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强夯法施工的PPT

强夯法施工的PPT


9) 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并测量场地高程;
10) 在规定的间隔时间后,按上述步骤逐次完 成全部夯击遍数,最后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 土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高程。
3 施工方法
施工步骤
强夯置换法施工的步骤:
1. 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当表土松软时可铺 设一层厚度为1.0~2.0m的砂石施工垫层;
2. 标出夯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
消散快 消散慢
间歇时间很短 孔压叠加 加速消散
连续夯 间歇时间长
设置袋装砂井
缩短间歇时间
2 工程实例
现场测试设计
地面
及 深层 变形
目的: 1.了解地表隆起的影响范围及垫层的密实 度变化; 2.研究夯击能与夯沉量的关系,用以确定 单点最佳夯击能量; 3.确定场地平均沉降和搭夯的沉降量,用 以研究强夯的加固效果。 手段: 地面沉降观测、深层沉降观测和水平 位移观测。
路基强夯施工技术
强夯技术交底
1 加固机理
主 要 内 容
2 工程实例
3 施工方法
4 质量检验
概述
强夯是法国Menard技术公司于1969年首创的一 种地基加固方法,我国于1978年首次由交通部一航 局科研所及其协作单位在天津新港三号公路进行了 强夯法试验研究。它通过一般8~30t的重锤(最重可 达200t)和8~20m的落距(最高可达40m),对地基土 施加很大的冲击能,提高地基土的强度、降低土的 压缩性、改善砂土的抗液化条件等。
3. 起重机就位,夯锤置于夯点位置;
4. 测量夯前锤顶高程;
5. 夯击并逐击记录夯坑深度。当夯坑过深而 发生起锤困难时停夯,向坑内填料直至与坑顶平, 记录填料数量,如此重复直至满足规定的夯击次数 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墩体的夯击;
3 施工方法
施工步骤
6. 按由内向外,隔行跳打原则完成全部夯点 的施工; 7. 推平场地,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松 土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高程;
1 加固机理
Menard首次对传统的固结理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饱和 土是可压缩的新机理。
1. 饱和土的压缩性:进行强夯时,气体体积压 缩,孔压增大,随后气 体有所膨胀,孔隙水排出的同时,孔压就减少。 2. 产生液化:土体中气体体积百分比为零时,就变成不可压缩的。相 应于孔隙水压力上升到覆盖压力相等的能量级,土体即产生液化。继 续施加能量,除了使土起重塑的破坏作用外,能量纯属是浪费。 3. 渗透性变化:超孔压大于颗粒间的侧向压力时,致使土颗粒间出现裂 隙,形成排水通道。此时,土的渗透系数骤增,孔隙水得以顺利排 出。孔压消散到小于颗粒间的侧向压力时,裂隙即自行闭合。 4. 触变恢复:土体的强度逐渐减低,当出现液化或接近液化时,强度达 到最低值。此时土体产生裂隙,而吸附水部分变成自由水,随着孔压 的消散,土的抗剪强度和变形模量都有大幅度的增长。
概述 强夯法适用土层 碎石土 低饱和 度的粉 湿陷性 土与粘 黄土 性土 杂、素 填土
等等
砂土
对于高饱和度的可采 用强夯置换法
概述
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 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 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素 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强夯 置换法适用于高饱和度的粉 土与软~塑流塑的粘性土等 地基上对变形控制要求不严 的工程。强夯置换法在设计 前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 适用性和处理效果。
冲切上部 土体 结构破坏 形成夯坑 挤压周围 土体
挤压 土体
1 加固机理
某工程测得的单点夯夯坑夯沉量及 周围地表隆起情况
1 加固机理
对非饱和土地基 压密过程基本上同实验 室中的击实实验相同, 挤密振密效果明显。
对饱和无粘性土地基
土体可能会产生液化, 其压密过程同爆破和振 动密实的过程相同。 产生超孔压,并且逐渐 消散,地基土固结,孔 隙比减小,强度提高。
国内 发展 阶段
概述 以处理饱和软土为目的低能级强 夯技术;
三个 研究 方向
以处理高填土和深厚湿陷性黄土, 以及消除湿陷为目的的高能级强 夯技术; 强夯与其他地基处理技术优势互补, 发展成为组合式地基处理技术。
质量检验 施工方法 工程实例 加固机理
1 加固机理
夯击能
夯 锤
冲击力 冲击波
隆起
面形状 等腰三角形 正方形 应考虑施工时吊机的行走通道
夯击点的布置
强夯置换墩位布置
等边三角形 正方形
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物基础范 围,具体的放大范围,可根据 建筑物类型和重要性等因素决 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 定。对一般建筑物,每边超出 基础外缘宽度宜为设计深度的
3 施工方法
施工机械
我国只具备小吨位起重机的施工条件,只能 使用滑轮组起吊夯锤,利用自动脱钩装置
强夯脱钩装置图
1-吊钩 2-锁卡焊合件 3、6-螺栓 4-开口销 5-架板 7-垫圈 8-止 动板 9-销轴 10-螺母 11-鼓形轮 12-护板
3 施工方法
施工步骤
强夯法施工的步骤:
1) 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
2 工程实例
夯击击数和遍数
夯 击 遍 数
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 确定,可采用点夯2~3遍,对于渗 透性较差的细颗粒土,必要时夯击 遍数可适当增加。最后再以低能量 满夯2遍,满夯还可采用轻锤或低 落距锤多次夯击,锤印搭接。
2 工程实例
间歇时间
取决于加固土层中孔隙水压力消散所需要的时间
砂性土 粘性土
1 加固机理
从左图可以看出, 每夯击一遍时,体积 变化有所减少,而地 基承载力有所增长, 但体积的变化和承载 力的提高,并不是遵 照夯击能的算术级数 规律增加的。 夯击三遍的情况
1 加固机理
弹 簧 活


静力固结理论与动力固结理论的模型比较 a)静力固结理论模型 b)动力固结理论模型 静力固结理论(图a) 动力固结理论(图b)
对饱和粘性土地基
1 加固机理

动力 密实 动力 固结 动力 置换
加固多孔隙、粗颗粒、非饱和土 动力荷载减小土孔隙,提高强度 处理细颗粒饱和土 局部产生裂缝,增加排水通道 超孔隙水压力消散,土体固结 分为整式置换和桩式置换



机 理
加密、碎石墩置换、排水的组合
1 加固机理




巨大的冲击能量在土中产生很 大的应力波,破坏了土体原有的 结构,使土体局部发生液化并产 生许多裂隙,增加了排水通道, 使孔隙水顺利逸出,待超孔隙水 压力消散后,土体固结。由于软 土的触变性,强度得到提高。
《建筑地基处 理技术规范》 (JGJ79-2002) 规定
概述 加固效果好 强夯法的优点 施工简单 使用经济 强夯法加 袋装砂井 软粘土地基的综合治理
概述
自引进到80年代初,约8年。本阶段工程应 用强夯能级比较小,一般仅为1000kN*m,处 理深度5m左右,以处理浅层人工填土为主。 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本阶段兴建国家重点 工程山西化肥厂,为了消除黄土地基的湿陷 性,国家化工部组织开发了6250kN*m能级 强夯,使有效处理深度提高到了10m左右。 90年代初到2002年,本阶段以兴建国家重 点工程三门峡火力发电厂为契机,成功开发 了8000kN*m能级强夯,使强夯消除黄土湿 陷性的深度达到15m。 2002年底至今,强夯工程最高应用能级已经 达到10000kN*m。为了更进一步扩大强夯的 应用范围,在强夯技术的基础上,还形成了 强夯置换和柱锤冲扩等新技术 。
4 质量检验 竣工验收承载力检验的数量,应根据场地复杂 程度和建筑物的重要性确定,对于简单场地上的一 般建筑物,每个建筑地基的载荷试验检验点不应少 于3点;对于复杂场地或重要建筑地基应增加检验 点数。强夯置换地基载荷试验检验和置换墩着底情 况检验数量均不应少于墩点数的1%,且不应少于3 点。 检测点位置可分别布置在夯坑内、夯坑外和夯 击区边缘。检验深度应不小于设计处理的深度。
1/2~2/3,并不宜小于3m。
根据基础形式布置
2 工程实例
夯击点的布置 1.强夯第一遍夯击点间距可取夯 锤直径的2.5~3.5倍,第二遍夯 击点位于第一遍夯击点之间。以 后各遍夯击点间距可适当减小。 2.对处理深度较深或单击夯击能 较大的工程,第一遍夯击点间距
夯击点的间距
宜适当增大。 3.强夯置换墩间距应根据荷载大 小和原土的承载力选定,当满堂 布置时可取夯锤直径的2~3倍。 对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可取夯锤 直径的1.5~2.0倍。墩的计算直 径可取夯锤直径的1.1~1.2倍。
8. 铺设垫层,并分层碾压密实。
质量检验 施工方法 工程实例 加固机理
4 质量检验 强夯施工结束后应间隔一定时间方能对地基加 固质量进行检验,对碎石土和砂土地基,其间隔时 间可取7~14d;对粉土和粘性土地基可取14~28d。 强夯置换地基的间隔时间可取28d。 强夯处理后的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应 采用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强夯置换后的地基, 承载力检验除应采用单墩载荷试验检验外,尚应采 用动力触探等有效手段查明置换墩着底情况及承载 力与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对饱和粉土地基允许采用 单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代替单墩载荷试验。
2) 铺设垫层,使在地表形成硬层,用以支承 起重设备,确保机械通行和施工。同时可加大地下 水和表层面的距离,防止夯击的效率降低; 3) 标出第一遍夯击点的位置,并测量场地高 程;
4) 起重机就位,使夯锤对准夯点位置;
5) 测量夯前锤顶标高;
3 施工方法
施工步骤
6) 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待夯锤脱钩自由 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高程; 若发现因坑底 倾斜而造成夯锤歪斜时,应及时将坑底整平; 7) 重复步骤6),按设计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 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 8) 换夯点,重复步骤4)~7),完成第一遍全 部夯点的夯击;
2 工程实例
现场测试设计
阴影面积为有效压 实体积,越大表示 效果越好。
地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