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该如何提问才有效
发表时间:2013-09-09T14:49:51.983Z 来源:《教育研究·教研版》2013年9月下供稿作者:刘瑞琴[导读] 同时通过一题多变的提问,学生的思维变得有条理,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使思维变得更为深刻、灵活。
刘瑞琴
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课堂上进行问题设置,提高提问技巧,营造活跃气氛,能加快学生把语文知识转变为语文素养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课堂提问是阅读教学的一种方式。
教师要掌握提问的艺术,激发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进来。
传授知识也要掌握方法,不能 “硬塞硬填”,要适当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学习。
一节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
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喜欢提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缺乏“为什么”“怎样”“假如…又…”等高层次的问题,提问缺少梯度,对学生的思维激发就显得空洞无力,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不能更好的发展;再有的老师提问的问题过于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有的老师提问急于求成,提出问题,还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要求学生立刻回答,学生回答不上来,教师就代替回答,其实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不在于课堂气氛浓郁或沉静。
许多时候,我们往往害怕学生的沉寂与冷漠,习惯于要求学生对答如流的喧哗场面,可就是不能给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而形成自我见解的机会,从而造成他们在回答问题时出现语言 “卡壳”、思维“短路”等现象,课堂也由此陷入了更为被动、难堪的局面。
其实,课堂从来就不该是热热闹闹、沸沸扬扬的,真正的课堂通常是冷热相生、动静相间的,而当提问出现静思的时候,恰恰也正是体现教师教学功底、展现教学智慧的时候;也有个别老师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提问固定的几个学生,时间一长,很容易挫伤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以上种种提问方法都是不科学的,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别说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了。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强烈的刺激会引发强烈的反应,呈现给学生的问题,实际上就是给学生一个刺激,有了这样的刺激,学生的思维活动才能得以展开。
进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的摸索。
那么,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提问呢?导入式提问。
上课一开始教师就要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学生的思维。
学生对某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突出一个或几个问题,有意识的给学生设置“障碍”,把本节课的关键问题摆在学生面前,如讲授《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自然界会有五颜六色的花?为什么到秋天会有满山的红叶? 会不会有黑牡丹呢?这样让每个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主动求证状态,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对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
筛选重点提问。
射箭打靶要瞄准,目标要对住中心点,提问亦当如此。
当前,许多名师极力呼吁:要打破程式,冲破樊篱,那么如何“破”呢?笔者以为可从“瞄靶心”入手。
课堂教学的“靶心”主要是重点,高中学生是具备了一定文化基础和社会经验的阅读群体,课文教学已无需从头至尾,逐词逐句逐段讲解。
应打破程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设计课堂提问应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
抓住了重点,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
鲁迅的《祝福》一文,其篇幅较长,可让学生通读课文,在大体了解全文的情节、结构、环境等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研究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
笔者让学生划出有关语句后提问:在三次肖像描写中,鲁迅先生是怎样用“画眼睛”的技巧写出祥林嫂的眼神变化的?让学生在分析比较中领悟祥林嫂一次次备受摧残和令人辛酸的悲剧命运,从而激起学生对被迫害的劳动妇女祥林嫂的同情和对封建礼教的无比憎恨,同时学习到鲁迅先生“画眼睛”的高超艺术技巧。
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
注意提问的梯度。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语文教师需要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梯度有步骤的系统化的问题,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依次提问,让学生层层深入分析,使学生的思维由表象到本质,有简单到复杂逐次展开。
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深度,才能多方位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教材分解成更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一环扣一环,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如:学习《孔乙己》中结尾有这样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看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这句话看似平淡无奇,实际寓意深刻,我们要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内容,促使他们发现课文内容所揭示的道理和问题,就要巧用提问:“大约”和“的确”这两词同时出现是否作者疏忽弄错了?不矛盾吗?那么为什么同时使用“大约”“的确”两个词?学生通过一步步的思考会了解:“大约”表示推测估计,但从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的情景看,他只有死路一条,所以用“的确”。
这两个词反应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和人们麻木冷酷的精神状态。
这样学生既理解了这两个词的准确含义,又意识到字词恰当运用的重要性。
类比提问。
类比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提问方式,通过这种提问,学生的思维能得以发散,所学知识能得以巩固。
语文教学中同样也可以运用类比提问,如文章的写作方式讲到“欲扬先抑”时可以引出以前学过的类似课文,如《白杨礼赞》、《紫丁香》,甚至还可以渗透到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口头作文中运用这种写作方式。
讲到《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的互文修辞,可以引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等相关信息。
一题多变提问。
一题多变提问主要适合在语文练习课、复习课中运用,通过一题多变提问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发散,达到一题多练的效果,从而避免了盲目去做大量习题而效果较差的现象。
同时通过一题多变的提问,学生的思维变得有条理,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使思维变得更为深刻、灵活。
作者单位:河北宽城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