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第一节人格心理学概述一、人格心理学特点(一)人格界定:“人格”一词源于拉丁文,原意指面具,意味着在人生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有着公开的、一个展示给大家的自我,即个体所显示的社会性特征,和此同时每个人也都有着内心隐秘的自我,它决定了人格外在的表现,也相对稳定。
人格由生理和心理不同层面因素构成,包括个体过去、当下和未来不同时间形成的心理因素影响,尤其是人际交往过程和经历是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二)人格心理学研究特点:1、科学的风格;2、哲学的风格;3、艺术的风格。
二、人格研究(一)人格研究的一般方法论原则:理性演绎和经验归纳分别为理性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所强调,科学研究是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思维和探究方式的结合。
在人格研究中需要对特定的研究对象进行资料的收集和精心的观察,同时也需要理性的设想和理论的抽象。
在人格研究的过程中,理性的思考探索和经验的收集整理是共同运作的。
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观察和实验验证,再进一步思考,如此相继循环,从而获得研究对象给出有意义的解释。
(二)人格研究的主要途径1、人格的临床研究:人格的临床研究途径是对个体作系统的、深度的考查。
其优势在于能提供充分的观察机会,使研究者对多种多样的人格现象和人的整体机能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从而形成无数新的假设并加以进一步观察。
其局限在于这种研究途径很难将一些临床上所验证的观察结果转化为在严格实验室控制条件下的具体假设。
2、人格的相关研究:人格的相关研究通常使用统计测量来建立个体间已存在差异的那些测量集之间的联系或相关性。
其优势在于其资料收集的量大而迅速,其局限在于在信息的获取上完全依靠个体的自我报告,因此在信息的真实性和确切性方面就会存在问题。
3、人格的实验研究:人格的实验研究旨在通过对变量作系统的操纵以建立起因果关系,强调对变量的严格控制。
(三)人格研究的具体方法1、资料收集: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布洛克将人格资料的来源分为LOTS四种,L指life,指个体的生活史资料;O指observation,指由一些观察者对个体进行观察后所得出的资料;T 指test,指通过一些测试或实验程序,或得被试在测试中或实验情景里的一系列地反应记录;S指self-report,指自我报告资料,这类信息主要来自于一些自陈式问卷调查和量表测量。
2、研究验证(1)实验法,包括实验室实验、准实验和现场研究设计。
实验室实验可以运用各种有效的控制手段,对研究对象所涉及的相关变量的关系进行准确紧密地把握。
(2)现场研究,在人们的实际工作、学习和生活情景中,对研究对象所包含的各种复杂因素进行考察。
(3)准实验研究,是由心理学家坎贝尔和库克提出的。
(4)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和研究对象的交谈来收集有关对方心理特征和行为的数据资料的研究方法。
(5)问卷调查法,是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心理测量项目或问题,向研究对象收集研究资料和数据的一种方法。
(6)测验法,采用公认的、特定领域通晓的人格测验来进行研究、了解或评定个体的人格特征。
(四)人格心理学的现状和发展第二节人格特质理论一、奥尔伯特的人格特质理论(一)简介:奥尔波特认为人格理论应从人格的内部机制而不是外部环境进行解释;人格不是已经形成的东西,而是正在形成的东西;应该寻求目前和未来的动机,而不是追溯过去。
(二)健康人格:奥尔波特认为,健康人和神经症者的区别在于,健康人的行为动机基于未来,神经症则受制于过去。
健康人的自我统一体具有机能自主性,不断自我调节和发展。
奥尔波特提出健康人格具有六个特点:1、自我广延的能力(自我意识广延);2、和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人际关系融洽);3、情绪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自我接纳);4、具有现实性知觉(善于准确评价情景);5、具有自我客观化的表现(理解自我和理想自我);6、有一致的人生哲学(统一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特质及其类型:奥尔波特把特质作为一种人格测量的单位,特质等值于动机或意向,具有动力性。
特质具有广泛、持久、相对稳定的用于推测和解释人类行为的特点。
特质可分为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个人特质可分为枢纽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二、卡特尔人格特质研究(一)简介:卡特尔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将因素分析的统计方法使用于人格心理学的研究。
(二)人格十六因素三、艾森克人格特质研究(一)简介:艾森克强调人格的生理特质,因而对注重潜意识的精神分析持有异议,欣赏行为疗法。
(二)人格特质研究:艾森克将人格特质分为三个纬度:1、内外倾;2、神经质;3、精神质。
高分神经质的特征是情绪易变,倾向于强烈的情绪反应,而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平静下来。
比一般人更容易激动、动怒和沮丧;低分特征是很快从困境中摆脱出来,情绪很少动摇不定。
高分精神质的特征是往往被看成自我中心的、攻击性的、冷酷的、缺乏同情的、冲动的,对他人不关心的;而低分者表现为温柔、善感等特点。
艾森克认为人是生物社会性的动物,具有特殊的方式对环境产生反应的倾向,但这些倾向能在社会要求下有某种程度的改变。
因此遗传环境的交互作用才产生行为,其中遗传的生物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艾森克采用三种方式来证明基本的人格类型具有很强的遗传基因基础:1、跨文化的一致性:三个纬度在不同文化中被广泛发现;2、跨时间的一致性:个体的基本反应类型在不同的时间没有明显的改变;3、选取特定的样本来证明其遗传性:对双生子的研究表明基本人格类型具有很强的遗传性。
四、“大五”人格特质(一)“大五”产生背景(二)人格五因素:N神经质、消极情绪、神经过敏;E外向、有活力、热情;O直率、创造性、思路开阔;A随和、利他、有感染力;C尽责、拘谨、克制。
第三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人格理论一、精神分析的起源(一)弗洛伊德简介(二)精神分析理论的思想渊源二、人格驱力(一)驱力探源和驱力运作:弗洛伊德认为,推动心理活动的动力,来源于生物体本身内在固有的能量。
(二)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三、人格结构学说(一)精神层次(二)人格结构四、焦虑及其表现(一)焦虑类型:焦虑是一种紧张的状态,主要来源于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
1、现实性焦虑:自我感知到外界环境中真实的威胁,由此引发的焦虑。
2、神经性焦虑:本我和自我之间冲突,担心本我冲动会战胜自我引起的恐惧感。
3、道德性焦虑:超我和自我之间冲突,即自我受道德良心自责引发的罪咎羞耻感。
(二)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缓解焦虑的防卫功能。
防卫机制有两项共同的特性:1、不是否定事实就是扭曲现实;2、在潜意识的层次上运作。
以下是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1、压抑:最重要的心理防御机制之一,是许多其他自我防卫的基础和精神异常的根源。
其作用是将一些具有威胁或令人痛苦的想法或感觉排除在意识之外。
当一个人的某种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接受时,就被潜抑到无意识中去,以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
这是一种不自觉地主动遗忘和抑制。
2、否定:通过拒绝看见或拒绝面对不愉快的现实来减轻焦虑,保护自己的情感不受伤害。
例如拒绝讨论使自己不愉快的话题,忽视存在的问题等。
3、反向或反应形成:为了防范具有威胁性的行动,不让真实欲望被表达出来,以对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表现。
例如用浓烈的爱来掩饰心中的恨或者用讨厌来掩饰喜欢。
4、投射:将自己无意识的想法和冲动归为他人的,以免除自责的痛苦。
例如自己有无意识的偷窃欲望,看别人都有偷窃嫌疑。
5、转移:是一种解除情绪压力的方式,将情绪上的冲动转移发作在较安全的对象上,甚至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从而避开心理焦虑和痛苦。
6、合理化:给自己的行为赋予合理的、正当的理由,使自己的特定行为显得合理,并有助于减缓所受的打击。
合理化的形式有酸葡萄和甜柠檬两类。
7、退化:指行为方式退回较不成熟的阶段。
在面临巨大压力或挑战时,以不成熟、不恰当的行为来回应,以减轻内心的焦虑。
8、固着:行为方式发展的停滞和反应方式的刻板化。
9、自居:表现为通过攀附别人提高自己的价值感,借他人的光彩来荣耀自己。
10、认同:是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儿童通过认同父母而成长。
11、补偿:指借助培养出正面的特质来弥补自身的缺陷、弱点。
12、幽默:指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
13、升华:是将受挫的欲望或冲动改头换面,以一种积极的、可被社会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
第四节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一)埃里克森简介:艾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理论广泛渗透到社会科学诸领域。
(二)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艾里克森更强调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艾里克森认为,心理社会力量有赖于调节个人生命周期的总过程,有赖于世代相传,同时有赖于社会结构。
所有三者都处于共同的进化之中。
1、0-1岁,基本信任vs.基本不信任2、约1-3岁,自主vs.羞却和疑虑3、约4-6岁,自动性vs.内疚4、约6-11岁,勤奋vs.自卑5、约12-20岁,同一性vs.同一性混乱:青少年在不断地对自己的社会身份进行探索确认,从而逐渐获得一种自我同一性。
6、约20-24岁,亲密vs.孤立7、约25-65岁,繁殖vs.停滞8、约65岁至死亡,自我完善vs.绝望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一)阿德勒简介(二)寻求优越:阿德勒的理论强调寻求控制感、力求完美和克服自卑是人类的本能。
当个体的自卑情感已经无法起到激励的作用,已经成为他们自身发展的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时,阿德勒称之为“自卑情结”。
(三)社会兴趣:阿德勒认为要避免陷入自卑情结,关键在于发展个体的社会兴趣。
个人通过对社会事业的贡献而产生自尊和被重视感,另一方面也因为服务社会而正向补偿了原有的自卑感。
以阿德勒之见,社会兴趣是全人类和谐生活、相互友好、渴望建立美好社会的天然需求。
阿德勒还指出个体在一生中都必须解决的三个重要任务:职业任务、社会任务、爱情和婚姻任务。
(四)生活风格:阿德勒将每个人所拥有的、独特的、追求优越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活风格,这是因为每个人对生活的意义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领悟。
这种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和领悟无形之中深深的影响着每个人为人处事的方式。
一个人如果有着积极的生活风格,那么他必定有着积极的社会兴趣。
个体对自身优越的追求将通过为社会所作的有价值的事情而实现。
一个人的生活目标如果过于狭窄,从不考虑社会意义,那么他就容易形成错误的生活风格。
阿德勒根据社会兴趣状态,描述了四种典型的生活风格:1、统治—支配型:这一类型的人倾向于支配别人,别人必须听从他的观点;2、索取—依赖性:这一类型的人希望从别人那里获得一切,极力通过对别人的索取来满足自己的需要;3、回避型:这一类型的人总是回避问题,以这种应答方式来获得对问题的解决,往往抱着碌碌无为的态度,避免失败,以这样的方式来赢得他们的人生;4、社会利益型:这一类型的人往往正视问题,努力积极地寻求一种创造性的有益于社会的方式来解决所面临的难题,这种类型的人往往拥有正确、适宜的社会兴趣,他们更有可能获得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