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摘要】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以往基础上进行了扩展,注重知识性、技能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反映在阅读上就是要通过阅读过程的引导,达到对学生基本语文知识技能、人文素养和学以致用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的现状
1 阅读教学的意义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

只要抓住阅读教学这一环节,就能占领语文教学的最主要的阵地。

所以,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必须认真研究阅读教学,并搞好阅读教学。

2 阅读教学的现状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式,师生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学生的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的能力并没有改变多少。

究其原因,既有教师的阅读教学理念陈旧落后,甚至背离了阅读的本质,也有对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教学新理念理解肤浅,缺乏扎实有效的措施。

目前,阅读教学存在七大误区。

1 重教师轻学生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是平等中的首席,不是课堂话语的霸权者,不是知识的权威者、控制者。

如今的阅读教学课堂上,老师将嚼碎的知识喂给学生吃的现象减少了,但提前预设好自以为完美无缺的一套方案,然后步步引诱学生入毂,钻入自己圈套的课越来越多;
2 重知识轻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

文章历来有两大作用,一曰认识教化,二曰审美熏陶。

语文姓什么的问题在新课标中有了一个不偏不倚的结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但审美教育、人文教育在阅读教学中常处于被忽略或遭轻视的尴尬地位。

在所有学科中,语文是最富有感情的。

3 重分析轻感悟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都是将诵读感悟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随着西方科学试验法、分析综合法等研究方法的引入,阅读教学也被视为一门纯理性的学科,将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处处强调微言大义、篇篇讲究见微知著。

以至有人调侃恐怕作家本人并没有想到他的作品会有如此深刻的含义、丰富的内蕴、高超的技法。

4 重课内轻课外
教材几乎成了语文学习跟教材配套的《语文读本》则少有人问律,更别提课外阅读、延伸拓展。

5 重多媒体轻诵读对话
不可否认,多媒体技术、网络平台为阅读教学提供了宽广的信息来源、直观形象的内容呈现、人机互动的即时交流方式、丰富多彩的画面、详尽美观的板书……但物极必反,多媒体大有取教师而代之的趋势,很多教师离开多媒体就无法上课了,评优课没有运用多媒体就不是优质课了,老师沦落为人人皆会的幻灯片操作手、鼠标点击员了。

其实多媒体只能是教学的辅助工具,怎能在课堂上占主体呢?设计得再精美绝伦的幻灯片、网页也无法取代阅读中师生的平等对话、思想碰撞、情感交融。

学生不只是观看幻灯片的观众更是积极思维、勇于质疑、敢于表现的探索者。

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

加强语文阅读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现实的需要与学生学习的需要。

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落实新课标理念,?我认为认为要坚持“六重”。

1 重兴趣
“兴趣是阅读的老师,快乐是阅读的动力,”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阅读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 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2 重朗读
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而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所级都要重视朗读,做到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

1 学前读
学前读指初读课文,表层性朗读。

讲课前,先让学生默读(低年级应朗读)。

这时,应由学生自由读,多读几遍,克服那种不给充分时间,只是浮光掠影地读上一、二遍的现象。

这一环节应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读懂"。

为了达到训练目的,必须强化预习的功能,强调初读、整体感千课文,变集体读书为人人参与的读书活动
2 学中读
学中读指在第一环节“读懂”后的第二环节“读懂”。

要引导学生俯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

这就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情节分析法,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切入口,使学生在获得对全文的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中去领悟阅读或写作的各项基本功,真正做到“从语言表达上理解内容,从写作方法上指导阅读,从语言运用上掌握语言”。

3 学后读
学后读指理解后读,做到熟读成育。

这时更需要时间,因为无论学什么,都要有个练习过程,熟读才能生巧。

这时的读书训练应从技巧及形式上给予指导;形式上如个人读,小组读、分角式读等;技巧上如语调的高低、停连处理等。

让学生或吟诵、或推敲或揣摩,多角度地去拔动学生的心弦。

阅读教学中加强“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这不仅使其具有程序简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主体观在这样的流程中得以真正确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

3 重想象
选入教材的文章作品,由于作者构思立意、运笔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语言文字的空白。

教学时,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顾此及彼,补充情节或空项,则能促进阅读,增强语言训练的力度
4 重质疑
“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

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

质疑蕴含着创新的因素。

由此可见,让学生质疑,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提高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5 重读写
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

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

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

6 重引导
阅读,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范畴,它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把二者结合起来,既要搞好课内的阅读教学,指导好学生对课内经典课文的阅读学习,又要搞好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

课外阅读,从方法来讲,应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经常性地对所读内容进行反思,从而使自己的知识得以巩固,认识得以提高,方法得以改进。

从内容来讲,课外阅读,可指导学生读一些可以丰富学生知识,拓展学生知识领域的生活类、科普类和文学类的书籍。

为了更好地搞好我们的语文阅读学习和语文阅读教学,更好地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和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语文教师应责无螃贷地担当起搞好语文阅读学习和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的职责,这是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一定要它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生推倒学习的主体地位上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建设一个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语文教学环境,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

学生的学习是需要多多鼓励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提问、回答问题中的亮点,及时给予鼓励,给以表达的机会,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提高起来,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达到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