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职业健康安全培训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2.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
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 生理状况不相适应等; 4.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
5.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二、职业病概念
第二部分:粉尘危害与控制
一、粉尘及主要危害 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 空气中的固体颗粒。它是污染作业环境、损害劳动者健康 的重要职业性有害因素,可引起多种职业性肺部疾患。尘 肺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 为主的疾病。生产性粉尘污染的产生与技术水平、生产工 艺和防护措施等因素有关,可以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降低 和防止其产生。
个体防护措施
个体防护是对技术防尘措施的必要补救,在作业现场防、降尘措施 难以使粉尘浓度降至国家卫生标准所要求的水平时(如井下开采的部 分场所),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个体防尘用品包括:防尘口罩、 送风口罩、防尘眼镜、防尘安全帽、防尘服、防尘鞋等。 1.防尘口罩 : 用于防尘的口罩主要有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过滤式防 毒面具、氧气呼吸器、自救器、空气呼吸器、防微粒口罩等。 2.防尘安全帽 :具备滤尘送风功能,佩戴舒适,阻尘效率高,但价格 偏高。 3.隔绝式压风呼吸器:具有防尘、防毒双重功能。但使用时需压风供给, 并且与佩戴者用供气软管连接,使活动范围受限。 4.防尘服:对防尘要求极高的场所配备。 5.护肤霜和皮肤清洗液 :预防和治疗皮肤干燥等。
动力车间职业健康安全培训
主要内容
一、员工相关安全生产权利和义务 二、我国职业病现状 三、职业性有害因素来源及其分类 四、职业病的特点 五、粉尘危害与控制 六、物理因素的危害与控制 七、110kv及以上变电站电磁辐射危害因素 八、职业危害防范措施
二、企业员工相关安全生产权利和义务
应当享有的权利: ①在集体合同、劳动合同中,载明劳动安全、防止职 业危害和工伤社会保险等事项; ②了解其作业场所、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及防范、 应急措施,获得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 ③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批 评、检举和控告; ④拒绝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的要求,发现直接危 及人身安全时,可以停止作业或者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 撤离作业场所; ⑤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损害后提出赔偿要求; ⑥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三)噪声对人体的影响
目前,噪声危害的评价以及噪声标准的制定等主要是以听觉系统损害 为依据。其损害有:暂时性听阈位移和永久性听阈位移 。 听阈:人耳所能感受的声音,其强度范围很大,以1000Hz声音为 例,正常青年人刚刚能引起音响感觉的、最低可听到的声音强度。 1.暂时性听阈位移 :是指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听阈变化,脱离 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恢复到原来水平。 2.永久性听阈位移 :是指噪声或其他因素引起的不能恢复到正常水 平的听阈升高。这种情况下,听力损伤不能完全恢复,听阈位移是永 久性的。 根据损伤的程度,永久性听阈位移又分为听力损伤以及噪声性耳聋。 噪声性耳聋是噪声对听觉器官的长期影响结果,是法定职业病。
医学上所称的职业病是指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 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 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 劳动能力,这类疾病通称职业病。 而在立法意义上,职业病却有其特定的范围,即指政府所 规定的法定职业病。《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将 其定义为: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即用人 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 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职业病必须 具备四个条件:(1)患病主体必须是企业、事业或者个 体经营组织的劳动者。(2)必须是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 程中产生的。(3)必须是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4) 必须是国家公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所列的职业病。
卫生学给噪声下的定义就是,凡是使人感到厌烦或不需要的声音 都称为噪声。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声音频率和强度没有规律,听起来使人感到厌 烦,称为生产性噪声或工业噪声。
(二)噪声的分类
按照噪声的来源,生产性噪声可分为:
1.机械性噪声 音。
由于机械的撞击、摩擦、转动所产生的噪声,如冲压、打磨等发出的声
二、噪声的主要控制措施
二、噪声的主要控制措施 1.制定工业企业卫生标准 现行标准《工作场所职业危害接触限值 物理因素》(GBZ2.2-2007)对作业现 场噪声职业危害作出规定,其职业接触限值规定为85dB(A)。
2.控制噪声源 3.控制噪声的传播
4.个体防护
最常用的是耳塞,隔声效果可达20~35dB。耳罩的隔声效果可达30~40dB, 但佩戴时不够方便,成本也较高。
物理因素的危害与控制
第一节 噪声
一、噪声的分类及危害
(一)噪声的概念与定义
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声音以声波形式传 递,声音的频率就是声源振动的频率。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为 20~20000Hz;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为次声,高于20000Hz的 声波为超声,人耳听不到次声和超声。
2.流体动力性噪声 气体压力或体积的突然变化或流体流动所产生的声音,如空气压缩 或施放(汽笛)发出的声音。 3.电磁性噪声 如变压器所发出的声音。
根据噪声随时间的分布情况,生产性噪声又可分为连续声和间断声。而连续声按照随时 间的变化程度,又可分为稳态声和非稳态声。随着时间的变化,声压波动小于5dB的称为 稳态噪声,否则即为非稳态噪声。间断声包括脉冲声,声音持续时间小于0.5秒,间隔时间 大于1秒,声压有效值变化大于40dB者称为脉冲噪声。
职业中毒方面,2009年共报告各类急性中毒272起,中毒552例,死亡21例。引起 急性职业中毒的化学物质近50种,引起中毒例数最多的物质为一氧化碳,主要分布在 冶金、煤炭、建设和建材行业。66.74%的急性职业中毒病例发生在小型企业。 2009年全国共报告慢性职业中毒1912例。引起慢性职业中毒的化学物质排在前 3位的分别是铅及其化合物、苯、砷及其化合物,只要分布在冶金、有色金属和机械 行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09年底,累计报告职业病722730例。
职业病分类
职业性有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下列三类: (一)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一)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 (1)有毒物质:如铅、汞、锰、苯、一氧 化碳、硫化氢、有机磷农药等; (2)生产性粉尘 :如矽尘、石棉尘、煤 尘、水泥尘、有机粉)病因明确 (2)病因大多是可检测的(3)有一定的发病率 (4)大多数职业病如能早期诊断、处理,康复 效果较好,但有些职业病(例如矽肺),目前尚 无特效疗法(5)治疗个体无助于控制人群发病
四、职业病的三级预防原则
1.第一级预防 即从根本上消除或最大可能地减少对职 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 2.第二级预防 当第一级预防未能完全达到要求,职业性 有害因素开始损及劳动者健康时,应尽早发现,采取补救措 施。它的主要任务是早期检测,及时处理,防止病损的进 一步发展。 3.第三级预防 指对已发展成职业性疾病的患者,作出 正确诊断,及时处理,包括脱离接触,实施治疗,预防并 发症,促进康复等。
二、企业员工相关安全生产权利和义务
应当履行的义务: ①严格遵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②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③及时报告事故隐患和不安全因素; ④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业务。
我国职业病现状
2010年4月28日,卫生部向社会公布了《2009年全国职业病报告情况》:2009年 新发各类职业病18128例。职业病病例数列前3位的行业依次为煤炭、有色金属和冶 金,分别占总病例数的41.38%、9.33%和6.99%。 2009年共报告尘肺病新病例1.4万例,死亡病例748例。在尘肺病新病例中,煤 工尘肺和矽肺占91.89%。目前尘肺病仍是我国最严重的职业病,2009年报告尘肺 病例数占职业病报告总例数的79.96%;尘肺病发病工龄缩短,群发性尘肺病时有发 生;中、小型企业尘肺病发病形势严峻,超过半数的尘肺病分布在中、小型企业。
110kv及以上变电站电磁辐射危害因素:
在输电线路或电力设施周围环境中,电场与磁场单独存在, 并不类似高频电磁场那样以电磁波形式形成有效的电磁能 量辐射或形成体内能量吸收。因此,国际权威组织在极低 频环境健康影响领域内,只涉及电场与磁场分析,而不使 用“电磁辐射”这一笼统模糊的概念,更没有任何国际权 威组织会在该领域误用“电磁辐射”这一术语。 事实上,我国对输变电电磁场的环境标准限定比国际 标准更为严格。WHO推荐的国际权威组织颁布的旨在保 护公众健康的工频电场强度暴露限值为5千伏/米,工频 磁场强度暴露限值为0.1毫特斯拉;而我国对公众的保护 限值为电场4千伏/米,磁场为0.1毫特斯拉,在实际施 工中,往往还低于这些标准。
粉尘进入机体的途径
粉尘通过呼吸道、眼睛、皮肤等进入人体,其中以呼吸道侵入为主要途径。
人体对吸入的粉尘具备有效的防御和清除机制。一般认为有三道防线:
1.鼻腔、喉、气管、支气管的阻留作用
2.呼吸道上皮黏液纤毛系统的排除作用 3.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控制粉尘危害的主要技术措施
各行业根据其粉尘的产生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控制粉尘浓度的技 术措施,防尘和降尘措施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改革工艺过程,革新生产设备 改革工艺过程,革新生产设备是消除粉尘危害的主要途径。 (二)湿式作业,通风除尘和抽风除尘 除尘器、喷雾洒水、通风和负压吸尘等方法经济、简单、使用。除 尘器包括机械式除尘器、过滤式除尘器、湿式除尘器、静电除尘器等。
(一)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2.物理因素 (1)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 (2)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