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敦煌介绍

敦煌介绍

敦煌介绍:位于河西走廊的西端,东邻安西,南接阿克塞,西北接新疆,地处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地带。

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在这块茫茫戈壁沙漠中,有数片小绿洲,敦煌就是其中之一。

两千余年来,人们在这里生活、劳动,创造了闻名世界的敦煌艺术。

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时,就有少数民族生活在这里。

他们都是游牧民族。

“敦煌”是“盛大”的意思。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

又因城在鸣沙山下,古称沙洲。

汉武帝元鼎六年这一带地方首次以“敦煌”之名建郡。

从那时起,古人习惯以敦煌为界,出此向西,是“丝绸之路”的新疆境内的三条线路,都以敦煌为出发点。

不论从东来或向西去的商旅都经过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参观说明须知及40个开发洞窟内容介绍门票:160元(外宾+20讲解费)莫高窟是古丝绸路上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

在神秘的三危山下的峭壁上,在茫茫戈壁沙漠的怀抱中,闪烁着绚丽的光彩。

莫高窟坐落在敦煌城东南25公里处的大泉河谷里,南北长约1600米。

那鳞次栉比、重重叠叠的洞窟犹如蜂巢嵌在刀削斧劈的断岸上。

窟前栈道蜿蜒曲折,楼阁巍峨兀立,铁马风铎悬响,气势宏伟壮观。

莫高窟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历经十六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到元朝终止营造。

在唐朝武则天时代建造的洞窟已达到一千余龛。

因之,俗称千佛洞。

莫高窟虽然经过千百年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至今仍保存洞窟492个,珍存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

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敦煌艺术博大精深,气魄宏伟。

莫高窟是集建筑、雕塑、壁画三位一体的立体艺术宝窟,内容极为丰富。

历代民间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并融化了外来文化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格的佛教艺术。

这些规模宏大、为数惊人的宗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交通、地理、宗教、社会生活、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提供了浩如烟海的珍贵资料,是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莫高窟的建筑艺术完整地保存了千百年来的建筑形式。

现在的492个洞窟中,有形式多样的禅窟、殿堂窟、塔庙窟、影窟等形制。

它是设置宗教雕塑和壁画的神殿,是僧侣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

从早期石窟所保留下来的中心塔柱式的外来形式的窟形,到隋唐时期开始消失。

隋唐时期的石窟,典型的形制是平面方形,覆斗顶,后壁一龛。

唐代后期以至宋元,壁画佛龛又被洞窟中央的佛坛所代替,腾出一整块石壁绘制大型壁画。

从建筑形式的演变,反映了古代艺术家在接受外来艺术的同时,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加以融化吸收,使它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形式。

其中不少是我国绝无仅有的古建筑杰作。

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在石窟中占据着主要位置。

彩塑多为一佛二菩萨的三身组合还有阿难、迦叶、十大弟子及罗汉、天王、金刚、力士等。

莫高窟现存彩塑2400余身。

其造型从北魏前期的粗壮而逐渐演变为后期的清瘦。

隋唐以来,出现了七至九身彩塑的群像。

艺术风格又趋向雍容华丽。

特别是唐以后的许多优秀作品——那轻倩柔媚的菩萨和刚劲勇猛的金刚、力士,充分体现了艺术家的娴熟技巧和注入的真情实感。

这些塑像与西壁、顶部的壁画。

地面上的莲花砖,构成了一个充满宗教氛围的佛国天堂。

莫高窟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数量最大、内容最多、色彩最鲜的壁画艺术!现存壁画45000多平方米,是一座巨大的美术陈列馆。

当你置身于窟中,那神态逼真、含笑自如的菩萨;那婀娜多姿、翩翩起舞的仙女;那姿态妩媚、凌空翱翔的飞天;那五彩缤纷的鲜花纷纷扬扬;那不奏自鸣的乐器演奏着仙曲——仿佛把你带进神仙天国,身心随着飞天飘旋,好像整个洞窟都在晃动!壁画内容丰富,可分为佛像画、故事画、经变画、山水画、动物画、佛教史迹画、神话题材画、装饰图案画等。

从艺术上讲,它显示了各族艺术家非凡的创造才能和高度的艺术成就。

从历史上讲,它反映了我国历代各民族、各阶层的劳动生活、社会活动、科学技术、音乐舞蹈、民族风情、衣冠服饰等等。

内容之广泛,形式之多样,历史之悠久,技艺之精湛,实乃举世罕见。

各个朝代不同的绘画风格,构成了一部中国古代美术史。

敦煌地处西北的大漠戈壁,由于宋代以后海运开通,古丝绸之路渐趋冷落,莫高窟默默无闻地沉睡在三危山麓。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箓在清理洞窟流沙时偶然发现了一个秘密——16窟甬道的北壁,有一个不知何时封闭的小石室。

里面珍藏着数以万计的经卷、手稿、文书、织绣。

因沙漠干燥,保存得非常完整。

这是神话中的聚宝洞!它的神秘在于不知什么时候,也不知什么人将这批珍贵文物放在里面,并将洞门封闭。

从此,便无人知晓。

这就是17窟藏经洞。

当王圆箓用一双枯瘦的手打开宝库的洞门之后,一批批外国探险家、考古家接踵而来,有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俄国的鄂登堡、日本的桔瑞超等。

他们想方设法、挖空心思从王道士的手中拿走了大批文物,分别收藏在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地的博物馆。

从此,莫高窟的珍贵文物流散到国外,其辉煌的艺术也随之介绍到了国外,震动了国内外学术界,吸引了不少学者对莫高窟的遗书和造型艺术进行了专门研究。

形成了一门国际显学——敦煌学。

40年代,被誉为“敦煌艺术的保护神”的常书鸿先生从国外来到敦煌。

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成立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对年久失修的莫高窟进行了清理、保护。

建国后,成立了“敦煌文物研究所”。

1963年,国务院拨款对残破不堪的洞窟进行了全面的加固和维修,使这座古老的石窟的外貌焕然一新。

1984年成立了“敦煌研究所”“,下设11个研究机构,对敦煌艺术进行了全面的保护和研究。

今天,莫高窟以崭新的姿态,欢迎中外游客前来观光,迎接中外学者进行国际学术文化交流。

莫高窟1961年被国务院首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 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于1991年授于“世界文化遗产”证书雅丹地貌门票:50+20(区间车)元/人据《辞海》解释,“雅丹”维吾尔语,原义为具有陡壁的土丘,是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

在罗布泊洼地的东部、西部和北部,都分布着大量的雅丹地貌。

雅丹地貌的壮丽、雄浑、怪异和神奇,不亲临其境,无法领略。

在敦煌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大自然创造出了许多奇观异景,位于新疆、甘肃交界处,距玉门关西北80余公里处,有一座典型的雅丹地貌群落,布局有序、造型奇特、是一座罕见的天然雕塑博物馆。

堪称敦煌的又一奇观,它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奇妙无穷的天然杰作。

敦煌雅丹地貌,土质坚硬,呈浅红色。

东西长约15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与青色的戈壁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引人注目。

进入雅丹,遇到风吹,鬼声森森,夜行转而不出,当地人们俗称雅丹为“魔鬼城”。

其整体像一座中世纪的古城堡,这座奇特的城堡,是地质变迁自然风雕沙割的结果,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整个雅丹地貌群高低不同、错落有致、布局有序。

城堡内城墙、街道、大楼,广场、雕塑。

如同巧夺天工的设计师精心布局一般。

每个雅丹地貌都各具形态,千奇百怪,造型生动,惟妙惟肖。

像宝塔、像宫殿、像麦垛、像昂首屹立远眺的金孔雀、像展翅欲飞的雄鹰、像大海中乘风破浪的船队、像怒目远视的武士,还有的像亭亭玉立的美女… 。

在这里,千奇百怪的雅丹地貌,会使你心旷神怡,放飞思绪,浮想联翩;在这里你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力,领略大自然妙造天成的神奇之美。

不同的时间进入雅丹地貌群,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清晨走进雅丹地貌,旭日东升时,登高远眺,点点朝霞,金光四射,气象万千;中午走进雅丹地貌,头顶太阳高照,身边怪影重重,千奇百怪的雅丹群中,仿佛处处青烟缭绕;傍晚进入雅丹群中,巨大的红日悠悠西沉,身边徐徐清风,头顶霞光灿烂,给人美的享受。

敦煌的雅丹地貌面积大,造型奇特。

正如地质专家所言“敦煌的雅丹地貌的形成时间之久远,地貌之奇特多样,规模之大,艺术品位之高,堪称世界仅有的大漠地质博物馆。

2001年5月敦煌雅丹地貌被国家批准为国家雅丹地貌地质公园。

2003年8月20日,敦煌市举办“千年阳关寻梦,金秋敦煌”活动期间,敦煌雅丹地质公园正式揭牌开园。

相关资讯:1、雅丹的形成:雅丹地貌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因素。

一是发育这种地貌的地质基础,即湖泊沉积地层;二是外力侵蚀,即沙漠中强大的定向风的吹蚀和流水的侵蚀。

2、雅丹的分布:雅丹在世界上许多的干旱地区都可以找到,包括突厥斯坦荒漠和莫哈韦荒漠。

据记载,中国的雅丹地貌面积约2万多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青海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疏勒河中下游和罗布泊周围。

敦煌雅丹地貌占地面积最大,造型千奇百怪,巧夺天工。

是最具有观赏价值的雅丹地貌群落。

电影《英雄》、《天脉传奇》、《齐天大圣孙悟空》等影视片中可领到敦煌雅丹地貌的神奇景观,敦煌雅丹地貌是敦煌自然景观的又一亮点。

敦煌雅丹地质公园:门票50元(坐观光车需另交费20元),全天开放。

交通:从敦煌市区到雅丹地质公园200公里,路途较远,需包车或与当地旅行社联系。

旅游提示:雅丹地貌多处于戈壁荒滩中,走在巨大的雅丹群里非常容易迷失方向且气候条件恶劣。

冬冷夏热,风沙较大需自带墨镜、遮阳伞、食品、足够的水和衣服。

鸣沙山、月牙泉门票:120元/人鸣沙山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敦煌城南。

山体由流沙堆积而成。

它像金子一样灿黄,绸缎一样柔软,少女一样娴静,凤凰一样美丽!它东起莫高窟,西止睡佛山下的党河水库,绵延40多公里,南北广布20多公里,最高处海拔1715米。

远远望去,峰峦高低起伏,如刀削斧劈,景色奇丽,蔚为壮观!游人非常喜欢登鸣沙山。

但要登上山顶,可真不容易,虽无攀华山之惊险,但与登泰山一样艰难!绵绵细沙,进一步,退半步,似平行而无进,只好手脚并用往上爬。

登上山顶,那一道道沙峰如大海中的金色波浪,气势磅礴,汹涌澎湃。

细看那山坡上的沙浪如轻波荡漾的涟漪,时而湍急,时而潺缓,时而萦回涡旋,真是迭宕有致,妙趣横生。

还有那沙山下的一泓清泉,像一个妙龄少女,温存地依偎在情人的怀抱中。

极目远眺,天地豁然开朗,心胸顿时开阔,童心不由萌发!下山最为有趣,顺坡而下,只觉两肋生风,一跳十步,驾空驭虚,仿佛有羽化成仙飘飘然的感觉。

当人多结伴下滑,推动流沙疾速下跌,只见沙浪滚滚,犹如山洪奔泻。

此时就会听到咚咚咚的响声,似敲锣打鼓,又像笙笛吹奏,令人动魄惊心而又玩味无穷。

鸣沙山是怎样形成的?为啥发出锣鼓声?这是敦煌自然景观中的又一个谜。

相传很久以前,鸣沙山是苍郁茂盛的青石山。

月牙泉畔神庙多,每逢庙会,都要唱戏敬神。

有一年正月十五闹社火,泉畔社火队云集,锣鼓喧天。

不料,惊动了瀚海沙漠中的黄龙太子。

黄龙太子凶猛残暴,吼叫一声,就会黑风四起,积沙如山。

这晚,它难耐寂寞,愉跑出来看杜火。

看到精彩处,激动得大声叫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