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粗糙度及其检测(3)
第五节 表面粗糙度的检测
一、比较检验法 二、针描法 三、光切法 四、 显微干涉法
可编辑ppt
26
二、针描法
图5-12 针描法测量原理示意图 1—电感线圈 2—铁心 3—杠杆
4—支点 5—触针
可编辑ppt
27
三、光切法
图5-13 光切法测量表面粗糙度的原理图 1—光源 2—聚光镜 3—狭缝 4—工件表面 5—物镜 6—分划板 7—目镜
可编辑ppt
9
图5-5 粗糙度轮廓算术平均中线
可编辑ppt
10
1.幅度参数 2.间距特征参数
三、粗糙度轮廓的评定参数
可编辑ppt
11
1.幅度参数
(1)轮廓的算术平均偏差 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是指在取样长度lr内(见图5-6), 被评定轮廓上各点至基准线的距离的绝对值的算术平均值,用符号Ra表示。 (2)轮廓最大高度 如图5-7所示,在一个取样长度范围内的轮廓上,各个高极 点至中线的距离叫做轮廓峰高Zpi,其中最大的峰高Rp(图中,Rp=Zp6);轮廓 上各个低极点至中线的距离叫做轮廓谷深Zvi表示,其中最大的距离叫做最大 轮廓谷深,用符号Rv表示(图中,Rv=Zv2)。
可编辑ppt
16
三、表面粗糙度参数允许值的选择
1)同一零件上,工作表面通常比非工作表面的粗糙度参数值小。 2)摩擦表面比非摩擦表面、滚动摩擦表面比滑动摩擦表面的粗糙度 参数值小。 3)相对运动速度高、单位面积压力大、承受交变应力的表面,其表 面粗糙度参数允许值应小。 4) 对于要求配合性质稳定的小间隙配合和承受重载荷的过盈配合, 它们的孔、轴的表面粗糙度参数允许值应小。 5) 与尺寸公差、形状公差协调。 6)要求耐腐蚀、密封性的表面及要求外表美观的表面,其表面粗糙 度参数允许值应小。
可编辑ppt
28
四、 显微干涉法
1.粗糙度轮廓的概念 零件表面粗糙度形状一般呈起伏的波状,其 中波距小于1mm的微观几何形状误差属于粗糙度轮廓,它将对零件 的工作性能产生影响。 2.国家标准在评定粗糙度轮廓的参数时,规定了取样长度lr、评定 长度ln和中线。 3.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 有幅度参数(包括轮廓的算术平均偏差Ra、 轮廓最大高度Rz)和间距特征参数(轮廓单元的平均宽度Rsm)。 4.表面粗糙度的技术要求包括粗糙度轮廓幅度参数及允许值和测量 时的取样长度值这两项基本要求。 5.国家标准规定了表面粗糙度的标注方法,见表5-9、表5-10及图59~图5-11。
可编辑ppt
19
一、表面粗糙度的符号和代号
1.表面粗糙度的符号 2.表面粗糙度的代号(如图5-9)
可编辑ppt
20
图5-9 表面粗糙度的代号
可编辑ppt
21
2.表面粗糙度的代号(如图5-9)
1)位置a标注表面结构的单一要求; 2)位置a和b标注两个或多个表面结构要求; 3)位置c标注加工方法,如车、铣、磨、镀等加工方法; 4)位置d标注表面纹理和方向,如“=”“X”,见表5-12; 5)位置e标注加工余量,标注时以“mm”为单位给出数值。
可编辑ppt
12
图5-6 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的确定
可编辑ppt
13
图5-7 粗糙度轮廓最大高度Rz的确定
可编辑ppt
14
图5-8 轮廓单元的宽度与轮廓单元的平均宽度
可编辑ppt
15
第三节 表面粗糙度的技术要求
一、表面粗糙度技术要求的内容 二、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的选择 三、表面粗糙度参数允许值的选择
可编辑ppt
22
二、表面粗糙度代号的标注方法
1.表面结构的标注 2.表中符号“—”表示没有该项。 2.表面粗糙度技术要求其他项目的标注
可编辑ppt
23
图5-10 表面粗糙度其他项目的标注
可编辑ppt
24
图5-11 表面粗糙度代号标注示例 a)不同位置上的标注方法 b)图样标注示例
可编辑ppt
25
可编辑ppt
17
三、表面粗糙度参数允许值的选择
7) 凡有关标准已对表面粗糙度要求做出规定者(如轴承、量规、齿 轮等),应按标准规定选取表面粗糙度数值,而且与标准件的配合面 应按标准件要求标注。
可编辑ppt
18
第四节 表面粗糙度技术要求在零件图上标注的方法
一、表面粗糙度的符号和代号 二、表面粗糙度代号的标注方法
可编辑ppt
31
图5-14 习题5-10图
可编辑ppt
32
一、取样长度和评定长度 二、粗糙度轮廓中线 三、粗糙度轮廓的评定参数
可编辑ppt
1.取样长度lr 2. 评定长度ln
一、取样长度和评定长度
可编辑ppt
6
图5-3 取样长度和评定长度
可编辑ppt
7
二、粗糙度轮廓中线
1.轮廓最小二乘中线 2.轮廓算术平均中线
可编辑ppt
8
图5-4 粗糙度轮廓最小二乘中线 —轮廓上第i点至最小二乘中线的距离
第一节 表面粗糙度的基本概念
一、粗糙度轮廓的界定 二、表面粗糙度对零件工作性能的影响
可编辑ppt
1
图5-1 表面轮廓
可编辑ppt
2
图5-2 零件表面几何形状误差及其组成
可编辑ppt
3
二、表面粗糙度对零件工作性能的影响
1.耐磨性 2.配合性质稳定性 3.耐疲劳性 4.耐腐蚀性
可编辑ppt
4
第二节 粗糙度轮廓的评定
可编辑ppt
29
四、 显微干涉法
6.表面粗糙度的检测主要方法有比较检验法、针描法、光切法和显 微干涉法。
可编辑ppt
30
6.表面粗糙度的检测主要方法有比较检验法、针描法、光切法和显 微干涉法。
① ϕ60H8与ϕ20H8孔。 ② ϕ50H7/h6与ϕ50H7/p6中的H7孔。 ③ 圆柱度公差分别为0.01mm和0.02mm的ϕ40H7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