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Word完整版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Word完整版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W o r d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2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
2. 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询问学生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个什么样子的,学生回答从而导入课文。

二.学生自读一遍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东晋诗人。

名潜,字符亮。

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四.易读错的字
豁然开朗俨然衣着黄发垂髫怡然自乐骥
五.指名学生读,师生共同给他查一下错,然后教师重点范读学生出错的句子.
六.指名学生叙述这个故事。

然后师生共同指出不准确的地方,并说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对个别词句理解不准确。

七.分小组做课后练习三四题。

小组内可以讨论,教师负责校正。

八.指名学生翻译一遍课文,师生共同对不准确的地方继续校正。

九.分小组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

十.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感受桃花源美好社会生活,讨论陶渊明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学生齐读课文,导入本课学习。

二、教师让学生想象桃花源的美好画面,询问学生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
的印象,用三个词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三、分类感受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1.桃花源美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
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2.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3.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学生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四.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五.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六.深入讨论
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2.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种种的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实质上,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得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3.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
七.总结结束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十.布置作业
课后查找一下《桃花源诗》并读几遍,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美丽遂迷,不复得路
桃源神秘
幸福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
牟学栋
淄川区罗村中学
电话 568637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