做到什么程度呢?比如你在网上把很多东西放在了购物车里面,但是你退出的时候并没有买。
这个行为怎么理解呢?现在的大数据足以支持这样的分析。
有这样的几种可能,第一,你是高度的价格敏感度的顾客,当你交钱一瞬间的时候,你会觉得还是不够便宜,算了。
他会抓住这一点,当这些货品做促销的时候,会及时与你联系。
第二,你是一个高度的品牌忠诚者,这个品牌恰好断货了,你想买一些替代品,但是在交款的时候觉得算了,我要的牌子没有,我不买算了。
所以他们会在下一次有货的时候积极的联系你。
所以大数据一直在致力于做的就是要深度的理解你。
在座的无论是来自于房地产界还是家居界,你做的产品,无论是房子还是橱柜,我们不妨把它看成一个端,可以想象成,在云中有一双眼睛在时刻盯着这个端的脉动,并且给他支持所需要的服务,这就是未来互联网的走向,云加端,这个房子就是一个端。
再说一个小的东西,我穿的这双鞋是一个可穿戴设备,我的行走和跑步健不健康,相对于云中分析和记录,进而给我提供你的健康状况需要改进的建议。
这个麦克风的数据如果能够连到云端,在演讲的过程之中,它实时的分析我的语音语调和语速的变化,演讲之后会自动给我发信息说我的演讲什么地方还需要改进。
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广泛连接,通过云中藏着的那双眼睛去深度理解你,就是大数据的智能学习,是互联网改变这个世界的根本力量。
在这样的趋势下,下一代人,互联网的原住民,我们俗称85后和90后,他们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认为有三个词可以总结。
第一,渴望发言。
在座的大部分人是60后和70后群体,我们这部分群体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并不是发言,并不是表现自己,而是永远都要跟随主流价值观。
而85后和90后不一样,他们认为生命是多维度的,价值观也是多维度的,我要做自己,成为自己。
所以我坚定的认为,做自己、成为自己这将成为时代的主流,并且得以彰显。
每个人几乎都在用微博,为什么每个人都在朋友圈里不停的发信息,你似乎一天不发信息就比一天没吃饭还难受。
另外当代人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寻求联系,各位如果十分钟之内不看手机的话,我相信在场70%以上的人都会觉得心里发虚,一定要找到手机,一定要点一下微信,一定要点一下朋友圈,一定点一下微博,看看有没有来信。
我要通过这个小小的手机跟这个世界发生联系,所以流传在年轻人中间的一个段子跟大家分享一下。
说有一天一个人敲我的门,我打开门之后发现了一个快递员,这个快递员给我螃蟹看,我说我没有买螃蟹,他说这不是你买的螃蟹,是你的朋友买的螃蟹,他本来想在朋友圈里发螃蟹给你看,结果他手机坏了,所以他就让我把螃蟹拎过来给你看,你快点看,看完了我还要给他别的朋友看。
扎克伯克说,移动互联网上的社交联系就是我们的馈赠和分享。
第三个就是得到庇护,在座的大部分都是60后、70后,你会发现一个特点,你越来越难跟你的孩子沟通。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你所成长的年代,或者你所秉承的价值观,是物质不安全的时代长大的一代人。
而你的孩子,从心理诉求的角度,我们称之为物质安全的时代长大的一代人。
我们这代人是严格遵循丛林法则的,而85后、90后的想法是,我活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是想跟这个社会谈一谈。
两代人之间的价值观不同。
第二个原因你为什么不能跟他沟通呢?你不能让他得到心理上的庇护。
所以他宁愿在QQ空间上,跟一个朋友交流,也会把房门紧密。
他的个性价值观在你这里得不到支持,换言之,当代人的心理是,我在我的价值观深处要有人给我提供庇护,可能是心理空间,也可能是房子这样的物质空间。
大家在听我讲座的时候,我觉得可以反思几个问题,无论在座各位你们做的是什么生意,做设计的,做房地产的,做家装的,还是做什么的,以上三个重要的特点,渴望发言、寻求联系、得到庇护,在你们商品的灵魂里面和服务的灵魂里面,有没有体现出这三点?而且我进一步的结论可以明确的告诉你,如果你商品的灵魂、服务的灵魂中,不能够给现代人提供渴望发言、寻求联系和得到庇护的话,你的商品迟早会被当代的消费者所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