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环境工程专业科2016年3月环境治理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名单目录一、专业名称与专业代码............................................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教育类型与学历层次............................................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招生对象及学制................................................ 错误!未指定书签。
四、培养目标......................................................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五、职业范围...................................................... 错误!未指定书签。
六、人才培养规格..................................................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职业素养 ...............................................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专业知识和技能 .........................................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七、主要接续专业.................................................. 错误!未指定书签。
八、课程结构...................................................... 错误!未指定书签。
九、课程设置及要求................................................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公共基础课程 ...........................................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专业技能课 ............................................. 错误!未指定书签。
十、教学时间安排..................................................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基本要求 ...............................................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教学活动时间分配表 ..................................... 错误!未指定书签。
十一、教学实施....................................................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人才培养模式或路径 .....................................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教学要求 ...............................................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教学管理 ............................................... 错误!未指定书签。
十二、教学评价与毕业标准..........................................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教学评价方式 ...........................................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毕业标准 ............................................... 错误!未指定书签。
十三、实训实习环境................................................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校内实训基地配置 .......................................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校外实训基地配置 ....................................... 错误!未指定书签。
十四、专业师资....................................................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专兼职教学团队人员结构要求 .............................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师资素质要求和主要工作 ................................. 错误!未指定书签。
十五、其它说明.................................................... 错误!未指定书签。
环境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与专业代码专业名称:环境治理技术专业专业代码:600101二、教育类型与学历层次教育类型: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学历层次:中专三、招生对象及学制招生对象: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学制:三年四、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综合职业能力,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主要面向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等等企事业单位,在生产、服务一线从事污废水处理、烟尘烟气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水质监测、大气监测及土壤及固体废物监测等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五、职业范围六、人才培养规格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产业文化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一)职业素养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2.具有较强的职业责任感和认真的工作态度;3.具有较强的奉献、创业、竞争和协作的职业意识;4.具有良好的主动进取、友好合作、服从服务、谦虚低调的职业行为习惯;5.具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6.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意识和能力。
7.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8.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9.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专业知识和技能1.会识别环保工艺流程图。
2.会污废水运营处理。
3.会烟尘烟气运营处理。
4.会固体废弃物运营处理。
5.会在线监测数据。
6.懂得环境监察内容与法规7.会环境影响评价专业(技能)方向1:污废水处理方向具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技能)方向2:烟尘烟气、固体废弃物处理方向(与前面不对应)专业(技能)方向3:在线监测方向专业(技能)方向4:环境影响评价方向七、主要接续专业高职:环境治理专业(对照专业目录)本科:环境工程专业八、课程结构九、课程设置及要求本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
公共基础课包括德育课,文化课,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基础课。
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技能)方向课,实习实训是专业技能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含校内外实训、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
(一)公共基础课程(二)专业技能课1.专业核心课程(单元操作和分析化学可设为专业核心课)2.专业方向课程(1)环境治理专业方向3.综合实训4.顶岗实习(1)实习时间及方式第三年顶岗实习,采用带薪实习方式。
(2)实习要求(不具体)完成毕业实习技能锻炼要求和毕业实习报告的书写。
十、教学时间安排(一)基本要求每学年为52周,其中教学时间36周(含复习考试),累计假期16周。
1周一般为28学时。
顶岗实习一般按每周30小时(1小时折1学时)安排。
3年总学时数约为3000~3300学时。
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1/3,累计总学时约为1学年。
允许根据行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在规定范围内适当调整,但必须保证修完公共基础课的必修内容和学时。
专业技能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2/3,其中顶岗实习累计总学时原则上为1学年。
在确保学生实习总量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段安排实习时间,行业企业认知实习安排应该排在第一学年,综合实训安排在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完成之后的第二年末获第三年。
专业教学标准的课程设置中应设立选修课程,其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为10%。
教学活动时间分配表(二)课程设置及教学课时计划建议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表十一、教学实施(一)人才培养模式或路径本专业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定位与企业岗位相对接,课程设置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相对接。
采用知识学习、技能实训、职业鉴定和顶岗实习交替、融合推进式,推动教、学、做的统一,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要求1.公共基础课根据专业需要进行精炼和重组,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
在教学方法上,改变单一的讲授法,提倡使用启发式、讨论式、辩论式、对话式等,确立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其创新意识。
2.专业技能课采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以教材为中心向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内容为中心转变,以普通教室为中心向以一体化实训(验)室为中心转变,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三)教学管理为保证人才培养模式顺利、有效的实施,学校在教学运行与质量管理、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管理、教学团队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建立了一系列的运行机制,制定和完善了双证书制度(三证书制度)、课程考核制度、一体化课程教学运行制度、生产性实训制度、顶岗实习制度、教学团队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等,具体管理制度见下表。
十二、教学评价与毕业标准(一)教学评价方式建立由“社会、企业、学校、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通过与企业合作,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将企业评价标准、对人才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需求引入到评价体系中。
教学评价要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以及规范操作、安全文明生产等职业素养在实践的体现。
教学评价应注重诊断和指导,要重视发展性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考核内容与课程标准相一致,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原则,注重考核与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针对性。
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堂表现、教学问答、活动参与、作业完成、平时测评等内容,终结性评价主要指期末考试。
学期总成绩可由过程性评价成绩、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
构建课程评价标准和学生自我评价体系。
形成“过程+结果”并注重过程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