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岳庙导游词

岳庙导游词

岳庙导游词【第1篇】岳庙导游词大家好,我是导游小杨,欢迎来到汤阴岳飞庙,希望大家今天在我的带领下,能够玩的开心,玩得尽兴!在玩儿的基础上能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汤阴县有许多与岳飞有关的遗址,岳飞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受敬仰的民族英雄,岳飞庙就在县城内的岳庙街。

总面积4000多平方米,精忠坊是岳飞庙的头间,是一座营造精美的木结构牌楼。

两侧八字墙上分别刻有1.8米高的大字“忠”“孝”。

进入门槛,便见石阶下跪着五具铁铸像,他们是当年杀害岳飞的秦桧、王氏、万俟禹、张俊、王俊。

跪像背后立着一尊金铜像,怒目执剑,好像要杀这些坏蛋。

两侧对联上写着:“蓬头垢面跪阶前想想当年宰相”“端面垂施临座上看看今日将军”。

岳飞自幼聪慧过人,喜欢诗书,年少时拜周侗老师习文练武,20岁参军,他母亲在他的后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

岳飞率领军队抵抗金兵,屡建战功。

宋高宗和秦桧想和金兵求和,一天连下了12道金牌,命令岳飞马上撤兵,并且解除了他的职务。

最后以“莫须有”的罪名,将39岁的爱国将领岳飞杀害于杭州。

我们汤阴的人民对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岳飞寄予无限的敬仰之情,对秦桧等一些奸臣恨之入骨。

穿过大门,就走进雄伟的大殿。

大殿高10米,气势宏伟。

殿内正中是岳飞的彩色坐像,你看他气宇轩昂,栩栩如生。

坐像上方是贴金巨匾“还我河山”。

东西两厢房是岳飞生前的事迹陈列馆。

后院是寝殿,殿内陈列着岳飞著名的书法珍品《出师表》。

寝殿后面还有岳飞的子女祠。

好,朋友们,岳飞庙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下面请大家自由观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随时问我,愿大家一定会不虚此行,最后都会有所收获,满载而归!【第2篇】岳庙导游词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本次实习导游——王禧懿,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杭州的名胜古迹岳庙。

大家请看,岳庙的门上,刻着一对楹联,“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是出于岳飞的《满江红》。

进了岳庙来到了岳飞像,游客们,你们看,岳飞像身高4.35米,背上刻着“精忠报国”四个大字。

岳飞头戴红鹖冠,身穿紫色蟒袍,身披铠甲,脚登长靴,手握宝剑,昂首挺胸,样子真是威风凛凛。

岳飞是出生普通农家的,他自幼胸怀大志,奋发向上,勤奋学习,苦练本领,他的爱国的形象,始终激励着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他的爱国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岳飞还说过一句话:“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

”游客们,再往前走就是岳飞墓了,岳飞墓前跪着四个杀死岳飞的人,叫秦桧和他的老婆王氏,张俊和万俟卨,其中万(mo)不读万,他们以“莫须有”的罪名诬陷了只有39岁的岳飞,他们的行为遭到了后人疼骂。

各位游客们本次游玩到此结束,请游客下次再来游玩,我愿意再次为你们服务。

【第3篇】岳庙导游词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到这座重檐歇山顶建筑就是岳王庙的门楼。

石柱上“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楹联是原国防部长张爱萍题写的,出自于岳飞的词作《满江红》。

岳王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原为“智果观音院”旧址,后改为“褒忠衍福禅寺”,明代景泰年间改称“忠列庙”,现存建筑为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重建。

1979年进行了全面整修,历时一年,花费人力5.6万工,耗资40万元人民币。

门楼右侧的碑记记载了当时重修时的情况。

进入岳庙的庭院,便是长22.88米的石铺甬道,直通忠烈祠大殿。

两侧分别是东庑和西庑,东庑是祭祀烈文侯张宪的,西庑是祭祀辅文侯牛皋的,可惜都已移作它用了。

张宪和牛皋都是岳飞的部将,跟随岳飞转战南北,战功卓著,但他俩先后也被秦桧所害。

张宪墓在仙姑山下,牛皋墓在栖霞岭上,它们和岳飞一样,同为湖山增辉。

忠烈祠是岳王庙的主体建筑。

重檐间悬挂着一块“心昭天日”横匾,说的是当年大理寺主审官何铸等人严刑拷打岳飞,逼他在预拟的假供上画押,岳飞裂裳袒背,背上刺有“尽忠报国”四个大字,深入肤理,满腔悲愤之中,连书“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字,连何铸等人也大为感动。

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的精忠报国之心,可昭天日,万古不朽。

叶剑英元帅为此故亲自改写成这块横匾。

大殿正门两侧和内廊柱上,镌刻着许多楹联,表达了人们对爱国英雄的无比爱戴,对昏君奸佞的无限愤怒。

进入约400平方米的正殿,正面看到的就是岳飞的坐像,高4.54米。

只见岳飞头戴红缨帅盔,身着紫色蟒袍,臂露金甲,足登武靴,右手握拳,左手按剑,双目正视,态度严正,英气勃勃,斗志昂扬,令人肃然起敬。

在坐像上端,悬挂着岳飞手书“还我河山”四字横匾,它是这位民族英雄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此时此刻,不禁令人想起当年岳飞和他的岳家军高吟《满江红》的英雄气概。

岳飞的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的。

崇宁二年(1103年),岳飞出生于河南省汤阴县一个普通的农家。

相传,他诞生时,恰有大鸟从房上飞鸣而过,因而取名为飞,字鹏举。

他从小在母亲的训导下,时时不忘“尽忠报国”,并在名师周侗指导下,武艺日见精通。

宣和四年(1122年)从军,因作战勇敢,常用出奇制胜,深得名将宗泽赞赏。

在长期的抗金战斗中,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精悍善战的抗金队伍——岳家军。

岳飞坚持抗战,力图收复失地,是符合民族利益的,但却与宋高宗、秦桧所坚持的议和投降政策不能相容,最后被秦桧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年仅39岁。

他的长字岳云、部将张宪同日被害于众安桥,家属全部流放到岭南。

在大殿后面的墙上,绘有1981年创作的八幅大型彩色壁画,忠实地记录了这位民族英雄气壮山河的一生。

下面我们按照时间顺序来讲解一下:“勤奋学习”讲的是,岳飞自幼好学,喜读《孙子兵法》等书,爱听历史英雄人物故事,少年时就能拉开150多公斤的强弓。

他先向陈广习武,后跟周侗学射,练就了奋勇杀敌的本领。

“岳母刺字”讲的是,岳飞早年丧父,全仗母亲抚育。

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徽、钦二帝被俘,北宋灭亡。

岳母送子参军,临行前,岳母为了让岳飞牢记爱国家、爱人民,在岳飞背上刺下了“尽忠报国”四字。

“收复建康”讲的是,建炎三年(1129年)冬,金兵大举南侵,岳飞率部移驻宜兴。

第二年春,岳飞从宜兴出击迎战,连战连胜,斩敌数千,缴物万件,一举收复建康(今南京)。

“联结河朔”讲的是,岳飞善于团结抗金力量。

绍兴二年(1132年),制定了联结河朔忠义民兵共同抗金的方针,各路民兵先后投归,成了岳家军的骨干和主体,在抗金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还我河山”讲的是,绍兴三年(1133年),岳飞任江南西路舒蕲州制置使,从临安返江州(今江西九江)途中,登高远眺,北望故土,激情满怀,无限感慨,写下了“还我河山”四字,抒发了驱逐金兵、收复失地的壮志。

“郾城大捷”讲的是,绍兴十年(1140年)七月,金兀术调集精兵,向郾城作殊死进攻。

岳飞出城迎战,全军将士手持刀斧,冲入敌阵,上斩敌首,下砍马足,金兵大败,狼狈溃逃,岳家军乘胜追击,先锋部队直达朱仙镇,距汴京22.5公里。

岳家军凯旋,百姓敲锣打鼓欢庆祝捷。

“被迫班师”讲的是,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北伐取得重大胜利,高宗赵构苟安乞和,与秦桧共同策划,一日内连下12道金牌,岳飞扼腕而泣,仰首悲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被迫班师。

归途中,中原父老遮道恸哭,诉苦拦师。

“风波冤狱”讲的是,高宗、秦桧在加紧乞和的同时,阴谋陷害岳飞。

他们收买叛徒,制造“谋反”证据,以“莫须有”之罪,诬陷岳飞下狱。

绍兴十一年(1141年)一月二十七,岳飞被害于临安大理寺狱中的风波亭,酿成了千古奇冤。

最后请大家看一下大殿顶上的天花板,绘有“百鹤图”。

这300余只姿态不同的白鹤,飞翔于苍松翠柏之中,象征着岳飞的浩然正气和坚贞的性格。

各位游客,现在大家看到的是“精忠柏亭”。

这看上云仅剩半个的亭子,民间有喻意南宋只有半壁江山之说。

亭内陈列八段柏树的化石,据传是生长在风波亭畔的一株大柏树。

岳飞在风波亭被害后,这株柏树也跟着枯萎,变为化石,僵而不倒达600余年。

后人把这些化石惧起来,建亭陈列,让它永远陪伴着岳飞的忠魂。

其实,这几段化石并不是南宋古柏,是一种松柏科植物的化石,其年龄要比南宋古柏大得多,约在1.2亿年以上,古生物学上称为“硅化木”。

细心的朋友还会发现,柏树化石都没有树皮,显得十分光滑。

这还留有一段传说呢!当年太平天国反抗腐败的清朝政府,攻入抗州后,不少士兵突然生起病来,由于请医无效,很快传染到全军。

忠王李秀成十分着急,但又苦思无计,不觉伏案昏昏睡去。

在蒙胧中,一阵阴风过后,只见案前站着一位头戴金盔、身穿白袍的威武将军,只说了“若要兵将身痊愈,请上风波取树皮”两句话,用力一推,李秀成惊醒过来。

他立即派人往风波亭取来树皮熬药,众将士喝了以后果然药到病除。

不久,清军也得了同样的病,争先恐后地取来树皮熬药,结果当然是越喝病越重了。

所以,老百姓高兴地说:“是岳老爷又显圣了”。

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岳飞的仰慕之心和怀念之情。

在岳飞墓前甬道的南北两廊,共陈列了碑石125方。

北廊是岳飞手书的墨迹刻石、奏折、表章等,最为著名的是《满江红》词和岳飞录写的前后《出师表》等。

南廊为历代名人凭吊岳飞诗词和岳庙历次重修的历史文献。

其中明代书画家文徵明的《满江红》词,尖锐地指出高宗是谋杀岳飞的主谋人。

院落东面照壁上,有“精忠报国”四个朱红大字,是明人洪珠所书。

请注意这个国字恰恰少了一点,是当时南宋国土尚不完整,所以洪珠才故意漏写了这一点。

穿过院落,就是岳飞墓阙,前面的小拱桥叫“精忠桥”,桥侧一小井,名“忠泉”。

进入门楼,便来到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岳飞墓。

岳飞被害后,大理寺有个名叫隗顺的狱卒,出于义愤,冒死偷出岳飞的遗体,埋葬于钱塘门外九曲丛祠旁(今杭州昭庆寺附近),又用玉环为陪殉,墓前种了两株枯树,立一块“贾宜人墓”碑,既作为标志,又用以遮人耳目。

后来宋孝宗下诏恢复岳飞官职,并以礼改葬岳飞遗骸于现址,时距岳飞被害之日已21年了。

那时,隗顺早已不在人世,但他临死前把营葬岳飞经过和葬地详细告诉儿子。

因此,人们才准确无误地找到这位含冤屈死的英雄的遗骸。

现在这座古朴的墓阙是1979年整修时按南宋格设计的。

岳飞墓坐西朝东,墓上封土圆形,用条石砌砖圈,泥顶上青草离离。

墓前有石栏围护,墓碑上书“宋岳鄂王墓”五字。

鄂王是宋宁宗于嘉泰四年(1204年)岳飞被害63年后追封的。

左侧为岳云的墓,墓碑上书“宋继忠侯岳云墓”七字。

“继忠侯”是宋宁宗于嘉定四年(1211年)追封的,恰逢岳云被害70周年。

墓道两旁陈列三对明代石刻翁仲和两组牺牲(马、羊、虎)。

这是源于《周礼》一书,说是要驱赶一种名叫“方良”的动物,唯有种柏树和塑老虎才能达到目的。

到了秦代,有一位将军阮翁仲,打仗所向无敌,人们为借助他的勇猛用以守卫墓地,所以墓地才有石翁仲和牺牲。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马、羊、虎、狗分别代表忠、孝、节、义,岳飞墓前缺少狗(义),是因为他曾镇压过农民起义。

其实,从封建等级制度来看,宋代有过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坟前只能有石人、石虎、石羊、石望柱各一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