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目录金融衍生品交易失败的案例 (2)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深化及启示 (13)美国金融危机的背景及其原因 (21)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概述 (31)金融衍生品交易失败的案例大纲一、金融衍生品:锋利的“双刃剑”二、金融衍生品交易失败的案例之一——巴林银行破产1. 里森与巴林银行2. 里森的交易策赂3.恶瘤膨胀4.反思: 巴林银行破产案的根源三、金融衍生品交易失败的案例之二——中国航油 ( 新加坡 ) 股份有限公司的巨亏1. “里森第二”2. 御风术何在: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四、反思:衍生品是避险工具,还是灾星?知识点汇总T01: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回顾与展望T02:金融衍生品交易失败的案例之一——巴林银行破产T03:金融衍生品交易失败的案例之二——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的巨亏T04:反思:衍生品是避险工具,还是灾星?正文金融衍生品,是指由原生性金融商品或基础性金融工具创造出的新型金融工具。
它一般表现为一些合约,这些合约的价值由其交易的金融资产的价格决定。
衍生品包括远期合约、期货合约、期权合约、互换 (Swap) 协议等。
由于金融衍生品具有套期保值、防范风险的作用,衍生品的种类与数量在不断增加;衍生品同时也是一种投机的对象,其交易所带来的风险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金融衍生品:锋利的“双刃剑”30多年来,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一方面为风险管理提供了许多非常有力的工具,与此同时,由于其所具有的强大杠杆作用,也给金融衍生品交易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它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运用得当的话,它在风险管理领域可谓是“游刃有余”;然而一旦失手就会造成重大伤害,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灾难性后果。
1995年2月,具有230多年悠久历史的英国巴林银行因为金融衍生品交易(日经225指数期货交易)的失败而在顷刻之间倒闭。
酿成这桩12.5亿美元巨亏事件的始作俑者是巴林银行派驻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的首席交易员尼克·里森,灾难发生时年仅28岁。
事有凑巧,时隔10年,也同样是在新加坡,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也因为炒作金融衍生品失败而导致资金枯竭、资不抵债,最终不得不向新加坡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中航油(新加坡)在一系列的石油期权和石油互换交易中,累计损失高达5.54亿美元。
导致这桩丑闻的罪魁祸音,是时任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裁的陈久霖,时年43岁。
表1和表2分别是80年代以来衍生品交易亏损事件案例和与衍生品有关的金融危机案例。
表1:衍生品交易亏损事件案例表2:与衍生品有关的金融危机案例二、金融衍生品交易失败的案例之一——巴林银行破产1.里森与巴林银行巴林银行建立于1763年,是一家具有200多年悠久历史的英国老牌银行。
但是,由于一个名叫尼克·里森的年轻交易员在金融衍生品市场上的违规交易而造成8.6亿英镑的巨大亏损,巴林银行于1995年2月26日宣布破产。
里森也因此而入狱,后被新加坡法庭判处6年半的有期徒刑。
在出事之前,里森可谓是巴林银行的一颗迅速上升的明星。
1992年之前,他只是巴林银行的一名普通职员。
1992年被巴林银行派到新成立的巴林银行新加坡期货分部工作,并很快升为该分部的主管。
期间业绩令人瞩目:1993年,他所创造利润为当年巴林银行全球总利润的20%。
1994年上半年,他所创造的收益为巴林银行总收益的50%。
辉煌的业绩也为里森赢得了丰厚的奖金和响亮的名声。
除了5万英镑的年薪之外,1993年和1994年他的奖金分别达到了130,000英镑和450,000英镑。
那么,里森的辉煌业绩又是如何获得的呢? 2.里森的交易策略根据巴林银行的授权,里森的职责只是为巴林银行在新加坡期货交易所和日本大阪期货交易所进行低风险、回报适度的套利交易。
但是,里森的交易却远远超过了其授权范围。
里森的交易主要集中在日本股市指数——日经225的期货和日本政府债券的期货之上,尤其是以前者为重。
进行期货交易除需要缴纳少量的保证金之外,不需要初始投资,因而具有很大的放大效果(即“财务杠杆作用”)。
比如说,买卖一手日经225期货的合同只需要缴纳大约300,000日元或3000美元(为了描述方便,本节全都假设美元兑换日元的汇率为1:100)的保证金。
如果日经225指数上升一个点,买家就会有500日元的盈利,而卖家则会有500日元的亏损。
反之,如果日经225指数下降一个点,卖家就会有500日元的盈利,而买家则会有500日元的亏损。
假设目前日经225指数为15000点,上述数字意味着,如果日经225指数有1%的变化,即升或降150个点,合同的买卖双方就会有75000日元的盈利或亏损,即相当于初始保证金25%的收益率或亏损率。
由此可见期货交易的投机性之大。
里森把赌注押在股市的上升上。
从1992年起,里森陆续买进了许多日经225期贷。
如图1所示,在1993年和1994年上半年,日本股市基本处于牛市,日经225指数从1993年1月的不到17,000点一度曾升到2l,500点,上升了4500点。
这意味着,如果在1993年1月你将1亿美元的资金投在日经225期货上,买了大约33,333手期货合同,而且,你幸运地在指数达到最高点时平仓。
那么,你就可以得到750亿日元(JP¥500×4500×33333=JP¥75000,000,000),约合7.5亿美元的盈利,你的资金将增加6倍多。
里森是幸运的,他赶上了这股大潮,股市的上升给里森的期货交易带来了辉煌的利润。
3.恶瘤膨胀然而,幸运之星并不总是照着里森。
从1994年6月底开始,日本股市开始持续下降,里森的交易也开始出现亏损。
但里森并没有因此而收手。
相反地,出于以前的成功使他过分地自信,同时也为了奖金和维护自己在市场上的名声,他变本加厉,铤而走险,采取了三项更冒险的措施:图1: 日经指数历史曲线(1993年4月——1994年4月)首先,里森通过做假账隐瞒亏损。
可能是出于节省办公费用的考虑,巴林银行新加坡分部的前台和后台是不分开的。
这意味着,里森不仅负责前台交易,而且同时负责结算、会计等后台业务。
利用巴林银行的这一管理漏洞,里森开了一个叫做“88888”的特别账户。
根据巴林银行的做法,“88888”账户是用来处理一些暂时有争议的款项的。
然而,里森却利用该账户来隐瞒其亏损。
每当其交易发生亏损,里森就将亏损打入该账户。
因为银行不经常检查“88888”账户,里森利用该漏洞得以隐瞒亏损。
随着股市的下降,里森的亏损越来越大,因而“88888”账户上的金额不断上升,一度曾达到1亿美元。
其次,里森实施了更加冒险的“赌注加倍”策略”。
“赌注加倍”是最先在赌场上使用的一种策略。
其基本方法是这样的:首先你赌l块钱。
如果输了,你接着再赌2块钱。
如果这次你赢了,你不但翻了本,还赢了1块钱;如果又输了,你接着再加倍赔4块钱。
这次如果赢了,你翻了本,并赢一块钱;如果输了,你接着再加倍赌8块钱。
如此类推,一直赌下去,一直到赌赢为止。
这样,你最终只要赢一次,你就可以除了捞回所有的亏损之外,还有一块钱的盈利。
这个策略初看起来似乎很好,似乎是个必赢的策略。
但是,这种方法的成功需要足够多的资金,因为需要的赌本是呈指数上升的。
比如说,你连续了10次,你就需要210=2,048元的赌本去继续赌;如果你—连输了20次,你就需要220=2,097,52元的赔本去继续赌。
因此,该策略存在很大的风险:如果资金链断了,巨大的亏损将无法挽回。
里森采用这个策略来试图挽回亏损尤异于饮鸩止渴。
采用这个策略,每当股市下降造成他在日经225期货上的亏损,他就买入更多的日经225期货。
因此,他的日经225期货的多头头寸随着日本股市的下降而迅速增大。
截至1995年2月,他已买进高达61,000份期货合同。
如此大的合同名义价值,日经225指数每下降—个点,他就要亏3000多万日元,约合30万美元。
不幸的是,日本经济颓势已成,加上1995年1月的阪神大地震,日经225指数大幅度下跌。
在1995年1月23日这一天,Nekkei225指数就下跃了l,000点,意味着里森仅这一天在日经225期货上就亏损了3亿美元。
由于期货多头头寸不断地在增加,加之日经225指数不断地在下跌,里森需要不断地注入资金来满足期货保证金的要求。
为了获得资金,他又冒险走出了第三步。
最后,里森采用卖空“跨式期权”的策略来为其“赌注加倍”策略融资。
卖空“跨式期权”的策略是指同时卖空一种具有相同行权价格和相同到期日的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以获得期权费收入。
这种策略的盈亏结构如图2所示。
图2中的K是期权的行权价格,S T是期权合同到期时标的物或基础资产的价格。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当期权的标的股票的市场价格保持稳定、或者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升降时,上述策略才会盈利;反之,如果标的股票价格的变动超过了该范围,不管是价格上涨还是价格下跌,“跨式期权”的空头策略都会导致亏损,而且其亏损的幅度是没有限制的。
有人曾将此策略形象地比喻成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尖顶(利润)只是冰山的一小部分(约l0%)、而潜在水地下的部分(亏损)则是巨大的(约90%),并且是难以预料的。
事实上,里森的上述期权交易策略不但没能止亏,反而由于日本股市的持续下跌,里森所卖出的看跌期权在交易对手行权时蒙受了很大的亏损,这对里森在期货交易上业已形成的巨亏无疑是雪上加霜。
就这样,巴林银行的亏损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最终,大雪球以8.6亿英镑的亏损崩溃了,这直接导致了这家世纪名店的倒闭以及里森的入狱。
图2:“跨式期权”空头策略的利润曲线4.反思: 巴林银行破产案的根源巴林银行破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1)巴林银行内部管理不善,缺乏风险防范机制。
在新加坡分行,里森既是清算部负责人,又是交易部负责人,一身二职,说明巴林银行内部管理极不严谨。
同时,巴林银行也没有风险控制检验机构对其交易进行审计。
巴林银行管理层知道里森在关西大地震后仍在增加仓位,却继续在1995年1月至2月间将10亿美元以上资金调拨给新加坡分行,充分说明巴林银行风险意识薄弱。
巴林银行设立新加坡分行,在组织形式上也欠周详考虑,如果注册为全资子公司而不是分公司,也就不会招致巴林银行全军覆没的后果。
(2)新加坡交易所存在监管漏洞。
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所持的未平仓期货合约占整个市场未平仓合约总数的三分之一。
单一的经纪行为占有如此大的市场比重,新加坡交易所也没有采取措施制止,明显存在监管漏洞。
(3)过度从事期货投机交易。
稳健经营的机构,都应严格控制衍生品的投资规模,完善内部监控制约机制。
许多投资衍生品遭受灭顶之灾的,都与超出自身财务承受能力从事过度投机有关。
三、金融衍生品交易失败的案例之二——中国航油 ( 新加坡 ) 股份有限公司的巨亏1. “里森第二”历史往往会出奇地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