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彼得大帝改革利弊及背景

浅析彼得大帝改革利弊及背景

浅析彼得大帝改革利弊及背景
俄国在其地缘上,是一个既不完全属于东方又不完全属于西方的横贯欧亚大陆的国家, 在政治结构,经济结构,以及宗教结构上中呈现出许多既不同于东方又不同于西方的特点。

从留里克王朝到1 8 6 1 年农奴制改革止,俄国内部发展始终与欧洲其他国家有着明显的区别。

西欧君主专制是西欧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出现的专制王权,是调节国内具有政治独立性的市民等级和贵族等级之间的关系的中介力量; 而俄国却不存在象西欧那样的独立的、组织严密的等级, 沙皇专制制度不允许社会各阶层存在任何政治独立性, 它镇压任何微弱的反抗, 具有东方君主专制的性质。

彼得大帝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

他继位后积极兴办工场,发展贸易,发展文化、教育和科研事业,同时改革军事,建立正规的陆海军,加强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继而发动了战争,夺得波罗的海出海口,给俄罗斯帝国打下坚实基础。

可以说,近代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史无不源于彼得大帝时代。

1689年彼得一世掌握实权发动改革。

1689年的沙俄政权是一个落后的国家。

到处盛行着农奴制──实际上农奴的数目在增加,而其合法权力在减少。

俄国错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大好时机。

神职人员愚昧无知;文学暗淡无光,数学和自然科学无人问津。

同西欧相比,俄国几乎还在中世纪时期。

在西欧,此时牛顿的《自然哲学原理》刚刚问世,文学和哲学事业繁荣昌盛。

1697至1698年间,彼得到西欧作了一次长途旅行,一次为他随后的统治定下了基调的
旅行。

他以一个下士彼得·米哈伊洛夫的身份,率领了一个大约由250人组成的“庞大的使团”。

由于彼得使用了一个假名(鲁尤特尔·米海伊洛夫),因而他看到了许多否则就无法看到的事物。

在这次旅行期间,他为荷兰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当了一个时期的船长,还在英国造船厂工作过,在普鲁士学过射击。

他走访工厂、学校、博物馆、军火库,甚至还参加了英国议会举行的一届会议。

总之,他尽了最大的努力学习西方的文化、科学、工业及行政管理方法。

彼得大帝的改革,可以主要分为三大方面,分别是行政改革,军事改革,以及经济改革,三者相辅相成。

在彼得大帝的构想中,行政改革为军事改革铺平道路,军事改革为帝国统治提供保障,经济改革为军事改革提供经济基础,行政改革给予经济改革方便。

接下来,我从三个方面分别阐述。

彼得的行政改革可分为地方行政改革和中央行政改革。

地方行政改革中, 彼得除了设立省总督、总辖地方行政事务, 还在城市中设立城市行政自治机构, 促进了俄国商业和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防止地方总督割据, 彼得还在地方设立参议会监督他们。

在中央部门的改革中, 彼得撤消了波雅尔杜马, 设立参议院, 直接听命于他, 加强了集权专制。

中央还成立了权责分明、办事效率很高的各个委员会, 增强了中央机构的职能。

行政改革改变了之前的冗官冗员的现状,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机构,撤销不做实事的人员,减少了行政成本的支出,提高了行政效率。

在地方,有效的削弱了公国的权力,减少了帝国内部的忧患,可以很好的掌握,控制他们。

彼得为了保证俄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进行了军事改革。

他加强了征兵工作, 保证了士兵的来源, 并且在国内设立海军、炮兵等学校, 培养优秀军事人才。

彼得一世非常重视海军的建设, 还专门制定了“海军章程”, 海军章程确定了海上舰队的编制、战船的等级, 海军
官员相互之间的关系及他们的权利和义务。

彼得还兴建造船厂, 建造大型的海上战舰。

他认识到俄国缺少的是出海口, 必须用海军来为俄争得出海通道。

马克思曾经评价彼得:“俄国需要的是水域。

彼得只是夺得了对于他的国家正常发展所绝对必需的东西。

”彼得能看到俄
国的出海问题, 是具有很深远的眼光的。

对于俄国来说,其海权的重要性大于陆地权力,上有北冰洋,东有太平洋,西边靠近波罗的海,地中海,彼得大帝有很好的战略意识,主动寻求改革,把握住海上权力,加强当时的海权概念。

彼得意识到军队和国家要想强大, 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基础, 特别是工业。

所以彼得大力扶植工场手工业的建立。

十八世纪初, 由于彼得的扶植, 私营手工工场不断增加, 至1710 年, 私营冶金业只有两家, 从1711 年至1725 年内, 又创办10 家较大的私营企业。

彼得不仅在俄罗斯中心地区发展工业, 而且在边远地区发展工业。

在喀山兴建制革手工工场和规模很大的造船厂, 在乌克兰地区发展火药生产等。

俄国还建了许多兵工厂和冶金工厂, 如莫斯科炮厂, 彼得堡炮厂等。

彼得还非常注重发展商业贸易, 他说“商业贸易是人的命运的最高主宰者”。

他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保护本国商人利益, 促进俄国的对外贸易。

他在西欧各国设立俄领事馆, 提供商务上的便利。

并且对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 对出口商品进行鼓励。

彼得统治期间, 俄国的商业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 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资金。

彼得扶植工业、商业发展的政策, 使俄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为近代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从上面彼得大帝改革的三个方面来看, 他的确是一位伟大的君王, 是一位具有战略、智慧眼光的伟大政治家。

但是,彼得毕竟是一个封建帝王,他从贵族的立场出发,制定的一些政策加强了对农奴及广大人民的剥削,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 这是他的客观局限性。

彼得进行改革是建立在对人民征收苛捐杂税的基础上的。

1719 年普查人口, 1723 年规定奴仆也须交人丁税, 人丁税的交纳, 使国家收入大幅度上升, 加强了对农奴的剥削, 也加强了贵族对农奴的控制, 使许多自由民及奴仆都变成了农奴。

彼得提高地主阶级, 帮助新兴商人阶级和巩固这两个阶级的民族国家都是靠残酷地剥削农奴来进行的。

彼得的改革是为了加强贵族地主的统治, 而不是削弱。

总之, 他的改革归根到底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而不是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

还有就是彼得在改革时, 有时手段野蛮、残酷。

这与他本人的性格有关, 这可说是他的主观局限性。

彼得性情粗暴, 精力充沛, 他在对付政敌的时候手段残忍, 在改革时有时也用野蛮手段, 使人民苦不堪言。

他的专制、集权都是前所未有的, 这些因素, 从一定角度说是阻止了社会向前发展。

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就说:“彼得让俄罗斯腾空而起,又用铁笼头把它拽住。

”但列宁对彼得的野蛮有另一种评价, 他赞赏彼得“在反对野蛮势力时, 决不拒绝使用野蛮的斗争手段。

”这种手段, 在对付政敌时有时的确有用, 所以对彼得的野蛮残酷应客观地评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