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优秀课件
3、念无与乐者 6、盖竹柏影也 8、怀民亦未寝
自学交流:
一、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记叙 描写 抒情
研习课文
自学指导
• 二、按“记叙-描写-抒情”把全文分为三层, 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其内容。
教师点拨: 全文共分三层,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
记 承 天 寺 夜 游
记叙
描写 抒情
——寻伴夜游
——庭中月色 ——月下感叹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
海 上 生 明 月 , 天 涯 共 张 此 九 时 龄 。 ——
举杯邀明月, 对饮成三人。 ——李白
露 从 今 夜 白 , 月 是 故 乡 明 杜 。 甫 —
床前明月光, 举头望明月, 疑似地上霜。 低头思故乡。 ----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清澈透明
水生植物
交错纵横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 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连词“原来”
• 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啊。
哪个
地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柏?
• 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借景物抒发自己复杂感情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只是 清闲的人 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第二课时
复习回顾
解释红色的字词:
1、相与步于中庭 2、欣然起行 4、积水空明 5、藻荇交横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 • • • • • 1、一同,一起;散步,庭院 2、高兴的样子 3、考虑、想到 4、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5、交错纵横 6、原来 7、只是;清闲的人;罢了 8、睡觉
积水 空明 藻荇 交横 竹柏影 正 静 动 侧
合作探究二
• 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 样的心境?
用比喻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 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表现了作者虽遭贬谪依然旷达的心境。
合作探究三
结合全文内容,思考“闲人”含义。
• “闲人”即清闲的人。 •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猜猜看
三父子
父苏洵,弟苏辙 并称为“三苏”
八大家
唐宋八大 家之一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苏轼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 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人 (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 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 苏轼少年承受家学,在蜀中读书, 22岁中进士,深受欧阳修赏识。曾 官至礼部尚书,后因反对王安石新 法而被贬黄州。《记承天寺夜游》 就写于这一时期。
二、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 • • • • •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 承天寺中庭 人物: “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事情的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事情的结果:相与步于中庭
研习课文
品读欣赏,把握情感
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寂 寞无聊,想出去走走; •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 赏月。
将要 门 高兴的样子
走动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我解开衣衣裳想要睡觉,月色从门照了进来, 我便高兴地起来走动
考虑 想到
游乐 ……的人 于是,就 到
•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也 睡觉 共同一起 散步 庭院
•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 全文。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 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一)找生字、读准音
解( jiě )衣 遂( suì )至 柏( bǎi ) zǎoxì ng 藻荇( ) 未寝(qǐn )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思考“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流露出 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叹,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全文小结
记 承 天 寺 夜 游
记叙 ——寻伴夜游
赏月的欣喜悠闲
描写 ——庭中月色 抒情 ——月下感叹
达观的胸怀
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坎坷人生 乐观旷达胸襟
•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 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 “此心安处是吾家” •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 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 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 面对逝去的青春,他说:“谁道人生无再 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 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 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 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自主释词译句通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
走近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随笔式小品文
解题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 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 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承 天 寺 塔 位于银川市城西承天寺内,
俗称“西塔”,是西夏王朝
的主要佛寺。始建于1050年, 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塔 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
合作探究一
• 1、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找出相关的 语句读一读) • 2、请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作 者写月的精妙之处。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 月色—积水 空明 • 竹柏—藻荇 交横
比喻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色比成像水一样的澄澈,体 现的月光皎洁的特点;把竹柏的影子比喻成藻荇交横, 写出了竹柏的动态美,侧面衬托了月光的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