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操作规范

河南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操作规范

河南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操作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操作,提高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水平,根据《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河南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制定本操作规范。

第二条本操作规范所称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操作,是指在办理事业单位法人设立登记(备案)、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备案)、年度检验、公告以及证书管理等事项时,应当遵循的具体操作要求和规定。

第三条本操作规范适用于本省各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以下简称登记管理机关)、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举办单位)、应登记(备案)的事业单位和已登记(备案)的事业单位法人。

第二章登记管理范围和登记管辖第四条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范围是: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由各级党政机关、人大、政协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各民主党派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研、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社会福利、调查统计、勘探与勘察设计、农牧渔业与林业水利管理技术服务、救助减灾、物资仓储、公用设施管理、气象、地震、环境保护、监测(检测)检验与鉴定、测绘、质量技术监督事务、经济监督事务、知识产权事务、公证与认证、信息与咨询、法律服务、人才交流、机关后勤服务及其他中介服务的社会服务组织。

经批准确定为事业性质、依照(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属于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范围。

由机构编制部门审批事业编制的社会团体的办事机构如秘书处、办公室等,可以纳入事业单位登记管理。

第五条各级登记管理机关的登记管辖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确定,具体包括:(一)同级党委、政府举办的事业单位;(二)同级人大、政协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各民主党派机关举办的事业单位;(三)同级党委和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特设机构、派出机构、办公机构举办的事业单位;(四)使用同级财政性经费的社会团体举办的事业单位;(五)同级所属国有企业举办的事业单位;(六)上述各项列举的事业单位举办的事业单位;(七)上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授权登记的事业单位;(六)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第九条事业单位应当与举办单位实行政事分开,财务、资产独立管理。

凡有独立的资产和银行账户、实行财务独立核算的事业单位,不论规模大小,都应作为事业单位法人进行登记。

规模较小、没有独立的银行账户或与举办单位共用一个账户、但在会计核算中心(国库支付中心)列有户头、或在举办单位会计账目中单独记账,有属于本单位的资产、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也应按独立的事业单位进行法人登记。

第十条乡(镇)中小学的登记,原则上应看其是否具备法人条件。

规模较大、财务独立核算、资产独立管理、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乡(镇)中学、中心小学、完全小学,应作为独立的事业单位进行法人登记。

规模过小的农村非完全小学、教学点、复式班和其它财务不独立、没有属于本单位所有的资产、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农村小学,不纳入事业单位登记管理。

第十一条下列事业单位应视为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事业单位纳入登记管理:(一)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国有企业利用国有资产(含国有无形资产)举办的事业单位及其与其他经济成份通过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形式举办的事业单位,利用的国有资产占其资产总量20%(含20%)以上的;(二)原为集体所有制事业单位,国家在经费上给予过补贴或投入过一定资产的;(三)民办公助的事业单位。

第十二条事业单位的名称应当规范,能体现事业单位的业务特点,一般应称院、校、所、台、站、社、馆、队、中心等。

事业单位的名称不应称“公司”,原以“公司”命名的事业单位,应当报请原审批机关规范为事业单位的名称后予以登记。

第十三条申请事业单位法人设立登记(备案),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下列文件、材料:(一)《事业单位名称预先核证表》;(二)《事业单位法人设立登记(备案)申请书》;(三)《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登记申请表》;(四)申请登记的事业单位拟任法定代表人任现职的文件和身份证(复印件);(五)审批机关批准设立该事业单位的文件;(六)《事业单位章程》;(七)《事业单位住所证明表》及其相关文件,如《土地使用证》、《房屋产权证》、《住房租赁合同》等;(八)《事业单位经费来源证明表》及相关文件材料;(九)《事业单位开办资金证明表》及法定中介机构出具的验资报告;(十)《组织机构代码证》;(十一)登记管理机关要求提交的其他有关文件材料。

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和国有企业等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事业单位,还应当提交其举办单位的法人资格证书。

事业单位的业务范围涉及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和国家实行资质认可管理或执业许可管理的,还应当提交相关法律、法规或者资质(资格)证书、相关业务授权证书或执业许可证书,如办学许可证,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司法鉴定授权书,质量监督证,产品质量、标准、计量检测鉴定证书,勘察、设计资质证书等。

上述应当提交的文件、材料,暂时没有的,在《事业单位法人设立登记(备案)申请书》“备注”中作出说明。

第十四条根据事业单位的设立审批权限,申请事业单位法人设立登记(备案)提交的审批机关批准设立该事业单位的文件,包括以下五种:(一)属于党委、政府审批设立或党委、政府的办公机构以印发《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形式审批设立的事业单位,提交党委、政府或其办公机构的审批文件;(二)属于机构编制部门审批设立的事业单位,提交机构编制部门的审批文件;(三)属于其他有关政府部门批准设立的事业单位,提交有关部门的审批文件;(四)属于举办单位决定设立的事业单位,提交举办单位的审批文件;(五)依照章程设立的事业单位,提交经举办单位批准或确认的事业单位章程。

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特设机构、派出机关、办公机构,人大、政协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民主党派机关和人民团体机关自行审批本部门、本单位设立的“事业单位”,不得按事业单位进行登记。

本条第(三)款、第(四)款所指“其他有关政府部门批准设立的事业单位”和“举办单位决定设立的事业单位”,仅指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和国有企业等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事业单位。

第十五条《事业单位法人设立登记(备案)申请书》,由申请登记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的举办单位、登记管理机关按以下要求分别填写:(一)“事证第号”,暂不填,待核准登记、打印证书后由登记管理机关的经办人员填写。

《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号码由12位数字组成,经党委、政府和机构编制部门审批并纳入机构编制管理的事业单位,其证书号的首位数为“1”;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和国有企业等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非由机构编制部门审批和管理的事业单位,其证书号的首位数为“2”;中间6位数字为核准该事业单位登记的登记管理机关的代码;最后5位数字是该事业单位法人的编号,按登记的先后顺序排列。

(二)“单位名称”,填写事业单位经审批机关批准的名称全称,不得简化;有两个以上名称的,此处只填写第一名称;同时加盖事业单位的行政公章。

(三)“申请日期”,填写向登记管理机关报送的当日日期,如XXXX年XX月XX日。

(四)第二页“单位名称”,填写事业单位经审批机关批准的名称全称;有两个以上名称的,其他名称加括号。

未经审批机关批准的名称不予登记。

”事业单位申请登记的名称不得与已登记的事业单位法人的名称相同或相似。

(五)“住所”,是指事业单位的主要办公场所所在地,是邮政能够送达的详细地址,如XX省XX市(县)XX区XX路(街)XX号;有两处以上住所的事业单位,填写一个主要住所。

(六)“举办单位”,填写事业单位直接上一级行政主管单位的全称,如河南省XX厅(局、委员会),XX市XX局(委员会)。

(七)“经费来源”,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是指事业单位的收入渠道,收入是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

按照有关规定,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分为六种:1、财政补助收入,指事业单位从政府财政部门获得的各类事业经费,包括全额预算拨付的事业经费和差额预算拨付的事业经费;2、上级补助收入,指事业单位从举办单位或上级部门获得的非财政性补助收入;3、事业收入,指事业单位通过自身的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性活动取得的收入,其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上缴财政的资金和应当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不计入事业收入,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和部分经批准不上缴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计入事业收入;4、经营收入,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性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5、附属单位上缴收入,指事业单位附属的独立核算单位按有关规定上缴的收入;6、其他收入,指上述规定范围以外的各项收入,包括投资利益、利息收入、捐赠收入等。

上述六种经费来源,属于哪一种就填写那一种,有两种以上经费来源的都要同时填写。

(八)“开办资金”,是事业单位所拥有的可用于承担民事责任的全部资产。

事业单位的开办资金包括:事业单位申请登记时实有的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和其他资金以及已经转化为货币形式的专用技术、专利技术、商标产权等。

事业单位的开办资金不包括职工宿舍、食堂等非业务用固定资产;未转化为货币形式的专用技术、专利技术、商标产权等无形资产;代为管理的公共基础设施和资源性资产,如水库管理单位负责管理的水库和水工建筑物,公路管理单位管理的路产、路权等;关系国家机密、公共安全、公共保障,不能进入流通领域的资产;非自有资金,如银行贷款、合同预收款;专用基金,如职工福利费、保险金、住房公积金;规定了使用方向、不能用于民事责任赔偿的资助资金;按照法律、法规规定不能用于民事赔偿的其他资产。

事业单位申请登记的开办资金,须经法定中介机构按照上述口径验资。

中介机构应当按照《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与年检验资报告规范》的格式和要求出具验资报告。

中介机构出具的验资报告必须完整,应当包括验资报告、验资事项说明、委托单位的财务决算资产负债表或银行资信证明、中介机构的营业执照和执业许可证、注册会计师的证件、中介机构的住址和电话等。

不完整的验资报告,登记管理机关应当拒收。

“开办资金”的填写,应当与验资报告一致,以人民币表示,以万元为单位。

(九)“开户银行”和“银行帐号”,填写事业单位开立基本账户的银行名称全称和账号。

尚未开立基本账户的事业单位,可以填写开立临时账户的银行名称全称和临时胀号,待核准登记、开立基本账户后,填写《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事项备案表》,向登记管理机关备案。

(十)“审批机关”和“批准文号”,填写行文审批设立该事业单位的机关名称全称及文件编号,如“河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豫编〔2004)XX号”。

(十一)“执业许可证书”,填写相关部门颁发的执业许可证、资质证(书)、相关业务授权证书的名称和编号。

没有相关执业许可证或资质证书的事业单位填写“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