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xx村产业发展扶贫规划

xx村产业发展扶贫规划

xx村产业发展扶贫规划一、xx村基本情况(一)自然概况唐林行政村位于xx公桥乡西部,距乡政府驻地约 4.5公里,距xx县城约13公里,大片土地分布在清沟以南,整村地理环境南高于北,地势平坦开阔,低洼地面积较大,境内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

(二)人口及资源概况全村辖17个自然庄,36个村民组,共1408户、人口6934人;可耕地面积6200亩,人均耕地0.9亩;有劳动力4330人,其中男劳力2330人,女劳力2000人。

村主要经济来源靠种、养业和外出务工收入,粮食作物主要种植有小麦、玉米、等,畜牧养殖以黄牛、山羊、生猪、肉鸭为主。

(三)贫困人口情况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唐林村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农民受教育水平低,思想观念落后,致富技能少,缺乏致富门路,贫困人口较多。

全村现有贫困户259户,贫困人口909人。

其中一般贫困户181户689人、低保贫困户53户,189人、五保贫困户25户31人。

二、发展现状近几年,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唐林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和驻村工作队按照乡党委、政府制定的的农业发展战略,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

依托优质土地资源,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蔬菜种植、畜牧养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重点发展露地瓜菜、中药种植、畜禽养殖等特色农业,着力推进扶贫连片开发。

露地瓜菜约1200亩,畜禽养殖大户5户、散养农户430户,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推进,农民生产经营方式、方法和致富发展意识正逐步改变。

三、农业现状及产业发展优势(一)农业现状分析;一是交通条件较差。

虽然修建了几条通村水泥路,但自然庄农户道路、农田道路多为泥土路面,村庄道路交通条件差,农产品运销及村民出行困难,桥梁配套不足,严重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较薄弱。

唐林村属于洪洼地区,多年来上级投资较少,农村基础设施由于历史欠账较多,水利设施较为薄弱,没有灌溉设施,农田水利设施破坏严重,水利条件较差,谷河沿岸易涝,旱涝保收田面积较少。

农业用电线路不配套,生产用电困难,农业生产水平较低。

三是农业投入不足。

由于近年来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农业生产粗放,种养效益不高,特别是受粮价波动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低落,投入农业生产的资金不足。

四是农业科技落后。

由于近年来基层农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科技服务保障不足,种养风险系数高。

种植大户对科技兴农意识不强,重规模、轻管理,效益差。

五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单一的农业生产模式,明显的发展后劲不足。

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从事种植业,无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市场流通环节脱节,没有形成产业链,产品附加值低,农民增收缓慢。

六是农业劳动力减少。

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老弱病残,农业劳动力严重缺乏。

七、村级经济薄弱。

村三资总量少,集体经济收入困难,阻碍社会事业和经济发展。

(二)农户贫困原因分析:全村现有贫困户259户,贫困人口909 人。

其中因病因残致贫203户,710人;因学致贫22户,90人;因缺乏劳动力致贫8户,8人;因缺少技术致贫10户,37人;因缺少资金致贫16户,64人。

导致唐林村农户贫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大疾病是贫困人口难以脱贫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重大疾病、重度残疾人、精神病人,一旦出现重大疾病医疗费用过高难以承受,加之无固定经济收入来源必然致贫。

二是农村五保户或低保户,年老多病,无人照看,各种补助资金相对较少,又无固定收入来源,生活水平较低,难以实现脱贫。

三是村民文化素质不高,发展意愿不强,大多数农民仍无法摆脱对土地的依赖性和传统的种植模式,土地利用率、产出率较低,依靠仅有的土地低收益和国家的扶助政策生存,安于现状;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人员多为年老、体弱人员,能人少,劳动力素质低,缺乏技术资金,发展产业十分困难。

(三)产业优势分析:1、气候条件。

唐林村位于谷河南,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完全可以满足一年两熟制作物生长的积温需求,年降水量900毫米左右。

2、土壤条件。

唐林村土质为沙壤土,适合瓜菜和药材种植,洼地是典型的澄白土,质地较沾,保水能力强,适合种植中药和蔬菜大棚。

3、资源优势。

本村有近6200亩土地和清沟水道。

土地和水资源丰富,发展家禽畜牧养殖条件优越。

4、区位优势。

唐林村紧邻县道056,北邻李寨村,东与穆庄村交界,西于李寨村交界,南与段郢乡财神村交界,交通较为方便。

5、人才优势。

唐林村村民有丰富的小麦玉米种植、畜禽养殖、露地蔬菜及中药材种植技术,各类人才较多。

6、产业基础。

建档立卡贫困户于2015年试点建设户用光伏电站,已于当年并网并获得收益,下一步计划扩大光伏发电站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民收入。

7、政策优势。

唐林村被列为我县重点贫困村,依靠阜阳市电大、市妇联的包点扶持,当前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农村基础设施、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均会有大幅提升。

四、发展思路通过扶贫开发,探索建设水产养殖示范区、畜禽养殖示范带、大棚瓜菜和特色蔬菜种植区。

推广户用光伏发电站,推进绿色农业建设,打造生态示范村庄,到2020年底把唐林村打造成为规模水产养殖示范村、光伏发电示范村,设施蔬菜示范村。

五、目标任务20xx年脱贫31户102人;2017年脱贫47户168人;20xx年脱贫75户288人,2018年出列;20xx年计划脱贫27户62人。

六、产业规划(一)选择主导产业。

本着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要求,明确主导产业,具体产业有:、中药材、大棚瓜菜、水产养殖;山羊、黄牛、猪、肉鸭养殖及稻虾共养。

(二)发展特色产业1、建设药材基地。

积极发挥村两委干部带头作用,在赵庄、前王、墩上、后王等,支持大户露地瓜菜种植;同时向周边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创业就业、脱贫致富。

2、建设畜禽养殖示范区。

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互利共赢发展模式。

到2019年发展生猪养殖场5个,发展农户养殖黄牛、肉鸭,2019年养殖户达到45户,户均养殖山羊5只、肉鸭15只、蛋鸡200只,实现贫困养殖户人均增收2000元。

3、引导没有劳动能力,没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在依法自愿的基础上,一是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直接流转或大户托管、作价入股;二是安装户用光伏发电站,通过并网从中获得收益。

(三)鼓励发展新型农业经营实体。

依托中药种植、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等相关产业发展,大力培养、扶持经济能人,发挥能人示范带动作用,积极鼓励农民创办种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手工编织等新型经营实体。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引导贫困户以资金、土地、劳力等形式入股参加,计划到2020年水产养殖、畜禽养殖、蔬菜种植、光伏发电等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5家,吸纳全村65%以上的贫困户入社,力争每个从事农业产业的贫困户均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种养大户带动,增强市场竞争力,降低农户生产经营风险,促进农民增收。

(四)不断壮大集体经济。

一是实施村级光伏电站建设,每年收益9万元左右。

二是扶贫车间、扶贫农场集体资产,租赁费每年收益25万元左右七、保障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

村成立产业扶贫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由村支部书记xxx任组长,村两委干部为成员,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本规划的实施工作。

2、落实工作责任。

村委会切实制定贫困村产业项目工作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

履行好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决议,做好贫困村产业发展的宣传发动、组织实施和管理服务等工作。

3、科学编制规划。

对贫困村产业项目的立项、落实,要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科学编制项目建设规划,细化区域内生产、生活、服务的生态功能定位,明确各类项目建设的时间与要求。

4、加大资金投入。

建立贫困户为主,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合理运用好财政政策,发动群众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动员社会资金投入,为贫困村特色产业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解决贫困户发展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等产业的资金投入问题。

同时,村两委将积极协调金融部门给予贫困户信贷支持。

5、创新服务体系。

一是做好农业使用技术培训,提升贫困户科学种养水平。

重点做好畜禽养殖、水产养殖、优质水稻、蔬菜种植、药材种植技术培训;二是做好就业技能培训,促进贫困户就业;三是建立科技书屋,提升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和致富能力,以农家书屋建设为平台,购置各类图书,健全管理制度,做好图书借阅服务。

6、夯实农业基础。

利用小农水项目、电力改造项目和洪洼治理项目,加强以路、水、电为主的三网融合发展,改善农业发展条件,提升农业发展动力。

7、营造良好氛围。

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总结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监督项目建设的良好氛围。

通过规划公示、专家听证、项目共建等途径,广泛动员和引导工商企业、民营企业家、爱心人士等参与。

村委会年1月1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