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乐府

汉乐府

汉乐府“乐府”:原为秦、汉音乐官署之名,汉武帝时扩大乐府机构规模,赋予采集民间诗歌、组织文人创作以及负责演唱等职能。

它所汇集、演唱的作品包括民歌以及贵族、文人的作品。

哀帝时废除,从此乐府机构消失。

魏晋之后,人们把乐府演唱的诗歌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也成为诗体的名称。

现存的数十首汉乐府民歌多产生于东汉后期,这些“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善用比兴和象征,情景交融、物我互化,浑然圆融,语言浅近自然,却意味隽永,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丰富的表现力,具有极高的思想、艺术特色。

赋的本意是一种无需音乐配合的诵读方式,同时也是《诗经》的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战国以后,发展为一种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以夸饰铺陈为特征、以状物为主要功能的特殊文体。

汉赋历经汉高祖初年至武帝初年的骚体赋;武帝初年到东汉初期的新体赋(汉赋主体);东汉中后期的抒情小赋三个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赋更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赋体的形成,与楚辞有密切关系,亦得益先秦散文的滋润,具有“铺采li文,体物写志”的审美特征。

建安风骨汉末建安元年(196)起始的、约45年时间的文学,习惯上称为“建安文学”。

“建安风骨”指建安文学中继承汉乐府现实主义传统,带有鲜明民歌风调的形式,内容充实,情感丰沛,创作个性化,语言精练的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独特艺术风格。

骈文一种与散文相对而言的,特别注重形式美的文体,亦可以称作一种诗化的散文,兴盛于六朝。

此后骈文在风靡文坛、流播社会的长期过程中,渐次发展成为自由表达思想的桎梏,但在唐代仍有佳作。

骈文具有辞藻绮华,对仗工整,声韵谐美三个特点。

南北朝的骈文创作以庾信成就最高,唐朝有《滕王阁序》等佳作。

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成书于春秋时期,共305篇。

开创了抒情诗的传统,开庙堂文学的先河。

先秦:《诗》,“诗三百”。

汉代:《诗经》《诗经》的体制和功用:风、雅、颂。

风:地方民歌160篇;雅:朝廷正声105篇;(大雅:朝廷燕享乐歌小雅:下层官吏怨刺之作民歌)颂:庙堂文学,40篇。

《诗经》艺术表现手法:赋、比、兴。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3.唐宋八大家:(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4.婉约四旗:闺语李清照、别恨晏殊、情长柳永、愁宗李煜5.曹丕<典论·论文>所云"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长期以来被作为"文学的自觉时代"的新观念予以肯定。

6.《浮生六记》作者:沈复。

7.最早的历史散文集《尚书》8.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修订9.《左传》,左丘明10.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11.诸子散文发展语录体(论语)-对话体(孟子)-专论体(韩非子)12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130篇=8书+10表+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3.班固《汉书》纪传体断代史14 .建安文学=三曹(操丕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斡、阮瑀、应玚、刘桢,其中王粲成就最高)+蔡琰15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16 .太康诗坛:三张(载协亢)+二陆(机云)+两潘(岳尼)+左思17 .《搜神记》干宝;《世说新语》刘义庆18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19 .文章四友: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崔融20 .沈宋:沈佺期、宋之问21 .七绝圣手&王龙标&诗家天子王江宁:王昌龄22.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23 元白=元稹+白居易;韩孟=韩愈+孟郊;韦柳=韦应物+柳宗元24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温李=温庭筠+李商隐25 刘长卿自称“五言长城”26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柳宗元27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元稹28郊寒岛瘦:孟郊、贾岛29苏黄(诗):苏轼、黄庭坚苏辛(词):苏轼、辛弃疾宋四家(书法):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30宋初三体:白体、晚唐体、西昆体(课本P258)31南二安:李清照、辛弃疾3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郑光祖}33 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秦妇吟》《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之一: 嵇康息徒兰圃,秣马华山。

流磻平皋,垂纶长川。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嘉彼钓叟,得鱼忘筌。

郢人逝矣,谁与尽言。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描写了一副双手轻抚琴弦、双目远眺送走飞鸿的场景,抒发了兄弟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夜饮东坡醒复醉》(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枚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①,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②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概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咽,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刘禹锡《竹枝》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天仙子(宋)张先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遣悲怀》元稹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嫦娥唐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人生三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李清照•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沙上并禽池上鸣,云破越来花弄影。

—张先《天仙子》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与月。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期!•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左思《咏诗》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人日思归》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赏析:完整的文章《游子吟》唐孟郊²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²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²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江南曲·李益² 嫁得瞿塘贾,² 朝朝误妾期。

² 早知潮有信,² 嫁与弄潮儿。

《玉楼春》宋欧阳修樽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山石(韩愈)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靰?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根据飞姐最后一节课勾的重点整理的,有不足,将就看,最后一题诗歌鉴赏就看着多些呗,祝好运。

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

贵妃进宫后恃宠而骄,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

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

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

陈鸿《长恨歌传》“惩尤物,窒乱阶”之说是板着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视为此诗的写作动机;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

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嵬,“不见玉颜空死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