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暂行技术要求目录编制说明 (4)第一部分总体要求 (9)第一章总则 (10)第二章系统规划与建设 (11)第三章系统运行与信息管理 (12)第四章信息内容与采集 (12)第五章信息报送与传输 (13)第六章路网协调管理 (14)第七章路网应急处置 (14)第八章公路出行信息服务 (15)第九章跨部门协作与信息共享 (15)第十章附则 (16)第二部分暂行技术要求 (17)第一章总体框架与功能要求 (17)1.1一般规定 (17)1.2总体框架 (17)1.3总体功能构成 (18)1.4功能基本要求 (20)1.5建设与运行要求 (23)1.6技术保障与系统检测 (24)第二章公路网运行状态监测指标 (25)2.1公路网运行状态监测指标体系 (25)2.2公路网运行状态监测指标的测算 (25)第三章公路网信息采集要求 (33)3.1公路网信息采集内容 (33)3.2路网监测点布设要求 (33)3.3公路网运行信息采集基本参数要求 (35)3.4公路网运行信息采集要求 (37)3.5监测设施布设要求 (38)第四章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平台软件 (42)4.1软件总体要求 (42)4.2软件核心功能要求 (43)4.3数据字典 (47)4.4平台支撑软件 (47)4.5应用中间件及构件管理 (49)4.6软件开发工具 (50)4.7应用软件开发 (50)第五章联网及数据接口技术要求 (52)5.1组网方式 (52)5.2传输内容 (53)5.3数据传输周期 (54)5.4接入控制器 (55)5.5 IP地址规划 (59)第六章公路出行信息发布技术要求 (62)6.1公路出行信息服务基本要求 (62)6.2可变情报板功能要求与技术要求 (64)6.3公路出行信息服务网站技术要求 (70)第七章系统安全技术与检测要求 (72)7.1系统安全建设总体要求 (72)7.2部、省级路网平台信息安全要求 (73)7.3路网监测点信息安全要求 (83)7.4检测要求 (85)第三部分技术附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A 术语与符号........................................................................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B 视频监测设施技术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C 交通运行状态监测设施技术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D 气象监测设施技术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E 数据交换技术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F 部、省级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平台数据字典............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G 信息安全密码设备技术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暂行技术要求》(报批稿)编制说明2010年3月31日, 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发函(《关于委托编制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暂行技术要求的函》交工便字(2010)57号)委托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编制“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暂行技术要求”,旨在通过制定全国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全国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系统的建设。
函中明确指出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暂行技术要求的内容应包括建设、管理、维护以及服务等各个环节,涵盖公路沿线设施、通信传输、系统集成等各个方面,编制格式可参考《收费公路联网收费技术要求》。
一、主要编制过程2010年4月8日,部公路院召开编制工作第一次会议,确定了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相关要求,成立了编制工作组,并制定了编制工作计划。
会后,编制工作组立即开展工作,制定了编制大纲,内容包括管理办法、技术要求和技术附件三部分内容。
2010年4月15日,部公路局邀请全国公路行业相关专家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暂行技术要求”编制大纲研讨会,李华局长出席了。
会议明确了“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暂行技术要求”定位于政策性技术文件,包括公路网运行监测和服务的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适用范围包括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不仅包括道路本身,也包括服务区、维修站等服务设施。
会议明确了编制工作应遵循五个基本原则:(1)坚持公路网的完整性和统一性,把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作为一个整体考虑;(2)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区别对待,分别制定相应的技术要求;(3)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搭建统一高效的管理平台;(4)与相关的信息系统和相关的政策文件统筹衔接;(5)总体设计从上到下,分布实施自下而上。
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编制工作组按照进一步完善的编制大纲明确的基本原则,遵循“统筹规划、总体设计、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编制思路,于2011年5月完成“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暂行技术要求”的征求意见稿。
2011年6月至9月,编制工作组多次讨论并征求行业内专家对征求意见稿的修改意见,同时按照部发布的《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最新精神,结合近年来各地方在《全国公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平台建设指导意见》指导下,开展的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系统的具体工作和实践经验,形成了“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暂行技术要求”(送审稿)。
2011年10月-11月,在送审稿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现在的报批稿。
二、编制思路与核心内容由于“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暂行技术要求”的编制时间跨度经过近1年半,特别是这段时期恰逢‘十一五’收官和‘十二五’开端。
因此,编制工作组在今年6月调整了暂行技术要求部分编制思路,将强调技术稳定性、功能基础性和业务关联性等核心思路融入到报批稿的编制过程中。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在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系统的建设方面突出强调了系统服务功能的稳定性,按照制定系统最基本的功能单元和技术要求,规范和设计系统各项技术指标;(二)提出建立国家公路网运行监测体系,特别是拟建立国家级、省级和其他级路网监测点的三级信息采集体系,为部、省两级路网平台开展路网监测与服务工作奠定信息基础与数据来源;(三)提出建立全国干线公路网运行监测指标体系,通过选择代表公路网运行实时状态评估的基本指标,定义指标算法与定性评级,从而为宏观掌握公路网运行实际态势设立直观数据指标;(四)明确提出采取“公专结合”的联网方式,确保部、省两级路网平台的实时通信与数据传输;(五)将第一部分由原“管理办法”更名为“总体要求”,对路网中心机构、职责及业务事权等问题进行了相对简化处理,以便更好地突出系统功能技术要求。
报批稿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对暂行技术要求的编制目的、编制依据和适用范围进行说明,对各级路网中心的路网监测、协调指挥、应急处置等业务内容进行的初步规定,重点对公路网运行信息的获取、处理、分析与发布工作,相关外场监测设施(路网监测点采集设备),以及部、省两级路网平台的功能及系统组网方式等进行了原则要求和明确规定。
第二部分:对系统的总体框架和功能进行规定,确定了系统建设的核心要求和关键指标;提出了全国干线公路网运行状态监测的6个单项指标和1项综合指标;明确规定了公路网运行信息采集的内容、方式和方法,以及路网监测点布设原则及相关监测设施布设要求;对部、省两级路网平台软件的设计与功能要求进行详细的规定,并对系统数据传输的组网与联网方法提出具体要求,详细规定了数据传输、交互与共享的技术方法与格式规范;从发布内容、方法及具体发布方式等方面,对公路网出行信息发布技术进行规定;最后,明确提出按照国家信息系统安全二级保护相关标准规范建立安全保护体系,并采用行业统一的密钥安全认证服务体系对信息交互进行保护。
第三部分:主要规定了公路网运行监测设施设备的具体功能和技术参数,部省两级平台数据库及数据交换的接口规范,信息安全密码设备技术要求,以及系统检测的具体指标与要求等。
三、有关章节及内容的说明(一)关于第一部分总体要求中有关组织机构及职责问题由于部路网中心机构职责尚未最终确定,故在编制第一部分总体要求相关内容时,对机构设置、职责划分、业务事权等问题进行了简化处理,保留了关键内容和基本要求。
建议此部分待部公路局相关政策明确后,进一步修改完善。
(二)关于路网运行监测指标体系与道路服务水平评价的关系本技术要求提出利用公路网运行监测指标体系对公路网运行状态进行实时评价,这部分内容与道路服务水平评价有联系也有区别,关键区别在于是否对即时状态进行评价。
道路服务水平相对侧重评价与体现一段历史时期公路交通负荷状况,且对于公路网运行的实时状态评价没有给出直接的结论。
本技术要求中提出的公路网运行状态监测指标体系更侧重于对公路网运行即时状态与驾驶感受进行评价,特别是在某路段实时运行状态指标的基础上形成公路网运行状态评价指标集。
两者在部分评价指标有相似处,但部分评价指标的深层含义和核心算法存在一定差别。
例如:本技术要求中拥挤度的基本含义与道路服务水平中的拥挤度定义相似,拥挤度等级划分的阈值也与服务水平等级划分的阈值具有相关性。
不同之处在于本技术要求的拥挤度评价主要采用时间平均速度作为主要指标,而道路服务水平一般选择车流密度作为主要指标。
此外,本技术要求提出的公路网运行状态监测指标体系还包括了公路突发事件对公路网运行状态的影响评价,这与道路服务水平有较大差别。
(三)关于“信息”与“数据”的含义差别本技术要求将“数据”定义为可通过各类监测设施自动采集的,可存储于部、省两级路网平台数据库中或用于平台之间交换与共享的“数据”。
本技术要求将“信息”定义为通过人工报送的公路突发事件、通过交换与共享平台获取的预报预警及灾害性结果“信息”,以及通过各类发布方式对公众进行发布的出行服务“信息”等。
此外,“信息”一词作为统称,在特定语境及词汇中包含数据的含义。
例如“公路网信息”、“公路网运行信息”等,其内涵包括上述“信息”与“数据”的综合含义。
四、下一步编制工作建议本技术要求经过大纲编制、技术稿件编制、意见征求、送审稿编写等流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报批稿。
望获得部公路局审核后,争取在今年年底前完成终稿编制工作,并发布实施。
五、主要编写人员王笑京李爱民董雷宏王琰盛刚孙丹李宏海李琳王珣沈湘萍蒋海峰龚民李丁江运志李长城施强周洲苏鹏蔡蕾于加晴宋向辉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2011年11月16日第一部分总体要求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规范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服务系统的建设、运行与管理,保障全国高速公路和重要国省干线公路以及重要公路设施的稳定运行,加强国家干线公路网运行监测与科学管理,提升国家干线公路网安全性能和服务质量,提高公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实现国家干线公路网全网、全时的“可视、可测、可控”的发展目标,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畅通、便捷、绿色的公路出行服务,制定本技术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