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9年,德国哲学家康德计划到一个叫珀(pò)芬的小镇,去拜访老朋友威廉·彼特斯。
他动身前曾写信给彼特斯,说3月2日上午11点钟前他家。
康德是3月1日到达珀芬的,第二天早上便租了一辆马车前往彼特斯的家。
朋友住在离小镇12英里远的一个农场里,小镇和农场中间隔了一条河。
当马车来到河边时,车夫说:“先生,不能再往前走了,因为桥坏了。
”康德下了马车,看了看桥,发现中间已经断裂。
河虽然不宽,但水很深,而且结了冰。
“附近还有别得桥吗?”他焦虑地问。
“有,先生。
”车夫回答说,“在上游6英里远的地方还有一座桥。
”康复看了一眼怀表,已经10点钟了。
“如果赶那座桥,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到达农场?”“我想要12点半钟。
”“可如果我们经过面前这座桥,最快能在什么时间到?”“用不了40分钟。
”“好!”康德跑到河边的一座农舍里,向主人打听道:“请问你的那间破屋要多少钱才肯出售?”“您会要我简陋的破屋,这是为什么?”农夫大吃一惊。
“不要问为什么,您愿意还是不愿意?”“给200法郎吧!”康德付了钱,然后说:“如果您能马上从破屋上拆下几根长木头,20分钟内把桥修好,我将把破屋还给您。
”农妇把两个儿子叫来,按时完成了任务。
马车快速地过了桥,在乡间公路上飞奔着,10时50分赶到了农场。
在门口迎候的彼特斯高兴地说:“亲爱的朋友,您真准时。
”阅读练习1.读拼音写词语,要求书写准确、规范。
bài fǎng jiāo lù jiǎn lòu duàn liè2.康德的计划是什么?3.上游本来还有桥,可康德为什么不过?4.康德为了节省时间,而花去了200法郎,你认为值得吗?为什么?5.你从本文的故事中受到什么启示?乡下一间(简朴、简陋、简单)的旅店里,躺着一位客人。
他正闭目(观赏、倾听、欣赏)楼上优美的钢琴声。
琴声一会儿低沉,一会儿高亢;低的时候像珠子在盘中滚动,高的时候像雷鸣般震撼着大地。
“这是谁弹的呢?”他正想着,突然,“滴答”一声,一滴水滴在他的脸上,他睁开眼往天花板瞧,又滴下一滴水,正好滴进他的眼里。
他跳了起来,放开喉咙喊:“来人,来人呀!”“什么事,先生?”服务员慌慌张张地跑进来。
“楼上是谁,怎么往地板上倒水?”旅客生气地问。
服务员看着滴下的水,答道:“上面住的是当代德国的大音乐家贝多芬先生!”“哦!是贝多芬!难怪弹得这样好!”旅客一听这名字,怒气立刻消了大半。
“要不要我去关照他不要让水漏下来呢?”“不,不!你不要打扰他,我自己去看看吧。
”旅客轻步走上楼去,透过门缝见贝多芬正(集中精力、全神贯注、津津有味)地弹着。
琴边放着一盆水。
他正(纳闷、苦闷、思索),突然看见满身大汗的贝多芬把手指往盆里一浸,又继续弹下去。
啊,原来贝多芬练得连手指都发烫了,需要随时用冷水冷却一下,因为太紧张匆忙,水溅满了一地,顺着板缝滴到楼下去了。
这位旅客站了很久才离开□当他下楼时□不禁暗暗感叹道□真努力啊□怪不得能成为伟大的音乐家□阅读练习1.给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上标点。
2.用“~~~~~”画出描写优美钢琴声的句子。
3.楼上滴水的原因是。
4.用文中括号内选择一个准确的词,并在上面打“√”5.本文的主人公是()A.服务员 B.旅客 C.贝多芬 D.作者6.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
7.你认为贝多芬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最好的消息阿根廷著名的高尔夫球手罗伯·德·温森多有一次赢得一场锦标赛。
领到支票后,他微笑着从记者的重围中出来,到停车场准备回俱乐部。
这时候,一个年轻的女子向他走来。
她向温森多表示祝贺后又说他可怜的孩子病得很重---也许会死掉----而她却不知道如何才能付得起昂贵的医药费和住院费。
温森多被她的讲述深深的打动了。
他二话没说,掏出笔在刚赢得的支票上飞快地签了名,然后塞给那个女子。
“这是这次比赛的奖金。
祝可怜的孩子走运。
”他说道。
一个星期后,温森多正在一家乡村俱乐部进午餐。
一位职业高尔夫球联合会的官员走过来,问他一周前是不是遇到一位自称孩子病得很重的年轻女子。
“是停车场的孩子们告诉我的。
”官员说。
温森多点了点头。
“哦,对你来说这是一个坏消息,”官员说道。
“那个女人是个骗子,她根本就没有什么病得很重的孩子,她甚至还没结婚哩!温森多----你让人给骗了!我的朋友。
”“你是说根本没有一个小孩子病的快死了?”“是这样的,根本就没有。
”官员答道。
温森多长嘘了一口气。
“这真是我一个星期以来听到的最好的消息。
”温森多说。
阅读练习1.给下列带点的字注音。
(1)温森多有一次赢.()得.()一场锦标赛。
(2)她根本就没有什么病得.()很重的孩子。
(3)温森多长嘘.()了一口气。
(4)他微笑着从记者的重.()围中出来。
(5)一位自称孩子病得很重.()的年轻女子。
2.同一个消息,官员说是“坏消息”,这是因为,而温森多说是“最坏的消息”,这是因为,从中能够看出温森多是一个的人。
3.画线句子中的“二话没说”突出表现了温森多的爽快、充满爱心。
还有那些词语也起到了同样的作用?用“”画出来。
4.短文最后一自然段中“温森多长嘘了一口气。
”能够删去吗?为什么?5.你认为这个消息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为什么?战胜命运的孩子有两个孩子:一个喜欢弹琴,想当音乐家;一个爱好绘画,想当美术家。
不幸得很!想当音乐家的孩子,突然耳朵聋了;想当美术家的孩子,忽然眼睛瞎了。
孩子们非常伤心,痛哭流涕,埋怨命运的不公平。
恰巧,有位老人打他们身边经过,听见了他们的怨恨。
老人走上前去,先对耳聋的孩子比画着说:“你的耳朵虽然坏了,但眼睛还是明亮的,为什么不改学绘画呢!”接着,他又对眼瞎的孩子说:“你的眼睛即使坏了,但耳朵还是灵敏的,为什么不改学弹琴呢?”孩子们听了,心里一亮。
他们擦干了眼泪,开始新追求。
说也奇怪,改学绘画的孩子,逐步感到耳聋反而更好,因为,它能够避免一切干扰,使他的精力高度专注。
改学弹琴的孩子,慢慢地也觉得失明反倒有利,因为,它能够免除很多无谓的烦恼,使心思无比集中。
A,耳聋的孩子,后来成了美术家,名扬四海,艺术超凡;眼瞎的孩子,终于成为音乐家,誉满天下,技艺卓绝。
一天,美术家和音乐家又遇见了那位老人。
他俩十分激动,拉住老人连连道谢。
老人笑着说:“不用谢,事实证明,只要努力,当命运堵塞了一条道路的时候,它,常常还会留下另一条道路的!”阅读练习1.根据所给词义在原文中找出该词,并写在括号里。
(1)名誉天下人都知道,形容非常有名。
()(2)具有特殊的,超乎于一般的表演艺术或手艺。
()2.文章中A处应填的词语为()。
A.因为 B.所以 C.果然 D.确实4.这篇文章告诉我们()。
A.只要努力,当命运堵塞了一条道路的时候,它,常常还会留下另一条道路的。
B.眼瞎了,耳聋了,也无关紧要。
C.人要战胜命运。
5.短文最后一自然段中老人说的话是什么意思?①一天,我正在超级市场玩具部忙着。
大厅里人来人往,熙熙(xī)攘攘(rǎnɡ)。
这时,一位30多岁的母亲走了过来,身边跟着一位7岁的小男孩,模.(múmó)样像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
②她请求说:“小姐,您能抽点时间听一听我孩子想说的话吗?”③我立即.(jíjì)迎上去,蹲下来问小男孩有什么事。
只见他的小嘴巴紧闭着,两眼盯着自己的鞋子。
一双小手微微发抖,拿着当时深受儿童欢迎的机器人玩具。
④“快点说!小姐没有那闲功夫等你。
”母亲疾言厉色地命令道。
⑤突然间,气氛变紧张。
母亲气掉眼泪,男孩哭了起来。
我顿时预感到,可能有什么要事,自己必须耐心听孩子说出这句话。
它或许与母子俩有着切身的利害关系,甚至主要将会影响小男孩今后成长。
⑥过了几分钟,小男孩好不容易结结巴巴地挤出一句话——“小……姐,我没……没想……拿,对……不……不……起。
”他边说边伸开手,机器人玩具在被揉摸得皱皱.(zhòu zòu)巴巴的包装盒里露了出来。
⑦听完这句话,母亲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随即.(jíjì)要我把玩具部的负责人请来,她得把事情讲清楚。
⑧她的行为很使我感动,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一片爱心,理解到教育子女的不易。
我动情地说:“夫人,不必了,玩具钱我收下就行了,让这件事成为我们三个人的秘密吧!孩子既然明白错了,也就够了。
”⑨从此,这个秘密永远藏在我心里,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
而那位母亲离去前几次向我鞠躬致歉的身影,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阅读练习1、用“\”划去文中加点字的不准确读音。
2、加偏旁组成字,再组成词语。
()()兼()召()()()3、请给第⑤自然段的横线上加上“的”、“地”、“得”。
4、在原文中找出母亲语气情绪变化的词语。
→→→5、“它或许与母子俩有着切身的利害关系”,这句话中的“它”指的是:()A.机器人玩具B.小男孩C.母亲D.小男孩要说的话6、“听完这句话,母亲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这句话中,母亲叹了一口气的原因是:()A.母亲很生气。
B.母亲很无奈。
C.母亲很伤心。
D.母亲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7、结尾处“那位母亲离去前几次向我鞠躬致歉的身影,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母亲的身影难以忘怀的原因是什么?8、请给这篇文章选一个最合适的题目。
()A.感动B.秘密C.机器人玩具D.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