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药剂师 考试重点知识

中药药剂师 考试重点知识

药学专业知识一重点总结2015年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一》由原来药理学和药物分析两个小科目,改为以药剂学和药物化学为主,少部分涉及药理学和药物分析的多学科的综合知识。

很多学员对此感觉很迷惘,不知道怎么学习。

现将本科目的重点内容分期进行总结,抛砖引玉,希望大家有好的总结和学习方法也一起分享。

第1章药物与药学专业知识一、药物与药物命名(一)药物来源与分类药物主要包括化学合成药物、来源于天然产物的药物和生物技术药物。

(二)药物的结构与命名药物的名称包括药物的通用名、化学名和商品名。

通用名也称为国际非专利药品名称(INN)。

二、药物剂型与制剂(一)药物剂型与辅料1、制剂与剂型的概念剂型:适合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如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

制剂:将原料药物按照某种剂型制成一定规格并具有一定质量标准的具体品种,简称制剂。

制剂名=药物通用名+剂型名,如维生素C片、阿莫西林胶囊、鱼肝油胶丸等。

3、药用辅料药用辅料的作用:赋型、使制备过程顺利进行、提高药物稳定性、提高药物疗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调节药物作用、增加病人用药的顺应性。

(二)药物稳定性及药品有效期3、药物制剂稳定化方法:控制温度、调节pH、改变溶剂、控制水分及湿度、遮光、驱逐氧气、加入抗氧剂或金属离子络合剂、改进剂型或生产工艺、制备稳定的衍生物、加入干燥剂及改善包装。

4、药品有效期:对于药物降解,常用降解10%所需的时间,称为十分之一衰期,记作t0.9。

(三)药物制剂配伍变化和相互作用1、配伍变化的类型2、注射液的配伍变化注射剂配伍变化的主要原因:溶剂组成改变、PH值改变、缓冲剂、离子作用、直接反应、盐析作用、配合量、混合的顺序、反应时间、氧与二氧化碳的影响、光敏感性、成分的纯度。

(四)药品的包装与贮存药品包装的分类三、药学专业知识1、药物化学专业知识:主要研究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特征、与此相联系的理化性质、稳定性状况,药物进入体内后的生物效应、毒副作用及药物进入体内的生物转化等化学-生物学内容。

2、药剂学专业知识:主要研究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5个方面的内容。

3、药理学专业知识:主要研究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及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

4、药物分析学专业知识:主要研究化学药物的结构确认、质量研究与稳定性评价,药品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与标准制定,体内药物的检测方法研究与浓度监测及数据评价。

第2章药物的结构与药物作用一、药物理化性质与药物活性(一)药物的溶解度、分配系数和渗透性对药效的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过程是在水相和脂相间经多次分配实现的,因此要求药物既具有脂溶性又有水溶性。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溶解性和肠壁渗透性的不同组合将药物分为水溶解性——水溶性;渗透性——脂溶性;哪个因素低它就是限速的因素,体内吸收就取决于该因素。

(二)药物的酸碱性、解离度和pKa对药效的影响酸酸碱碱促吸收,酸碱碱酸促排泄二、药物结构与药物活性(一)药物结构与官能团1、药物的主要结构骨架与药效团药物=母核+药效团(一类药物母核可能不同,但是均含有相同的药效团或者在体内代谢后能生成药效团)例如他汀类药物。

2(二)药物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1、药物化学结构对药物转运、转运体的影响许多组织的生物膜存在特殊的转运蛋白,系统介导药物跨膜转运,称为转运体。

许多药物已被证明是转运体的底物或抑制剂。

可通过结构修饰增加转运体对药物的转运,从而增加药物的吸收。

例:阿昔洛韦+L-缬氨酸——伐昔洛韦(小肠上皮细胞转运体PEPT1底物),增加其吸收——进入体内后水解为三磷酸阿昔洛韦发挥药效。

2、药物化学结构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1)对细胞色素P450的作用细胞色素P450是主要的药物代谢酶,有很多亚型,但CYP3A4最多,约占总量的50%。

(2)对心脏快速延迟整流钾离子通道(hERG)的影响许多药理作用各异、化学结构多样的药物对hERGK+通道具有抑制作用,可进一步引起Q-T 间期延长,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产生心脏不良反应。

最常见的主要为心脏用药物,如抗心律失常药、抗心绞痛药和强心药。

3、药物与作用靶标结合的化学本质:药物+生物大分子三、药物化学结构与药物代谢药物代谢分为两相:第I相生物转化,也称为药物的官能团化反应,是体内的酶对药物分子进行的氧化、还原、水解、羟基化等反应,在药物分子中引入或使药物分子暴露出极性基团。

第Ⅱ相生物结合,是将第I相中药物产生的极性基团与体内的内源性成分如葡萄糖醛酸、硫酸、甘氨酸或谷胱甘肽,经共价键结合。

(一)药物结构与第I相生物转化的规律(二)药物结构与第Ⅱ相生物转化的规律极性增加,亲水性增加:1、与葡萄糖醛酸的结合反应2、与硫酸的结合反应3、与氨基酸的结合反应4、与谷胱甘肽的结合反应极性降低,亲水性降低:1、乙酰化结合反应2、甲基化结合反应回复#楼主楼果果乔的帖子第3章药物固体制剂(一)散剂优点:易分散,起效快;具有保护、收敛作用;制备简单,适于老人儿童;包装、运输、携带、贮存方便。

缺点:对制剂的吸湿性、化学活性、气味、刺激性、挥发性影响大。

因此对光、湿、热敏感的药物不宜制成散剂。

3、散剂的质量要求粒度:口服为细粉,局部用和儿科用中药散为最细粉(通过七号筛粉末重量不得少于95%)。

干燥失重:一般≤2%,中药散剂水分≤9%。

无菌:用于烧伤或创伤局部用散剂。

其他:贵、毒、小散剂用配研法;毒性口服散应单剂量包装;一般密闭贮存,含挥发性药物或易吸湿药物密封贮存。

(二)颗粒剂1、分类:可溶颗粒、混悬颗粒、泡腾颗粒、肠溶颗粒、缓释颗粒和控释颗粒2、特点:①分散性、附着性、团聚性、引湿性等较小;②服用方便可提高病人服药的顺应性;③通过包衣,可使颗粒具有防潮性、缓释性、肠溶性等;④有效防止复方散剂各组分由于粒度或密度差异而产生离析。

4、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可溶型和泡腾型颗粒应加温开水冲服,肠溶、缓控释颗粒应吞服,中药颗粒剂不宜用铁质或铝制容器冲服。

(三)片剂1、特点(1)剂量准确、服用方便;稳定;成本低;种类多;运输、携带方便(2)幼儿和昏迷者不易吞服;工序多,难度高;挥发性成分片剂贮存期内含量下降2、分类:普通片、含片、舌下片、口腔贴片、咀嚼片、分散片、可溶片、泡腾片、阴道片、阴道泡腾片、缓控释片、肠溶片崩解剂:促使片剂在胃肠液中迅速破裂成细小颗粒的辅料。

(四)胶囊剂1、胶囊剂的特点优点:1)掩盖不良嗅味2)提高稳定性3)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与片剂比较)4)液态药物固体剂型化5)药物缓释、控释和定位释放缺点:1)囊壳受温湿度影响大2)生产成本较高(与片剂比较)3)特殊群体(老幼)口服困难4)局限性:部分药物不适宜制成胶囊2、不宜制备胶囊的药品1)水溶液或稀乙醇溶液药物,囊壁溶化2)风化性药物,囊壁软化3)强吸湿性的药物,囊壁脆裂4)醛类药物,明胶变性5)含有挥发性、小分子有机物的液体药物,囊材软化或溶解;6)O/W型乳剂药物,囊壁变软记忆技巧:风湿醛发水(蜷发睡),胶囊不好用第4章药物灭菌制剂和其他制剂与临床应用一、注射剂2、注射剂的特点优点:(1)药效迅速、剂量准确、作用可靠。

(2)可适用于不宜口服给药的患者和不宜口服的药物。

(3)可发挥局部定位作用。

缺点:(1)注射给药不方便,注射时易引起疼痛。

(2)易发生交叉污染、安全性不及口服制剂。

(3)制造过程复杂,对生产的环境及设备要求高,生产费用较大,价格较高。

4、注射剂的溶剂 (1)制药用水1)纯化水:不含任何附加剂。

2)注射用水:可作为注射剂、滴眼剂等的溶剂或稀释剂及容器的清洗溶剂。

3)灭菌注射用水:主要用于注射用灭菌粉末的溶剂或注射剂的稀释剂。

4)注射用水的质量要求:除一般蒸馏水的检査项目,如pH 、氨、氯化物、硫酸盐与钙盐、硝酸盐与亚硝酸盐、二氧化碳、易氧化物、不挥发物及重金属等均应符合规定外,还必须通过细菌内毒素(热原)检查和无菌检查。

(2)注射用油常用的有大豆油、茶油、麻油等植物油。

(3)其他注射用溶剂乙醇、丙二醇、聚乙二醇、甘油7、溶解度与溶出速度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及增加溶解度的方法:二、输液1、定义和分类输液是指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大剂量(除另有规定外,一般不小于100ml)注射液。

目前临**常用的输液可分为:电解质输液、营养输液(糖、脂肪乳、氨基酸)、胶体输液(右旋糖酐、聚维酮)、含药输液。

2、静脉注射脂肪乳剂原料与乳化剂的选择:①原料一般选用植物油,如大豆油、麻油、红花油等,所用油必须符合药典的要求。

②制备静脉注射脂肪乳剂的乳化剂有卵磷脂、豆磷脂及普朗尼克F-68。

注射用乳剂粒径要求:90%微粒直径<1μm;微粒大小均匀;不得有大于5μm的微粒。

三、注射用无菌粉末1.特点注射用无菌粉末在临用前需经灭菌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等溶解后才可注射,主要适用于水中不稳定药物,尤其是对湿热敏感的抗生素和生物制品。

四、眼用制剂1、质量要求(1)pH:正常眼耐受pH为5.0-9.0。

(2)黏度:合适的黏度范围为4.0~5.0mPa·S(3)混悬型眼用制剂大于50μm的粒子不超过2个,且不得检出超过90μm的粒子;沉降体积比≥0.9。

五、植入剂1.特点具有定位给药、用药次数少、给药剂量小、长效恒速作用及可采用立体定位技术等特点,它适用于半衰期短、代谢快,尤其是不能口服的药物。

2、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1)主要用于抗肿瘤药、胰岛素给药、激素给药、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眼部用药以及抗成瘾性等。

(2)不可降解材料需手术取出,导致患者的顺应性较差。

(3)植入剂移位难以取出,使用不当会出现多聚物的毒性反应。

六、冲洗剂及烧伤、严重创伤用外用制剂1.冲洗剂的质量要求(1)通常冲洗剂应调节至等渗。

(2)冲洗剂在适宜条件下目测,应澄清。

(3)无菌:主要用于冲洗开放性伤口或者腔体,应无菌。

2.烧伤及严重创伤用外用制剂(1)烧伤及外伤用溶液剂、软膏剂用于烧伤部位的溶液剂和软膏剂均属于灭菌制剂。

成品中不得检出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2)烧伤及外伤用气雾剂、粉雾剂不同用途有不同的要求,用于创面保护和治疗的气雾剂,必须无刺激,以防吸收中毒,有助于修复创面、抗菌且透气性良好,例如灼伤涂膜气雾剂。

七、乳膏剂1、特点乳膏剂具有触变性和热敏性的特点。

热敏性反映遇热熔化而流动,触变性反映施加外力时黏度降低,静止时黏度升高,不利于流动。

八、气雾剂、喷雾剂和粉雾剂2、附加剂(1)抛射剂①氢氟烷烃:HFA-134a(四氟乙烷)和HFA-227(七氟丙烷)②碳氢化合物:主要品种有丙烷、正丁烷和异丁烷。

③压缩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氮气、一氧化氮等。

(2)潜溶剂:乙醇、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3)润湿剂:表面活性剂3九、栓剂1、质量要求(1)药物与基质应混合均匀,栓剂外形应完整光滑,无刺激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