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佛教的起源

佛教的起源

佛教的起源泰国曼谷涅磐寺收藏的394尊镀金佛像自从他第一次看到了一位老人、一个病人、一队哀悼的人和一位圣人之后,乔达摩·悉达多王子高贵的宫廷特权生活从此被永远改变了。

经过了多年的寻找,他发现了一直困绕着他的那个问题的答案。

乔达摩·悉达多出生在公元前560年的印度东北部——最大的思想和文化中心之一。

一个有关他出生的神话故事说,他的母亲玛雅(Maya)梦见一头白色的大象进入了她的子宫。

十个月后,她在五月份分娩了,那时候大地颤抖,天上挂着一轮满月。

玛雅在分娩七天后就死了,神话传说因为生了佛的人就不能做其他的用处。

孩子由他的叔叔带大,生活得极端奢华。

罗怙罗(RAHULA)年轻的王子娶瞿波(GOPA或YASHODARA)为妻,他把他的第一个儿子叫罗怙罗,意思是“链条”,因为他感觉自己被自己的生活方式禁闭了起来。

当他成功地偷偷跑出宫殿时,他的四次经历又加强了他的这种感觉:1,他看到了一位衰弱的老人,目睹了衰老如何摧毁他的记忆、美丽和强壮。

他以前从来没有碰到老人。

2,他看到了一位被痛苦折磨着的病人。

看到他因如此剧烈的痛苦而“颤抖得象一轮充满涟漪的水面上的月亮的倒影”,他非常震惊。

他以前从来没有碰到痛苦。

3,他看到了一队哭泣的去送葬的人,他们被悲伤所折磨着。

他以前从来没有碰到死亡。

4,他看到了一位游荡的圣人,圣人显得很满足和高兴,带着一个化缘钵到处行游。

他突然理解了人生的乐趣在于没有任何价值。

现在他希望得到的是真正的知识,因此他在午夜时分离开了王宫去寻找它。

然后,当他目睹了第三个景象时他想:“哎呀,所有活着的事物把自己消磨殆尽。

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被生下来,变老,然后死去,过渡到另一种新生活,然后又被重生。

而且,贪婪和荒谬的希望迷住了他们的眼睛,使他们自出生之日起就被蒙住了眼睛。

他们感到恐惧,但是却不知道如何摆脱这种这种巨大的疾病。

”悉达多发现,缺乏对自我的了解是这个问题的关键。

——佛经注:当乔达摩·悉达多非常小的时候,一个印度教的婆罗门预言他将成为帮助别人克服生活中的痛苦的启蒙人,另外8个婆罗门也赞成这种看法。

开悟悉达多在寻求真理的时候和许多圣人交游。

他首先尝试了瑜珈功。

然后,他和五个同伴在一起过了五年极端穷困的生活。

但他还是没有找到答案。

一天,他独自坐在一棵菩提树(BODHI)下沉思的时候,答案突然出现了。

在接着的三个晚上,他经历了悟道的三个阶段,拒绝了邪恶的玛亚(Mara)的诱惑。

在第一天晚上,他以前生活中经历过的一切都在他眼前飘过。

第二个晚上,他看到了生、老、病、死的循环以及控制它的规律。

在第三个夜晚,他开始理解了四真谛(t he four noble truth):苦难是无穷无尽的、造成苦难的原因(人类的欲望)、消灭苦难的理想境界、达到无苦境界的途径。

他认识到所有的人都要遭受苦难,而苦难起源于人类的贪婪欲望,如果欲望被消灭掉,苦难就会停止。

他因此成了“佛”,意思是“开悟的人”。

在这之后,最高的神“梵天”三次要求悉达多帮助别人达到开悟的境界。

他在接下来的44年里都在做这件事情,而他最初的追随者便是他穷困时期的五个同伴。

开悟了的佛。

乔达摩?悉达多在看到苦难的第一反应是开始寻找生命的意义。

经过五年严格的苦修后,他经历了悟道的三个阶段并且最终成佛。

佛教派别在佛陀死后的几个世纪里,小乘佛教(Theravada)和大乘佛教(Theravada)成为了佛教思想的两个主要派别。

小乘佛教是和尚们通常遵循的拯救之道。

而大乘佛教是佛教两派中最大的一派,在全世界拥有30亿信徒。

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流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以及其它的东南亚国家。

“小乘”的意思是“老辈人的方法”。

其教义基于那些统称为“巴利经”(Pali canon)的佛经,小乘佛教认为这些经书是对佛陀所说和所做的精确记述。

总之,巴利文经典强调佛只是人,是一系列佛中的一个,而且通过听从他的教诲和模仿他的所作所为就可以达到开悟。

小乘佛教的佛教徒里有两种人:1,和尚和尼姑,或者称为比丘(bhikku)。

一大早在缅甸的一个村庄里化缘的佛教和尚。

他们不承担任何家庭义务,完全依赖佛教俗教徒供应食物和衣物,从而他们达到涅槃的机会最大。

所有佛教徒中最接近开悟的人是“丛林和尚”(生活在森林里的和尚),他们遵循一种非常严格的思考模式。

对一个世俗的人而言,要开悟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任何非常想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必须成为一个和尚或尼姑。

2,成家的人。

他们可以通过为和尚和尼姑施舍食物、衣服和钱财来为自己在未来转世获得某种功德。

大乘佛教大乘意思是“伟大的运载工具”,大乘佛教徒把乔达摩·悉达多视为超人类。

他们也相信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许多其他的佛。

大乘佛教宣称能为人们提供比小乘佛教多得多的开悟的机会。

这些思想都是基于据称是和佛的教诲一致的三个原则:1,人们并非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涅槃,相反,他们可以在菩萨的帮助下逐渐开悟,菩萨指那些已经开悟但是还选择留在世上来帮助别人到达涅槃境界的人。

2,任何东西都可以被作为达到开悟的工具,这包括念颂歌、思考禅语、砍柴和担水等。

3,僧团(sangha)能够帮助那些希望得到开悟的人。

僧团是由那些遵循佛的教诲的和尚和尼姑们组成的团体。

大乘佛教又被细分为许多种派别,它是日本、韩国、蒙古、中国、西藏和尼泊尔的主要佛教派别。

禅宗在日本的所有佛教派别中,禅宗绝对是一个非同一般的教派。

它教导人们必须超出言语的范围之外去理解存在。

一个和尚可能会花一生的时间来思考一个简单的句子或词语,这些句子和词语被称做禅语(koan)。

禅语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难题,人们非常熟悉的一个禅语是:一只手拍打的声音是怎样的?禅宗大师们经常会建造一个美丽的花园来帮助自己进行思考。

佛经作为一个技艺高超的教师,佛使用寓言、自然界的例证、明喻、暗喻、问答、讨论和辩论等手段来传播的他的思想,但是他从不写下任何东西。

当他死后,他的学生才开始把他的教诲的一些片段收集在一起。

所有的佛教徒的著作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种是传统认为由佛传下来的作品,另一种是各种圣人和学者创作的作品。

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都有自己特有的佛经。

小乘佛经许多世纪以来,佛的早期的教诲都是由僧团——和尚和尼姑组成的团体——以口头的形式流传并保存下来的。

在公元前1世纪时,有人把这些教诲在斯里兰卡用巴利文记载到棕榈叶上,因为佛自己可能说巴利方言。

这些经卷被称做巴利经。

这些经又被分成三个部分,被统称为“三藏”(意思是“三个篮子”):1,律藏和僧团相关,是他们日常遵守的戒律;2,经藏由佛做的各种各样的演讲所组成;3,论藏包含对佛的教诲的分析和阐释。

现在,人们仍然尽可能地用原初的语言读这些佛经,即使这些佛经的翻译已经很容易得到。

大乘佛经拘泥于一个特定的观点和蔑视其他的观点,聪明的人把这种做法视为桎梏。

——《经藏》最早的大乘佛教的经典用梵文——一种古老的印度语言——写成,其大部分内容都包含在巴利经里面,但是其他的部分是后来增加的。

人们认为这些增加的部分和“佛的话”一样具有权威性,其中最著名的一部是《维摩诘经》,它记载了一个比所有的菩萨都要神圣的凡人。

藏传佛教的佛教徒认为,许多佛经一直被藏着,直到佛教徒们准备接受和理解它们的教诲。

今天仍然有许多这类佛经不断被发现,其中被使用得最广泛的是《西藏亡灵书》。

信仰当佛实现了开悟后,他决定放弃立刻进入涅槃境界的机会,以便把自己所见到的景象传授给他人。

这种景象基于对四真谛的理解和对八正道(中庸之道)的遵循。

四真谛(The Four Noble Truth)和八正道(Eightfold Path)是佛的教诲的核心。

四真谛佛教徒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帮助人们完全理解四真谛——它是所有佛教信仰的基础:1,所有的生活都包含着痛苦。

佛教徒的传教目的是帮助人们理解和克服它们。

2,痛苦的原因是对生命、快乐和钱财的渴望。

3,消除渴望意味着痛苦也将被消除。

4,介于禁欲主义和享乐主义之间的中庸之道是消除这种渴望的唯一途径。

通过灭除自我欲望并断绝和这个世界的联系,生死的循环就能被最终打破。

人们通过遵循介于极端禁欲主义和纵欲主义之间的“八正道”或“中庸之道”。

八正道佛给他的追随者们几副图画来帮助他们理解八正道(又称中庸之道)。

他把它比作一缸为口渴的人解渴的水,一堆温暖正在痛苦地挨冻的人的火,一件裹住赤身裸体的人的衣,一盏献给身处黑暗的人的灯。

八正道的不同步骤就象一个车轮的八根轮辐,虽然每根轮辐有各自独特的价值,哦,比丘们啊,这就是痛苦的真谛:死亡是痛苦,我们痛恨的东西的在场是痛苦,和我们所爱的东西分开是痛苦,不能拥有我们所渴望的东西是痛苦。

简单地说,对存在的五重依附就是痛苦。

所有的存在都是痛苦。

——佛注:佛的另一个称呼是如来(Tathagata)(意思是来去自由)。

在遵循中庸之道的过程中,每个佛教徒都追随佛朝着开悟的方向前进。

但是他们又因为相互联系而具有真正的力量。

这八根“轮辐”是:1,对四真谛的正确理解;2,正确思考,从而形成对所有的生命包括最卑微的生命的爱;3,正确言语,而且必须是纯洁、高贵和好意的;4,正确行动,这包括从事道德的行为,对他人关心体贴以及对所有的生物显示善意;5,正确生活,意味着一个佛教徒绝对不能靠暴力来谋生也不能靠与他们的宗教活动有关的任何事情来谋生;6,正确的努力,以消除所有邪恶的念头;7,正确的念头,包括要经常留意他人的需要;8,用思考正确地集中注意力,这使得一个人在内心变得冷静并和自身及外界保持和平。

佛的教诲解释了痛苦的本质,并且告诉人们如何通过达到一种涅盘的境界来逃避痛苦和无穷无尽的从生到死再到重生的循环。

生命中的一切都被“业报”——因果规律——所统治。

因此,过一种道德高尚的生活会为人们在下辈子带来好的业报。

但是人们的最终目的则是到达涅盘境界并完全从业报法则中解脱出来。

教义佛教后来又把许多其他的教义加入到四真谛和八正道中,其中最重要的是五戒(five concept)。

生死轮回意味着所有存在着的东西都不是永恒的,并且一切事物都经常处于波动的状态中。

这种状态被称为“Anicca”,意思是“不永恒”。

当人类为了永恒而奋斗时,由此产生的结果是痛苦,或叫“dukkha”。

佛教导说,像所有的事物一样,人类也在不断变化,所有的经验都包含着痛苦,并且永远没有保持不变的永恒的自我。

在这个方面,印度教和佛教是不同的。

印度教教导说有一个永恒灵魂“ataman”,它历经死亡而不灭并能重生。

佛却教导说灵魂仅仅是一束经验,它随着死亡而消散。

被阎罗王——死人的主人——转动的生命之轮。

中心的一圈代表贪婪、仇恨和错觉。

由内向外看,下一圈被分成不同的区域,分别代表从地狱到天堂的各种存在状态,最外一圈显示了业报的链条。

整个圆圈被不断重复着。

五戒五戒是所有的佛教徒尽力遵循的道德规则:1,避免杀生或者伤害任何生物;2,不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3,避免任何奸淫邪行;4,不吐任何卑劣之语,例如谎言、传播谣言和说人闲话;5,不能接触所有的酒和麻醉品,因为它们能障蔽人的头脑和影响判断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