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教育故事及启示经典教育故事启示之一孟母三迁孟子小的时候,他家住在一片坟地旁边,孟子就玩一些哭丧、埋人之类的游戏。
孟子的母亲认为这种环境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就举家搬迁到一个集镇上住下,结果孟子又玩些做买卖的游戏。
孟子的母亲还是不满意,又迁居到了一所学校旁边,孟子受到良好的影响,逐渐变成勤奋学习、彬彬有礼的孩子,于是孟子的母亲决定在学校旁边定居下来。
这就是几乎人人熟知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启示: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向上的学习、生活、心理环境,无论是对于一个家庭,还是一个班级,一所学校,这点特别重要。
现代社会尤其是心理环境的创设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更为重要。
宽容大度、幽默潇洒、善解人意等品质的培养需要榜样、需要氛围、需要这么一个强大的心理磁场!“孟母三迁”让我感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努力为之奋斗。
经典教育故事启示之二普希金小时候的故事普希金小时候的故事----普希金小时候诗写得特有灵气,数学却相当糟糕。
他在发现老师讲解的几道四则运算题的最终结果都是零之后,无论解答什么数学题目,甚至连题目都不看一眼,就在等号后面写上零。
老师对这个毫无希望的孩子说:“去写你的诗吧!数学对你来说就意味着是个零。
”普希金最后选择了诗,他成功了。
启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亲爱的同行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忘记给孩子一些期待、一些鼓励、一些赏识。
您不吝啬您的激情,孩子们决不会令您失望的。
相信我,您会在孩子成功的笑容里找到您的价值所在!经典教育故事启示之三阴险而又“聪明”的继母阴险而又“聪明”的继母----有位国王的前妻因病去世,留下一位美丽的女儿。
后为国王娶了后妻,也生了一个女儿。
作为继母,她心中十分讨厌前妻的女儿,总想将其置于死地而后快。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阴险而又“聪明”的继母最大可能地让前妻的女儿享受荣华富贵,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
这样她不仅博得了国王的欢心,还赢得了众人的称赞。
前妻的女儿整日尽情地吃喝玩乐,骄横无礼,还时常拿同父异母的妹妹出气。
每当这时,继母总是袒护赞赏她。
在这个家庭里,前妻的女儿是至高无上的公主,而继母的亲女儿则被赶到田里去干活,做着仆人的事情,历经种种磨难。
十几年过去了,两个女儿都到了婚嫁年龄。
一位英俊的王子来到这里,一下子便爱上了继母的那位端庄勤劳、聪慧善良的女儿,十分蔑视地拒绝了那位愚蠢懒惰、骄横自私的前妻的女儿。
继母的女儿由此得到幸福,而前妻的女儿则因受此打击而精神崩溃,无地自容。
启示:由此故事,我们不难想到:安逸的生活容易滋生懒惰、骄横、自私。
教育我们的学生享受挫折与磨难,学习、生活将阳光灿烂。
经典教育故事启示之四剥蛋壳的故事一位年轻的母亲向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请教,“怎样才能教育好我的孩子?”苏氏回答说:先教会你的孩子剥鸡蛋壳吧!这件事发生在前苏联的教育经典故事,在几十年后的中国找到了原型:北京某小学一位四年级的孩子,每天上学母亲总给他一个剥好了的熟鸡蛋放在书包里的饭盒中,以便在课间时给孩子充饥。
有一天,孩子看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鸡蛋怎么有坚硬的外壳呢,而且一点缝都没有?无奈之下,孩子只好将鸡蛋带回家中,交给了母亲。
也许这位母亲还后悔那天怎么忘记剥掉鸡蛋壳哩,可她不知道自己不仅是在剥夺孩子剥鸡蛋的权利,而且是在剥夺孩子的独立生存的权利。
启示:生活需要自己去体验、去感悟、去经受挫折、失败。
学习也如此,为师者要把属于孩子们的时间,动手、思维的空间还给他们。
这无异于是还给孩子们独立生存的权利。
体现孩子们的主体应表现在他们生活、学习的每一个时空之中。
经典教育故事启示之五马克-吐温为何偷钱?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很感动人,就准备捐款,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钱。
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就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
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
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并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
启示:这种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长而引起心理极度烦躁或逆反心理的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超限效应”。
小时候我最不喜欢老师“拖堂”,尤其是遇到急需如厕时,铃声响后,老师还余兴未了,那种滋味难以言喻。
“按计划设计课堂,尊重学生的自由时空”便成为我为人师后一直信守的诺言。
我觉得这样做就是尊重为师者自己,您说是吗?经典教育故事启示之六“咬奶头”的故事传统闽剧中有一出“咬奶头”的戏。
说的是一位年轻的小犯人在即将行刑前,要求母亲让他最后再吸一口母亲的奶,母亲应允了。
哪知这位小犯人却狠狠地把母亲的奶头咬下,鲜血洒满了母子俩的全身。
小犯人张着血口埋怨母亲说:“在我小时候偷了邻居家的鸡鸭时,你不仅不责怪我还夸奖我,都是你从小纵容我当小偷,才使我落得今天的可悲下场,我恨你,因此才咬掉你的奶头。
”这位母亲后悔莫及,羞愧地低下了头。
启示:大是大非面前,要力争做到爱憎分明。
包庇、纵容,有时无异于在做心理暗示,只能使事情变得更糟糕。
在我们大谈赏识教育的今天,一定不可忽视此问题,或左或右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没有好处。
我感到作为教育者肩上的担子真不轻哟!经典教育故事启示之七男孩与蛹有一小男孩在田野上捡到一个蛹,他把蛹带回家里,他想看看蛹是怎样孵化成蝴蝶的。
过了几天,蛹上出现了一个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几个小时,身体似乎被卡住了,一直出不来。
小男孩看到这种情景有点于心不忍,于是,他用剪刀把蛹剪开,帮助蝴蝶脱蛹出来。
可是这只蝴蝶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一会儿就死了。
显然,小男孩不知道蝴蝶必须在蛹中痛苦地挣扎,直到它的双翅强壮了,才能破蛹而出,他更不懂得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道理。
蝴蝶如此,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启示: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好多做法,如文中男孩无异:重结果轻过程,急于求成之举屡见不鲜,结果真是误人子弟!好心办坏事,大多是因为无知、没有掌握某些规律。
同行们,您说是吗?经典教育故事启示之八曾子杀猪孔子有个学生叫曾子。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儿子哭闹着非要跟着去不可,妻子就哄儿子说:“你在家里等着,回来我给你杀猪炖肉吃。
”儿子信以为真,就不再哭泣了。
妻子回来,见曾子正磨刀准杀猪,赶忙阻拦说:“怎么你真的要杀猪给他吃?我原是跟他说着玩的。
”曾子认真地说:“对小孩怎么能欺骗呢?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影响,我们说了不算数,孩子就不会再听我们的话。
”他果真把猪杀了。
启示:言必行,行必果。
诚信乃做人之本,诚信乃民族强盛之本。
“诚信危机”的今天,我们更要注重从娃娃抓起。
经典教育故事启示之九章鱼心态章鱼是海洋里最可怕的生物之一,身体柔软是它的一个特点,却也是它的弱点。
渔民们把小瓶子用绳子串在一起沉入海底,章鱼见到了小瓶子都争先恐后地往里钻,不论瓶子有多么小,多么窄。
结果是在海洋里无往不胜的章鱼,成了瓶子里囚徒,成了人们桌上的美餐。
是什么办禁了章鱼呢?是瓶子吗?不,是章鱼本身。
它们向着最狭窄的路越走越远,不管那是一条多么黑暗的路,即使那条路是死胡同,它们还是固执地往里钻,而且不会吸取教训。
我们经常见到渔民们只用一块表面有点粗糙的乳白色的普通石头,就可以将章鱼捕获。
因为章鱼会固执地利用自己强有力的吸盘紧紧地吸在石头上,直到被渔民们抓获为止。
启示:如果我们的思想也像章鱼一样,钻牛角尖,那么固执的结果只有像章鱼那样――死路一条。
如果我们也像章鱼那样没有学会放弃,那么失败厄运将不可避免,甚至会像章鱼一样,把自己强有力的吸附优势或特长,变成走向死亡的致命缺陷。
学会放弃是走向新生的必由之路。
这点做起来特别难,它需要勇气,需要有极强的创新精神,更要有灵活的思维支撑,老师们要帮助我们的学生把握“放弃”之度。
或左或右都会令人遗憾。
拜托了!经典教育故事启示之十毛毛虫实验在法国,科学家法伯做了一个很有名的“毛毛虫实验”。
他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上摆放一些毛毛虫,让它们首尾相接围成一个圈,与此同时在离花盆周围150毫米的地方布撒了一些它们喜欢的松针。
由于这些虫子天生有一种“跟随他人”的习性,因此它们一只跟着一只,绕着花盆边一圈一圈地行走。
时间慢慢地过去,一分钟、一小时、一天……毛毛虫就这样固执地兜圈子,一直走到底。
在连续7天7夜之后,它们饥饿难当,精疲力竭,结果全部死亡了。
在对这次实验进行总结时,法伯的笔记本里有一句话:“毛毛虫中如果有一只与众不同,它们就能马上改变命运,告别死亡。
”启示:“学会思考、学会求异、学会创新、敢于质疑”这种素质最能出奇出新。
总是从众、随大流是永远没有大出息的。
一个民族的振兴、强盛需要有极强的创新精神,我们就有必要花大力气在这点上多贡献一些。
经典教育故事启示之十一苍蝇与蜜蜂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著名的威克教授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首先,他把一只瓶子平放在桌上,瓶的底部向着有光亮的一方,瓶口敞开,然后放进几只蜜蜂。
只见蜜蜂在瓶子内朝着有光亮的地方飞去,结果当然只能撞在瓶壁上。
经过几次飞行后,蜜蜂终于发现自己永远也无法从瓶底飞出来,它们只好奄奄一息地停在有光亮的瓶底处。
接着威克教授把蜜蜂倒出,仍然将瓶子按原先的样子摆好,再放进几只苍蝇。
没过多久,苍蝇一只不剩地全部从瓶口飞了出来。
苍蝇为什么能找到出路?原来它们坚持多方尝试,飞行时或向上,或向下,或背光,或向光,一旦碰壁发现此路不通,便立即改变方向,最后终于找到瓶口飞了出来。
启示:有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生存状态。
真正的财富不是镏金钱的数量、地位的高低,而是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工,这是至关重要的。
经典教育故事启示之十二猴子实验科学家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笼子上头有一串香蕉,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装置,若是猴子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冷水喷向笼子,这五只猴子全会被淋湿。
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水柱立即喷了出来,每只猴子都淋得一身湿,所有的猴子都去尝试过,发现皆是如此。
于是,猴子们得到一个教训:千万不要去拿香蕉,因为会有水柱喷出来。
后来实验者把其中的一只猴子抓出来,换了一只新的猴子。
这只猴子看到香蕉想要去拿,结果马上被其他四只猴子拦阻,因为其他四只猴子认为新猴子会连累他们遭水淋,这只新猴子尝试几次,被打得全身是伤。
接着实验人员再把一只旧猴子换掉,换只新猴子,这只猴子看到香蕉自然马上要去拿,结果也是被其他猴子揍了一顿,上次来的那只猴子打得最用力。
新猴子试了几次总是被打得很惨,只好作罢。
后来,所有的旧猴子都陆续换成新猴子了,但是大家都不敢去动那串香蕉,它们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去拿香蕉会被揍。
实验结果告诉我们:习惯可能导致许多错误,并且使人认为那些错误是正当的,会产生“即使错了也是前人所犯”的可悲心态。
启示:好的习惯得靠平时反复的训导,练习而成。
在培养好习惯的同时,千万千万要力避坏习惯的滋生,要知道坏习惯将影响一个人的思维形式,甚至将影响一个人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