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工程谋新亮点民生福祉谱新篇章(修改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从1978年的17.4%发展到现在的近50%,开始进入城市化社会。
但是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和人口的急剧增长也给城市的管理、资源配置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考验。
资源短缺、空间冲突、环境污染、管理滞后以及缺乏包容力等众多现实问题和挑战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探索和实践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诸多难题,突破城市发展瓶颈。
信息化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力。
智慧城市的建设因此进入城市管理者的视线,是新一轮城市发展转型的创新引擎,也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
智慧民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兴起为智慧民生建设推波助澜。
佛山在2010年就提出了“智慧佛山”发展战略,以市民一生幸福安康为重点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成为“智慧佛山”建设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市民的衣食住行将享受着智慧服务带来的便利。
一、佛山智慧民生切实改进公众生活方式目前,佛山在智能卫生、智能交通、智能教育、智慧社区、智能社保、智能文化等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社会关注度高的领域,实现率先突破,让市民畅享便捷、高效、舒适和多元的生活,切实提高民众幸福指数。
佛山智慧民生建设图(一)智能卫生使公众医疗更加便捷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提高电子诊疗普及率。
佛山率先开展卫生部基于市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成为国家居民健康卡的首批试点地区。
目前佛山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发放全市医疗卫生机构通用的健康卡已达到116万张,功能建设和应用取得初步成效。
佛山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为国家卫生信息化标准制定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方案的出台提供了先行做法,积累了有益经验。
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提升医疗效率。
佛山区域电子病历互通共享基本实现,在全市23家主要医院进行联网,病人网上挂号,持卡就医,其就诊信息可自动传送到市区域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医生通过工作站,即可获取持卡居民的个人诊疗信息或健康记录。
病人无需带病历看病、排长队挂号、交费、取药,极大地方便了医生看病和市民就医。
社区卫生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实现配套,全市已完成205间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套。
佛山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自动建档。
在全国率先完成了区域电子病历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融合、应用和协同,建设省内首创、国内领先的医疗自动建档系统。
通过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主索引,将居民个人健康信息(诊疗、体检、献血、分娩、接种等)自动关联并传送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目前佛山市共建立以居民身份证号码为主索引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335万份。
(二)智能交通使公众出行更加高效智能交通系统推进市级统一指挥调度。
建立全市交通指挥调度室,对一环高速、城市主干道交通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实现对全市交通警务指挥协调以及与省公安厅交管局视频调度、无线通信的联通。
目前全市所有主干道路已实施视频监控和违法行为抓拍,视频监控摄像头近13万个,道路交通出行信息可通过移动手机车主小秘书、交通综合信息平台、道路交通和停车情报板等发布。
目前禅城、南海两区已有100多个路口建设交通信号自适应控制系统,可根据各路况进行信号灯自动配时,以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车辆实时动态监管系统强化安全管理。
佛山市交通运输部门对运输企业强化安全生产智能监管,从源头管理上预防道路运输安全事故。
目前市、区、企业三级的营运GPS监控平台已建成,全市各运营单位均能顺利发送数据到市交通运输局GPS 监控平台上,并可开放给相关部门共享。
智能货运公共信息平台助推智慧物流。
南方智能货运公共信息平台是中国首家基于智慧物流的智能货运云计算信息平台,为物流公司、货主企业提供货运信息发布、货运班车总站、诚信验证、货运金融、城市配送等服务,进一步规范货运市场,提高运输效率。
公共交通领域信息化水平持续改善。
佛山市已发行广佛通卡200多万张,覆盖全市五区内的所有公交汽车、部分至广州的专线车及广州羊城通的所有应用领域,包括便利店、食品店等小额消费领域。
建设公交智能调度管理系统,实现运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禅城和南海区已建成公交线路查询网站,智能公交电子站牌已投入应用,为公众提供更直观,更清晰的导乘信息,并增设RFID盲人语音导乘设备,方便盲人乘车。
(三)智能教育使教学渠道更加丰富先行示范带动智能教育全面推进。
佛山成为全国首个“区域教育信息化整体应用实践与创新公共服务试点市”。
通过《区域教育信息化整体应用实践与创新公共服务》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创新教育信息化应用与发展模式,为全国地级市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与提升效益做出示范借鉴。
同时,佛山确定禅城区为“智能教育”示范区、南海大沥镇为“智能教育”示范镇,以及数个“智能教育”示范项目,通过先行点的示范作用,全面推进佛山市智能教育工程建设。
创新教育形式推动教学资源共享。
以促进教育手段智能化为抓手,逐步构建全民终身学习公用服务平台——“数码学习港”。
目前,市民学习平台——“佛山市民知识银行”正式上线。
在国内首创了“微课”模式,通过征集和评选,建成拥有1700多节“微课堂”的数据库,有效共享学习资源。
启动“网上教学资源超市”建设,鼓励广大名优教师积极参与网上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快速形成全市名教师博客群,全面提升资源共建共享成效。
电子书包探索课堂教育新模式。
支持“智慧校园”示范学校推行电子书包,进行智能化课堂教学,实现全方位电子化学习。
南海区桂城南光中英文学校成为国内第一个电子书包成功应用案例。
与微软公司签订了《微软•佛山教育信息化合作框架协议》,启动“微软教育云”应用南方示范基地合作项目。
品牌创建为教育信息化树立典范。
全面启动创建教育信息化品牌活动,大力打造教育信息化特色品牌——“佛山e教育”,建立了一批数字化智能学校、优秀教育门户网站、优质教学资源库和名师博客群等,为教育信息化深入持续发展树立典型示范。
(四)智能社保使便民服务理念更加凸显智能社保创新便民服务模式。
建成全市统一的社保管理信息系统,参保人在全市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可实现现场结算,社保关系市内转移自动接续,真正实现同城生活、同城待遇。
市人社局与珠江医院全省医疗保险异地结算试点,为全省提供了先行经验。
目前,佛山参保人到广州就医现场结算医院达到11家。
建立重点优抚对象医疗补助“一站式”即时结算系统,在全市定点医院提供“一站式”服务,确保重点优抚对象的医疗补助费在医疗机构实现即时结算。
社会保障卡探索公共服务新模式。
社会保障卡以社保应用为核心,以政府应用、银行卡应用、电子支付应用三大功能为主体,打造公共服务平台。
市民可凭智能社保卡办理社会事务、享受公共服务,既节约社会成本,方便市民使用,又充分体现政府为市民提供全方位的高效、便利服务的理念。
(五)智慧社区使居民生活更加优质。
智慧家庭初见成效。
以智能电网技术为主体,整合通讯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通过使用本地企业的先进智能技术,实现各种家居智能控制,让老百姓的生活更舒适、更方便,还更加绿色、更加节能。
在佛山新城依云水岸二期引入“四网融合与云联终端相结合”的技术方案,率先建成“智慧家庭,品质生活”试点工程。
云服务平台让居民体现360服务。
调动与整合政务服务资源和市场上相关行业服务商家,搭建智慧社区云服务平台。
通过呼叫中心热线电话、互联网服务平台、手机终端、短彩信以及终端信息机等信息化通道为广大市民和企业提供一站式政务、公共信息和便民服务。
佛山市家庭服务平台作为智慧社区云服务平台的基础,目前已经建成拥有全市最成熟稳定的呼叫中心系统、网站系统、运营管理系统和专业的服务团队,为社区家庭提供各类生活服务。
社区警务E超市方便居民办事。
社区居民在社区警务E 超市内可以通过互联网上到市公安局政务网站“佛山警务在线”,办理出入境网上审批及进度查询、网上申请办理二代证等多项自助服务。
同时,社区警务E超市还提供生活、交通、理财、运动、医疗、教育、就业、移动网上营业厅、移动冲值、水电煤气缴费、银行网上营业厅、房屋出租查询等149项其他社会服务。
(六)智能文化使城市形象更加鲜明多元化的联合图书馆体系。
佛山市联合图书馆建设采取市、区联合,共同推进的方式,以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服务准则,进行各级、各类图书馆的整合,同时将学校图书馆纳入体系内,丰富了社会的公共图书资源。
目前,联合图书馆累计办证数11.6万个,可供读者借阅的图书期刊202万册,累计流通册数360.4万册。
市民手持一张“一卡通”借阅证就可以享受联合图书馆所有服务网点的文献服务,提升了全市图书馆整体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益。
开放共享的“数字图书馆”。
佛山市数字图书馆引进了CNKI 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万方数据、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人民数据、中经网经济信息数据库、方正电子图书、书生电子图书、龙源人文电子期刊等大量数字资源,拥有包括期刊论文、报纸全文博硕士论文、会议论文、法律法规全文、国家标准全文等在内的近1.8亿篇文献、26万种电子图书、2200余种期刊,构成了由电子图书、报、刊组成,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科技、学术等方面的数字资源库,并与联合馆各成员馆实现数字资源的网络共享。
读者凭“一卡通”证即可足不出户使用数字图书馆的海量资源。
自助便捷的街区智能图书馆。
街区智能图书馆和ATM图书馆以智能、自助、便捷、无人值守为特点,进一步将图书馆的服务延伸到社区、商场、地铁站等公共场所,使市民享受到更方便、快捷的智能文化服务。
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数字祖庙”。
“数字祖庙”项目采用目前世界上最高清晰度、最大动态范围的球面全景数字图像技术,对佛山祖庙的全景图像、建筑装饰、各种浮雕等进行数据采集,精确保留了文物修缮中的原始数据,并在“数字祖庙”网站上对祖庙进行360度的动态呈现,体现了佛山祖庙文化品牌的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发展。
二、佛山智慧民生现阶段主要制约虽然佛山智慧民生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智能卫生、智能教育、智能交通、智能社区的部分项目均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仍然面临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工程项目建设仍在探索阶段,期待国家总体规划的进一步指引。
“智慧城市”领域的国家级规划尚未出台,相关建设标准和经济技术指标没有统一,各部门建设普遍处于探索性阶段,可能导致重复建设或者已建设好的项目将被淘汰更换,存在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的风险,影响建设积极性。
(二)大数据平台亟待建立,各行业、各领域互联互通程度有待提高。
智慧城市的“智慧”主要出自对大数据的采集、整合、处理和使用,但由于行政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条块所限,各部门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同细分领域,在实施智慧民生工程上存在“各自为政”,导致政府公共服务类信息资源重复采集、封闭利用、孤立分析,信息工程建设的“孤岛化”现象处处可见,资源浪费的现象较为严重。
(三)工程推广应用力度有待提升,尚未与居民生活充分结合虽然佛山部分智慧民生工程已初见成果,但由于深入推广应用的力度不够,市民在感受“智慧城市”的便捷高效方面仍然存在体验不够、方式不多、效用不足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