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伴我成长历史名人苏轼的故事一、苏轼概况千百年来,迷东坡、爱东坡、说东坡、写东坡的人,数不胜数。
可以说,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之人,是最具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典型符号,有着跨越时空的恒远活力和无尽张力。
苏轼会通百家,冠绝千古,在众多领域上堪称大家、大师。
是全才、通才、奇才、天才,是百科全书式、全能型的文化巨人,是中国文人心仪神往的人格典范。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哲学家、思想家、佛学家,有坡仙、诗神、词圣的美誉。
嘉祐二年,苏轼进士及第。
神宗时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后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并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
晚年被贬惠州、儋州。
徽宗时大赦,归途中病逝,享年66岁,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
他的生活几乎都与传奇相关。
金榜题名时,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心是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事业?黄州儋州惠州。
——苏轼自题生平总结和评价,读之令人握腕惋惜,慨叹不止。
苏轼是一个鲜活的、立体的人,儒家喜其忠,道家喜其旷,佛家喜其空,文人喜其雅,平民喜其义。
二、苏轼评价苏轼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全能型文化巨人。
千古之后,再无苏轼,千年之间,唯此一人!他似乎穷尽了生命的可能性,穷尽了中国文化的可能性。
他抵达了生存的广度与深度的极限。
是中国士大夫完美个性和人格的化身,他才华横溢、潇洒不羁、仁爱慈柔、个性不随。
他的旷达、坚韧、正直、宽容等独特的人格魅力,使他流芳千古,更让后人在感动之余,有所沉思、有所感悟、有所启迪。
古人评价苏轼《宋史》:“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良,称为天下奇才。
”宋神宗:“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宋仁宗:“大宋何幸,得此奇才?吾为子孙得两宰相矣!”当时童谣:苏文生,吃菜羹,苏文熟,吃羊肉。
(如果对苏轼的文章不熟悉,就甭想考中,就去喝菜汤吧;对苏轼的文章很熟悉,就准能考中,就能吃涮羊肉)刘辰翁: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欧阳修:“此人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吾老矣,当放此子出一头地。
”王安石:“不知更几百年,方有此人物。
”秦观:“中书(苏轼)之道如日月星辰,经纬天地,有生之类,皆知仰其高明。
”胡元任:“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皆废。
”三、苏轼的几个小故事1、苏轼科举考试1057年,20岁的苏轼进京赶考。
主考官是大文豪欧阳修,参加考试的学生有苏轼、苏辙,还有张载、程颢、程颐、曾巩、曾布、吕惠卿、章惇、王韶。
这十人后来都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届科考,因此被称为“千年科举第一榜”。
欧阳修看到一张试卷,啧啧赞叹:“真是妙文啊!”他提起笔,立即想把此卷圈为“第一”。
忽起一念:“这肯定是我弟子曾巩所写,我若将他圈为第一,其他人必会觉得不公。
”于是将此卷定为“第二”。
哪知解封一看,作者竟是苏轼。
欧阳修找到苏轼旧日文章一看,更是惊赞不已:“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成语出人头地的出处)他觉得自己这个文坛领袖该退休了。
1061年,朝廷举行制科考试,这是皇帝为直接选拔特优人才设置的。
制科考试设置五等。
一等二等,要求太高,就是虚设。
第三等实际就是最高等级。
北宋建国100多年来,也只有一个人考过第三等。
结果苏轼得了第三等,苏辙得了第四等。
仁宗感慨:“朕为子孙后代得了两位宰相!”2、兄妹对诗一天,苏东坡无意发现苏小妹前额突出、眼眶深陷。
便拿妹妹的长相来开玩笑,即时吟诗一首: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苏小妹看到哥哥那副邋遢样,反唇相讥:一丛哀草出唇间,须发连鬓耳杏然;口角儿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用诗讥笑苏轼不加修理的、乱蓬蓬的络腮胡须。
可是,转而一想,似乎又还没有抓到痛处。
她发现哥哥的额头扁平,一副马脸长达一尺,两只眼睛距离较远,五官搭配不合比例,当即又吟诗一首: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3、对对联一天,苏东坡对苏小妹说:“都说你才智不凡,你要是能在一夜对好我出的对子,我就佩服你。
”苏小妹笑答:“何须一个晚上。
”苏东坡说出他的上联: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苏小妹暗称难度大,竟一时对不上。
过了一会,她见月光下一个丫环端来茶水,触景生对: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这副对联恰到好处地嵌入“水仙子”、“虞美人”、“碧玉簪”、“红绣鞋”、“声声慢”、“步步娇”六个曲牌名,而且用拟人手法赋予具体形象,出对巧,应对更妙。
四、名作代表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题记: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
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
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
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
2、《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题记: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赏析:苏轼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3、《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赏析: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冬,当时苏轼任密州知州。
据《东坡纪年录》:“乙卯冬,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
”苏轼有《祭常山回小猎》诗云:“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其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及卒章所显之志,与这首《江城子》类似。
4、《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5、《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lèi)江月。
赏析: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
作者吊古伤怀,想古代豪杰,借古传颂之英雄业绩,思自己历遭之挫折。
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词作抒发了他内心忧愤的情怀。
6、《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赏析: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
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
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
7、《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题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8、《蝶恋花·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赏析:本词是伤春之作。
苏轼长于豪放。
亦最擅婉约,本词写春景清新秀丽。
同时,景中又有情理,我们仍用“何处无芳草(知音)”以自慰自勉。
作者的“多情却被无情恼”,也不仅仅局限于对“佳人”的相思。
本词下片所写的是一个爱情故事的片段,未必有什么寄托。
只是一首很好的婉约词。
王士祯所说的“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
未必能过。
”《花草蒙拾》指出本词与风格婉约的柳永词不相上下。
9、《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上阙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阙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
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10、《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五、关于苏轼的作文与苏轼相遇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了他的出现,中国,也许等待了一千年,又一千年。
他是文坛上的东坡居士,写下了着名的赤壁两赋一词,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历史上留下了他许多不朽的诗篇。
他虽多次被贬,却不乏坚韧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感慨万千。
从他身上,我学会了坚韧和不拔;从他身上,我学会了乐观和豁达;从他身上,我学会了理想的艰辛。
他是我的榜样,他是中国亿万人的榜样,他的精神,他的人格,流传至今。
因为有他,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因为有他,我们的文学源远流长。
他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才华,是凡人而又超凡;他的思想,出于瞬间而又影响深远;他的性格,既洒脱而又有常人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