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认识校长和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县第二高级中学
9月22--25日,我县47名中小学校长在唐局长的带领下,到湖北襄阳、洪山等地进行课改考察学习,虽然时间不长,但对我的启发很大,下面是我的一些思考。
课改是一项系统工程,课改的关键在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课改的成败在校长,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
一、课改的关键在教师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成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
1、用扎实的学识感奋学生
德国的《职业教师指南》中有一句话:教师是一个自我成长、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职业。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能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就不可能教育他人,发展他人。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
无论在科学文化知识上,还是思想道德方面都是如此。
当前的学生思维开阔,课外知识来源丰富,求知欲旺盛,家长的文化水平和素质快速提高,社会对知识的需求转变等都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深钻细研,提高自我修养,熟悉本专业的历史和现状,了解最新科研成果和发展趋势,重视进德修业,为人师表,获得学生的爱戴敬重,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学术魅力和工作魅力吸引学生,从而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勇于献身课改教师的经验告诉我们:教师除了要修品,还要练功;不但要更新观念,以身立教,还要勇于改革,探索创新,变教育者、传授者为指导者、促进者、设计者、沟通者。
要以生为本,以情为主,尊重学生爱学习、爱自由、爱快乐的天性,相信每个学生都想学好,都能学好。
用渊博的学识去引导学生,感奋学生,让学生奋发图强,积极学习,快乐学习,促进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2、用高强的能力感动学生
教师的一行一动、一招一式都体现着自己的教育理念,显示着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因此,必须提高认识,更新观念,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讲课,自我反思,提高业务水平,提高参与课程改革的能力和主观能动性。
变讲为学、变教为导、不但让学生学会、更让学生会学、学得有乐趣是当代教师能力的重要标准和集中体现。
实施课改,教师应把精力放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上,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通俗易懂地讲解教材,让课堂充满教育性,富于启发性,具有针对性,饱含感染性,体现科学性。
通过既温柔民主又严厉严格、既实事求是又通情达理的教育,吸引学生,征服学生,激发学生内心的感动。
3、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的思想、道德、行为、举止、气质、风度、知识、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呈现。
教师情操高尚,人格完美,对学生会有较强的感染力、辐射力。
凡是成功的教师,无不以人格之光照耀学生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
尼采说过:“要提高别人,自己必须是崇高的。
”作为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
人格要靠人
格来培养,道德要靠道德来影响。
推进课改,教师要不断审视自己,凸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因为教师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折射出来的优秀品质,是任何教科书、任何箴言、任何奖惩制度都不能代替的教育力量。
“为师之道,端品为先”。
教师要常修为师之德,始终秉持爱岗敬业、热爱学生的理念,对教育事业有强烈的自豪感、光荣感和责任感,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用自身的言行影响学生,做到为人处事要诚实,待人接物要谦虚,处理问题要公平,言谈举止要文明。
在学生面前必须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做到不因有所得而得意忘形,不因有所失而愁眉苦脸,不因困难而手足无措,也不因挫折而精神不振,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对事业的热爱,成为照亮学生心灵的一盏明灯。
4、用丰富的情感感召学生
教学既是一种认知的过程,也是一种情感的过程。
而认知与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也是教学的手段。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富有情感的方式教,学生应该以富有情感的方式学。
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础,是课改的突破口,也是实现教育成功的前提。
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不但要有爱,而且要善于爱,善于在细微之处融入爱心,在需要之时融入爱心,在批评之中融入爱心,在学生之间融入爱心。
在和学生相处时必须多一些朋友式的倾听,多一些平等式的理解,多一些民主式的交流,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教师可信、可靠、可敬、可亲,使师生之间建立稳固的情感关系。
要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做出激励性的评价。
要用爱心温暖心灵,用激情点燃激情,用赏识树立信心,用鼓励唤起希望。
二、课改的成败在校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二十一世纪初国家教育部推出的一项伟大教育改革工程,目的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每位学生的发展。
校长要高度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
课改能不能实施,是否有成效关键在于校长和校长领导下一支热心课改的领导班子。
实施课改必须建立一把手负责的课改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挂帅,副校长、处室主任具体负责,年级组长、教研组长为成员,对学校课改工作进行指导,及时提出建设性意见。
并通过一系列活动予以实施,贯穿于学期始终,保证课改工作高效运作。
1、做师生思想的引领者
校长首先要加强学习,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展知识视野,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成为一个智慧型的校长。
要在推进课改、强化校长专业发展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的过程中,提高引领教师团队的思想转变工作的能力,通过自身的表率作用影响全体教师,构建学习型教师队伍。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幸福道路上来。
校长要理解教师、包容教师,率先垂范,强化课改全过程指导,努力做到深入课堂教学,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用崭新的课改理念,引领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模式研究,不断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从而带来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只有积极参与课改活动,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感知课改带来的变化,对课改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落实产生感性认识,才能真正对课改的实施与推进进行有效地指导。
面对课改,校长要勤于反思,把自己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育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积累经验和智慧,逐步走向科研型校长和学者型校长。
校长还要带头参加课程培训,通过培训迅速胜任课改工作,掌握课改的指挥权,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成为推进课改的主力军,带动整个教师队伍建设的提高。
2、做师生典型的推广者
宣传典型、讴歌典型的先进事迹,是现实的需要、课改的呼唤。
学校应该成为教师和学生释放生命的舞台,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展示出自己的精彩。
在课改时,一定要做阶段性总结,让教师认识到自己有什么问题。
要召开教师代表大会,让教师说话、提意见,了解他们对课改的顾虑和困惑。
要把教师的意见收集、汇总、归纳、合并和提炼,并设计成不同的课题,返还给教师,让教师在学中改,改中学,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推进课改,要按照面向全体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着力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及时总结推广他们的成功经验,为其他教师提供直观直接、便捷有效的学习途径。
要举行课改之星、课改先锋、课改名师等评选活动,利用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优质课、各级各类比赛等活动,推动课改工作的深入开展。
要把绩效工资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为课改做出突出贡献的其他工作人员倾斜,向工作量大、业绩优秀的教师和班主任倾斜,更要向积极实施课改的教师倾斜。
3、做师生问题的解决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的领导者,只有精益求精、把教育与教学以及研究和了解儿童这些学校工作中最本质的东西摆在第一位,他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成为一个有威信的、博学多识的、能团结人的教师的教师”。
校长要成为“教师的教师”,必须具备适应时代发展的各种素质,要有团结人、发展人、善于内外联系的工作方法和技巧,明确肩上担负的重任,认识到时代的要求,尽心竭力,真心实意,及时解决师生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课改顺利进行。
校长要把为师生服务看成是学校管理中的责任和目标。
首先,要以人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能适应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其次,要善于将学校的办校目标和教师的愿望融为一体,关心、爱护每一位教师,使他们在课改中心情舒畅,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示自己的才能,奉献自己的力量。
校长要深入教师之中,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对学校的感受,对领导的要求,对工作的渴望,对生活的需求,对课改的建议。
要帮助教师认真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基础与发展的关系、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的关系、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教学与研究的关系,让教师减轻压力,树立信心,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我县新一轮课改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必须立即行动起来,按照国家课改的总体要求,以课改名校的先进事迹为榜样,努力把我县的课改工作抓出成效,为实现我县教育三年跨入全市先进行列的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