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岸钻井平台造成的海洋污染及国际海事立法

近岸钻井平台造成的海洋污染及国际海事立法

Maritime Legislation海事法苑(大连海事大学国际公约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6)ZHANG Shuang,LI Zhen,ZHANG Shuo-hui(International Maritime Conventions Research Center,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Dalian,Liaoning 116026,China )国际海事立法Maritime Pollution from Offshore Drilling Platforms and International Maritime Legislation张 爽,李 桢,张硕慧收稿日期:2010-07-03第一作者简介:张爽(1980-),女,汉族,河北滦县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从事国际海事公约研究。

摘 要: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漏油事件震惊世界,使国际社会再度关注近岸钻井平台的污染问题。

文中通过介绍近岸钻井平台给海洋环境带来的污染风险,分析现有的国际海事立法现状,并对此方面的立法问题作出评价和展望。

关键词:平台;污染;公约;立法Abstract: The issue of pollution from offshore drilling platforms has again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because of the astonishing oil spill caused by theDeepwater Horizon explosion in the Gulf of Mexico. In such a context, this paper introduces risks of marine pollution sustained by offshore oil exploration activities, analyzes the status of international maritime legislation, and makes some comments and outlook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s of the maritime legislation in this regard.Key words: offshore platform;pollution;convention;legislation.中图分类号:D99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278(2010)08-0031-0431中国海事一、近岸钻井平台造成的海洋污染目前,全球大约有6 000座营运中的海洋油气平台,包括固定式钻井平台、浮动式钻井平台和水下开采设备等,规模从几千吨到几十万吨不等。

这种油气勘探和开采方式不可避免地会给海洋环境带来一定影响。

这些污染形式包括最初地质勘探过程中的低频噪声污染,钻探过程中使用或产生的钻井液、泥浆和钻屑,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垃圾、天然气燃烧废气、油水混合物,废弃平台的引爆或闲置,以及故意排放和意外溢油事故。

然而,与其他的海洋污染源相比,平台向海洋环境排放的油类物质极少,平均排放量约为19 750~20 000吨/年,占总排放量的2%左右。

1. 近岸钻井平台溢油事故海上钻井平台发生井喷事故的频率非常低,然而一旦发生重大井喷事故,后果相当严重。

从1968年到1999年这32年中,大于10万吨的井喷事故仅发生过两次:一次是1979年墨西哥石油公司在墨西哥湾海域的Ixtoc I号平台井喷事故,历时295天,流失原油47.6万吨;另一次是伊朗附近海域的Nowruz平台的井喷事故,泄漏原油27.2万吨。

从1988年到1999年,没有发生过超过5 000吨的溢油事故。

2. 输油管线溢油事故相对于石油平台发生的井喷事故,输油管线的事故性溢油发生的频率较高,但单次溢油量较小。

从1968年到1999年,没有发生过大于2万吨的溢油事故。

比较大规模的事故为1967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Grand Isle附近的输油管线被船锚损坏,约2.3万吨原油流入墨西哥湾;1970年,沙特阿拉伯Tarut Bay附近的输油管线爆裂,约1.4万吨原油入海;1993年,印度孟买附近海域的输油管线爆裂,约6.5万吨原油入海;1994年,美国德克萨斯州San Jacinto River的输油管线被洪水冲毁,约5.5万吨原油入海。

二、相关国际海事法律体系目前,国际上有超过70个关于海洋环境保护的公约和协定,然而,这其中却没有任何一部是专门解决近岸油气开采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问题的,没有任何一个专门关注该问题的国际组织。

实践中,此类问题都是通过沿岸国的国内法或区域性协定予以协调。

1. 国际公约(1)《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一部以便利国际海上交通和促进海洋资源的和平有效利用,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的一部全面的国际性法律文件。

在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方面,公约规定沿岸国有权在其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建造、操作和使用近岸平台,并对其行使主权。

公约中有关于海上钻井平台在结构、操作、维护等方面防止造成海洋污染的一般性和特别条款,但没有指定具体的国际标准。

(2)经1978年议定书修订的1973年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MARPOL 73/78)MARPOL 73/78(包括其1997年议定书)是防止船舶造成海洋污染的最基本的国际海事公约,它不仅涉及油类,还涉及船舶所有其他形式的海洋污染,包括散装有毒液体物质、包装有害物质污染、船舶生活污水、船舶垃圾及大气污染物等,只有向海洋倾倒陆上生成的废物除外。

公约适用于在海洋环境中营运的任何类型的船舶,包括水翼船、气垫船、潜水船、水上船艇和固定的或浮动的工作平台。

(3)《1972年防止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伦敦倾废公约)公约禁止向海中倾倒某些有害物质,对一些指定物质的倾倒则需要事先获得特别许可,对其他废物或者物质的倾倒需要事先获得一般性许可。

公约中,“倾倒”的定义为有意在海上弃置来自船舶、飞行器、平台或其他人工结构上的废物或者其他物质,以及故意弃置这些船舶或者平台本身,但从海底矿物资源的勘探和开采中产生的废物不在定义的范围内。

该公约的1996年议定书在将海洋作为废物倾倒地方面的问题上作出了很大改变,规定除了清单中列明的物质外,禁止向海洋倾倒其他物质。

(4)《1990年国际油污防备、反应和合作公约》(OPRC 1990)OPRC 1990是目前规范平台海洋污染的最重要的一部国际性法律文件。

公约旨在为抗御大的油污染事故或海洋污染威胁提供一个全球合作框架,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船舶、近海装置和装卸油设施,包括油码头、海上输油管道。

公约要求缔约国单独或者与其他国家联合制定32处理油污事故的措施,并要求船舶、近海装置和装卸油设施配备油污应急计划。

(5)《2001年控制船舶有害防污底系统国际公约》(AFS 2001)AFS公约禁止在防污底漆中使用有害的有机锡化合物,并为防止在未来使用其他有害物质制订了机制。

公约适用于船舶和固定式及浮动式钻井平台。

公约禁止平台在外部及表面施涂有机锡化合物,或者在这种涂层之外施涂一层保护层,来阻隔这些有机物的渗出。

(6)国际海事组织(IMO)制定的其他相关文件a) 决议A.649(16):1989年移动式近岸钻井装置结构和设备规则(MODU Code 1989),规则对移动式近岸钻井装置的定义是能够从事海底油气等资源勘探开采的船舶。

b) 决议A.765(18):拖带船舶以及包括海上装置、结构和平台在内的浮动物体导则,文件为海上拖带船舶以及海上装置、结构和平台等作业提供指导。

c) 决议A.672(16):清除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内近岸装置和结构物导则和标准,为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内废弃海上钻井平台等结构物的清除作业提供导则和标准。

2. 区域性公约和协定(1)1992年东北大西洋海洋环境保护公约 (OSPAR Convention 1992)● 适用范围:东北大西洋● 相关内容:公约对包括海洋石油勘探和开采在内的多种海洋污染源作出规定。

适用于固定和浮动式钻井平台,并在一定程度上详述了防止平台污染的措施。

(2)1992年波罗的海区域海洋环境保护公约(赫尔辛基公约)● 适用范围:波罗的海● 相关内容:公约详述了防止和减少陆源、船舶和钻井平台等各种海洋污染的措施,禁止向海洋倾倒废物和海上焚烧废物。

(3)1978年科威特地区合作防止海洋环境污染公约(科威特公约)● 适用范围:波斯湾区域●相关内容:1978年科威特公约是区域性环境保护公约,其1989年议定书要求缔约国采取一切恰当的措施防止和控制海上钻井平台造成的污染,其1998年议定书对平台使用化学品也作出了规定,要求平台经营人制定化学品使用计划。

(4)1976年保护地中海免受污染公约(巴塞罗那公约)● 适用范围:地中海地区● 相关内容:该公约是最早的区域性海洋环境保护协定之一,其目的之一就是防止海上平台作业造成海洋环境污染,其1994年Madrid议定书为海洋石油勘探和开发建立了一个全面的法律框架,要求缔约国必须在平台的设计、结构、操作和维护等方面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除了上述公约以外,还有一些区域性协定也对海上钻井平台有所涉及,如《1992年保护黑海免受污染公约》(布达佩斯公约)、《1983年保护和发展大加勒比区域海洋环境公约》(卡达赫纳公约)、《1985年东非地区海洋环境的保护、管理和发展公约》(内罗毕公约)和《1981年东南太平洋沿海地区海洋环境保护公约》(利马公约)等。

三、近岸钻井平台专门性公约的立法进程1977年,国际海事委员会(CMI)起草了一份包括防止海洋污染在内的全面规范海上平台及其作业相关问题公约草案,即Rio Draft。

这是国际社会专门针对海上钻井平台建立法律文件的第一次尝试。

但是,该草案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重新修改,形成了Sydney Draft,但距一部完善的公约还有一定的差距。

20世纪90年代末,联合国海事法律协会改变了其最初的支持态度;2001年,IMO第23届法律委员会也作出决定,将此项工作在IMO的长期工作计划中删除。

这些变化使得海洋石油平台的国际立法工作停滞不前。

CMI工作组后来又形成了另一个更新的公约草案,即Canadian Draft,该草案于2004年由CMI以News letter的形式散发,以期向业界汇报其工作进展。

Canadian Draft是一个非常全面的法律文件草案,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海上平台、设施、结构及人工岛,但不涵盖海底输油管线。

草案覆盖了平台作业的各个方面,包括登记、所有权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