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制订教学大纲的依据本课程教学大纲依据高职高专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制定,符合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需求及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适用范围本教学大纲适用于与计算机相关的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软件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学生。
三、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计算机网络》课程是网络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当具有计算机调试技术和微机原理的预备知识,实训方面应具有电工电子、微机组装维护方面的技能要求。
本课程的任务是:1.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从整体上有一个较清晰的了解。
2.对当前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种类和常用的网络协议有较清晰的概念。
3.学会计算机网络操作和日常管理及维护的最基本方法。
4.初步掌握以TCP/IP协议族为主的网络协议结构。
5.初步培养在TCP/IP协议技术和LAN上的实际工作能力。
6.了解网络技术的新发展。
四、课程的背景知识1.前导课程及主要知识:《微机原理》、《计算机调试技术》、《计算机应用基础》等。
2.后续课程及主要知识:《网络数据库技术》、《网络操作系统》、《Java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网络安全》等课程及相关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
五、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1.掌握: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内容,并能够用其分析、初步设计和解答与网络应用相关的问题,能够举一反三。
2.了解:要求学生能够一般地了解的所学内容。
第二部分教学媒体与教学过程建设本课程文字教材和电子课件作为学习的主要媒体,除了着重反映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外,还注重技能性的培养,在形式上要便于学生自学。
第三部分课程的学时分配及考核一、课程教学总学时数、学分数课程教学总学时80学时,4学分。
其中授课60学时,实训20学时,社会实践学时待定。
二、主要教学过程与学时分配三、考核本课程采用笔试和实训(含社会实践)两种考核方式。
笔试采用闭卷形式;实践环节采用最后考核和平时成绩总评给定成绩。
第四部分理论部分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教学基本要求1.计算机网络的概念较多,因此要强调基本概念的运用,而不是过多地讲具体的计算网络中所使用的专用设备。
2.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非常迅速,新的技术不断出现,因此应尽可能地讲述较新的内容,使所学的内容不致很快过时。
3.本课程应用性较强,教学中应使理论联系实际并重视实训环节。
(一)计算机网络导论【目的要求】了解:(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方法;(3)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结构;(4)分析计算机网络拓扑的重要性;(5)OSI参考模型层次划分原则;OSI参考模型的基本结构;掌握:(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2)广域网、城域网与局域网的特点;(3)资源子网的主要功能与组成;通信子网的主要功能与组成;(4)计算机网络拓扑的定义;主要网络拓扑构型的特点;(5)OSI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OSI环境中的数据传输过程;(6)TCP/IP体系结构;【教学内容】(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方法;(3)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结构;(4)计算机网络拓扑的重要性;(5)OSI参考模型层次划分原则;OSI参考模型的基本结构;(6)计算机网络的定义;(7)广域网、城域网与局域网的特点;(8)资源子网的主要功能与组成;通信子网的主要功能与组成;(9)计算机网络拓扑的定义;主要网络拓扑构型的特点;(10)OSI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OSI环境中的数据传输过程;(11)TCP/IP体系结构及其相关协议;(二)数据通信基础【目的要求】了解:(1)模拟通信技术;(2)数据同步技术;(3)差错产生的原因与差错类型,差错检验与校正方法;(4)无线通信技术。
掌握:(1)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2)模拟传输与数字传输中的相关概念,如数据编码技术、信道复用技术、传输交换方式等;(3)常见通信介质的特征;【教学内容】(1)数据通信中信息、数据与信号的区别与联系;信号传输速率、数据传输速率、误码率、信道容量等概念;(2)数据通信中通信方式的基本概念;(3)数据编码方法;(4)多路复用技术;频分多路复用的基本工作原理;时分多路复用的基本工作原理;(5)数据交换方式;(6)差错产生的原因与差错类型、差错控制;循环冗余校验的基本工作原理;(7)串行通信与并行通信的特点;(8)单工、半双工与全双工通信的特点;(9)异步传输与同步传输的主要特点;(10)三种基本的模拟数据编码方法的基本原理;数据编码中自含时钟编码的基本方法;脉冲编码调制的基本概念;(11)线路交换与存储转发交换的区别;电路交换的基本工作原理;分组交换的基本工作原理;(三)物理层【目的要求】了解:(1)物理层的接口特性;(2)物理层相关协议;掌握:(1)物理层的基本概念;(2)物理层设备的基本应用;【教学内容】(1)物理层的功能;(2)物理接口特性;(3)物理层标准EIA-232C接口标准、RS-499接口标准;X.21协议;(4)中继器、集线器、调制解调器的功能、分类、应用等。
(四)数据链路层【目的要求】了解:(1)停止等待协议;连续ARQ协议;面向比特的链路控制规程HDLC;(2)选择重传ARQ协议;因特网的点对点协议PPP;(3)网桥的工作过程及应用;掌握:(1)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2)网卡、交换机的工作过程及应用;(3)差错控制方法;【教学内容】(1)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2)停止等待协议的工作原理;停止等待协议的算法;(3)连续ARQ协议的工作原理;滑动窗口的概念;(4)面向比特的链路控制规程──HDLC的工作原理;(5)ppp协议的工作原理;(6)网卡、网桥、交换机的功能、分类、应用等。
(五)计算机局域网【目的要求】了解:(1)局域网的体系结构;(2)局域网拓扑结构的类型与特点;(3)IEEE802参考模型与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协议的基本概念;(4)令牌环网的基本工作原理;(5)无线局域网的基本工作原理。
掌握:(1)广播域、冲突域的概念;(2)Ethernet局域网、虚拟局域网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应用。
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的工作过程;(3)局域网中的资源使用方式;【教学内容】(1)局域网的基本概念;(2)计算机局域网的体系结构;(3)常用的局域网标准:IEEE802.3、IEEE802.4、IEEE802.5的特点;(4)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的工作过程;(5)高速局域网和千兆以太网基本情况;(6)令牌环网工作过程及其应用;(7)局域网资源使用模式;(8)虚拟局域网VLAN的概念及应用;(9)无线局域网技术;(六)网络层【目的要求】了解:(1)网络层涉及的基本概念;(2)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ICMP)与组管理协议(IGMP);(3)无类编址(CIDR)技术;(4)RIP和OSPF的工作过程;(5)虚拟专用网(VPN)和地址转换(NAT)技术;(6)下一代网际协议IPv6;掌握:(1)IP地址及子网编址的基本方法;(2)IP协议的基本内容;(3)掌握地址解析(ARP)的基本概念与方法;(4)路由的基本策略及分类;IP数据包的传输过程;(5)路由器、网关的功能、应用;【教学内容】(1)网络层的基本概念;(2)IP地址的功能、分类;IP分组的格式与交付;(3)特殊IP地址形式:直接广播地址,受限广播地址,本网上的特定主机地址,回送地址等;(4)子网与超网的基本概念及应用;(5)ICMP协议与IGMP协议;(6)路由选择的基本概念:对路由选择算法的要求,静态路由选择算法和动态路由选择算法,路由选择模块与路由表;(7)Internet的路由选择协议:RiP与OSPF;(8)地址解析ARP与反向地址解析RARP;(9)虚拟专用网VPN与网络地址转换NAT技术;(10)Ipv6的基本概念;(11)路由器、网关等设备的基本功能、应用及简单配置;(七)广域网【目的要求】了解:(1)网络互联的基本概念;(2)广域网的基本概念;(3)数据报和虚电路的概念;(4)广域网中的分组转发机制;(5)电话网、数字数据网、ISDN、xDSL等网络互连技术;【教学内容】(1)网络互联的目的、要求及其形式;(2)常用的PSTN、ISDN、DDN、x.25、FR、xDSl等互连技术;(3)广域网的构成;(4)数据报和虚电路;(5)广域网中利用交换机与路由器转发分组的机制;(6)拥塞控制的工作原理;(八)传输层【目的要求】了解:(1)网络环境中分布式进程通信的基本概念;(2)运输层在网络体系结构中的主要作用,运输层的基本功能,运输层与其上下层的基本关系;(3)TCP和UDP数据报的格式UDP数据报的基本作用和格式;掌握:(1)面向连接和面向无连接的概念;(2)传输控制协议TCP的基本概念,包括TCP的编号与确认、TCP的流量控制、TCP的重发机制、TCP的运输连接管理等;(3)端口的概念及应用;【教学内容】(1)传输层的基本功能(2)面向连接与面向无连接的含义;(3)端口的概念及应用;(4)UPD协议的主要特点、工作过程、端口分配及数据报格式;(5)TCP协议的主要特点、P的端口号分配和Socket地址、TCP报文段格式等;(6)TCP传输连接建立与释放;(九)应用层【目的要求】了解:(1)计算机网络网络管理的含义与功能;(2)网络安全技术;掌握:(1)应用层的基本概念,理解应用层的功能与作用;(2)域名系统(DNS)的概念与应用;(3)电子邮件的基本组成及应用;(4)文件传输系统的概念与应用;(5)万维网的基本概念、工作过程及应用方法;【教学内容】(1)应用层的基本概念,理解应用层的功能与作用;(2)域名系统的概念、组成、工作过程与应用;(3)电子邮件的基本概念、组成、工作过程及应用;(4)文件传输系统的概念、组成、工作过程及应用;(5)万维网的概念、组成、工作过程及应用;(6)远程登录概念、组成、工作过程及应用(7)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含义与功能;(8)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概念;第五部分实训部分教学要求及教学内容一、实验教学目的: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它是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软件、硬件和操作系统为一体的综合应用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实验,使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提高其实验动手能力。
二、实验教学基本要求:(1)按照各项实验内容做实验,包括操作、观察、记录、分析,通过操作和观察获得直观印象,有些实验还应该从获得的数据中分析软件的内部功能;(2)对提供实验步骤的实验,首先要阅读,理解和掌握程序的设计思想和采用的方法,在理解原步骤程序的基础进行改动和扩充;(3)每项实验均应提交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可参照实验的具体要求,但总体上应包括以下内容:实验题目,实验内容说明,实验准备情况,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分析,方法描述,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