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保障复习题一

社会保障复习题一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复习题一
一、单项选择
1.失业社会保险中风险形成的原因主要来自()因素。

A、自然
B、非自然
C、自然和非自然
D、各种综合因素
2.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通过国民收分配和再分配,依法保障社会成员的()需要的社会安全制度。

A、基本生活
B、最高生活
C、各种生活
D、特殊生活
3.强制性失业保险最早在()建立起来。

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比利时
4.企业年金是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A、强制
B、自愿
C、集中
D、分散
5.个人不缴纳保险费的保险项目是()。

A、医疗社会保险
B、养老社会保险
C、工伤社会保险
D、失业社会保险
6.经济适用住房的租售以()为原则。

A、低本无利4
B、保本微利
C、低本高利
D、高本低利
7.社会保证基金来源上具有()
A、单向性
B、多向性
C、统筹性
D、自助性
8.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方向是那些()的项目。

A、风险小,收益低
B、风险大,收益高
C、风险大,收益低
D、风险小,收益高
9.我国职工达到法定的退休年龄,且个人缴费满()年,退休后可领取基本养老金。

A、5年
B、10年
C、15年
D、20年
10.统筹分摊筹资方式是以()原则为依据的。

横向平衡B、纵向平衡C、绝对平衡D、相对平衡
1.B
2.A
3.C
4.B
5.C
6.B
7.A
8.D
9.C 10.A
二、多项选择题
一、1、多选题
1.社会保障的调节功能包括()。

A、调节收入分配
B、调节劳动力再生产
C、调节社会需求
D、调节物质利益关系
2.下列属于工伤待遇项目的有()。

A、工伤医疗费用
B、基本医疗费用
C、伤残补助金
D、伤残津贴
3.社会保障基金的筹资准则有()。

A、公平准则
B、效率准则
C、专款专用准则
D、收支平衡准则
4.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原则是()。

A、安全性原则
B、效率原则
C、可流动性原则
D、兼顾社会效益原则
5.下列属于失业社会保险特征的有()。

A、以受保对象丧失劳动机会为保障行为前提
B、以工资劳动者为特定保障对象
C、风险的形成主要来自自然因素
D、保险金给付数额的波动性
6.失业保险金由()构成。

A、城镇企事业单位及其职工缴纳的失业保险费
B、失业保险基金的利息
C、财政补贴
D、依法纳入保险基金的其他基金
7.社会保障的原则是()。

A、公平原则
B、效率原则
C、适度原则
D、平衡原则
8.社会保障的事业化管理包括()。

A、收取社会保障基金
B、支付社会保障待遇
C、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D、管理、运用社会保障基金
9.医疗社会保险的特征有()。

A、保障对象的广泛性
B、与其他保险项目的关联性
C、保险待遇的差异性
D、保险项目的非生活性
10.我国的老年人服务体系包括()。

A、国有和集体力量举办的老年社会事业
B、社会力量举办的老年福利机构
C、社区老年福利服务
D、居家养老
答案:1.ABCD 2.ACD 3.AB 4.ACD 5.ABD 6.ABCD
7.ABC8.ABD9.ABCD10.ABCD
三、简答题
1.简析预提分摊式筹资方式的利与弊。

答:“预提分摊方式”,也称“储备积累式”或“完全积累式”。

这种方式以“纵向平衡”原则为依据,在对一些有关指标进行宏观上的长期测算之后,将被保险者在享受待遇期间的费用总和按一定的提取比例分摊到整个投保期间,并对已提取但未支付的保险基金进行有计划的管理和运营。

这种筹资方式有利也有弊。

其利主要表现在:谁积累谁受益,因而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且能够保证社会保障具有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其弊主要表现在:货币基金易受通货膨胀的影响,故测算复杂,管理难度较大
2.企业年金的建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企业年金是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企业年金的建立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2)具有相应的经济负担能力;(3)已建立集体协商机制。

3.简析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答: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经济增长是社会保障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经济增长,社会保障的发展就无从谈起;社会保障能够调节供需,进而调节经济增长的节奏,是远期消费转化为即期消费的保障;同时社会保障的稳定功能为经济增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4.工伤保险为什么实行无过失补偿原则?
答:这是由工伤社会保险的性质决定的,由于工伤属于职业性伤害,它是劳动者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工作过程中受到的伤害,伤害形成的原因有不同程度的客观性和外在性,应该属于企业生产过程中劳动力资本的损害,对这种伤害所进行康复性再生产所需费用也应该成为生产费用而由企业负担。

不能因为工伤事故责任归属及其追究影响工伤社会保险待遇的给付时间和给付标准。

四、案例分析
1.1996年5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存款利率平均降低0.98%,贷款利率平均降低
0.75%;1996年8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存款利率平均降低1.5%,贷款利率平均降低
1.2%;1997年10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再次宣布存款利率平均降低1.1%,贷款利率平均降低1.5%。

然而,在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的背景下,作为市场经济国家宏观调控重要手段的杠杆利率在我国却完全失效,因为三次大幅度调低利率并未起到减少储蓄、刺激消费的作用。

从1994年到1997年底,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96.2元增长到5160.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221元增长到2090.1元;而在利率持续大幅下调的条件下,同期居民存款却由21518.8亿元急剧增长到46279.8亿元,大大超过居民的收入增长水平;同一时期的结果是城乡居民消费不旺的局面依然持续,期间物价不涨反跌。

从而形成了收入增、利率降、存款增、消费降的两增两降的畸形格局,一大批国有企业库存急剧增加,亏损面急剧扩大。

利用社会保障相关原理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

答:造成利率杠杆失效的原因,不在于利率本身,而在于城乡居民因社会保障的严重缺失导致了安全感与对未来的信心急剧下降。

当时的背景是,1993年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之后,效率优先逐渐演变成了效率至上,社会保障在改革中也日益打上了经济政策与效率优先的烙印。

不仅未进入社会保障网的城乡居民仍然缺乏社会保障,即使是当时应当享有社会保障待遇的离退休人员也出现了不能按时足额领到退休养老金的现象,市场机制的作用被无限夸大,政府的信誉也受到了极大的损害,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可靠性动摇了,人们不再相信社会保障制度,转而为自己及家人可能遇到的各种后顾之忧预作筹备,因此,在生产发展的同时,居民消费始终处于低迷状态,不安全感导致了人们不敢消费。

2.张海超,河南省新密市工人。

2004年6月到郑州振东耐磨材料有限公司上班,先后从事过杂工、破碎、开压力机等有害工作。

工作3年多后,他被多家医院诊断为尘肺,但企
业拒绝为其提供相关资料,在向上级主管部门多次投诉后他得以被鉴定,郑州职业病防治所却为其作出了“肺结核”的诊断。

为寻求真相,这位28岁的年轻人只好跑到郑大一附院,不顾医生劝阻铁心“开胸验肺”,以此悲壮之举揭穿了谎言。

其实,在张海超“开胸验肺”前,郑大一附院的医生便对他坦承,“凭胸片,肉眼就能看出你是尘肺”。

这个真实的故事令人心碎。

张海超的被迫自救,更像在拿健康甚至生命冒险,赌自己没病(肺结核),而是社会(郑州职防所)有病(“误诊”)。

郑大一附院的诊断也证明张海超是对的。

不幸的是,由于无权做职业病鉴定,该院的诊断只能作为参考,一切还要看郑州职防所是否会“持之以恒”地继续“误诊”。

据说,在开胸后张海超曾找过新密市信访局,答复是他们只认郑州市职防所的鉴定结论。

为维权求医,近两年来张海超花费近9万元的医疗费,早已债台高筑。

耐人寻味的是,张海超自知面对的是一家大企业,“我这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也深信在那个企业里与他有相同遭遇的工友,还另有其人。

这种“一个人在战斗”的公民形象,其痛感之深,情何以堪。

张海超事件说明了什么?
答:相关法律有漏洞可钻。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职业病诊断应当综合分析病人的职业史,分析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和现场危害调查与评价,需要用人单位提供有关职业卫生和健康监护等资料。

然而,从实际效果看,用人单位很少愿意“自证其罪”。

如有医生指出,“得了职业病,还得单位开具证明才能鉴定,说是让高污染企业凭良心办事,其实恰恰给企业留下了能钻的空子”。

在切身利益面前,企业良心靠不住。

需要填补相关制度漏洞,把张海超们无奈的个人被迫自救,变成具有制度性保障的依法“他救”,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利益。

比如,在用人单位不愿“自证其罪”的情况下,由政府相关部门或司法部门介入调查其罪,或实行“责任倒置”,并接受社会监督,使职业病患者及时进入法定诊断程序;对不严格依法开展诊断工作,害怕承担责任、回避矛盾,甚至恶意“误诊”的职业病诊断机构,予以公开问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