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传染病

常见传染病


病原学(2)

单一血清型 病毒只能在人胚纤维母细胞和上皮细胞中增殖 体外抵抗力弱,不耐酸和热,室温下60min、 pH小于6.2或大于7.8条件下即可灭活,对乙醚 敏感
流行病学(1)

传染源

病人:是惟一传染源
水痘传染性极强,带状疱疹病人传染性相对 较小
空气飞沫传播 直接接触水痘疱疹液或其污染的用具传播
水痘皮疹特点

呈向心性分布 发病即起疹,分批出现 同一部位可见斑(疹)、丘(疹)、 疱(疹)及结痂( “四代同堂”)
向心分布
先出现于躯干、四肢近端、头面部 躯干皮疹最多,四肢远端较少 部分患者鼻、咽、口腔、结膜和外阴等处黏膜可发 疹,黏膜疹易破,形成溃疡,常有疼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水痘特点(1)
水痘
Varicella
病原学(1)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alla-zoster
virus,VZV)DNA病毒,属疱疹病毒科
(Herpetovirus)


病毒呈球形,直径180nm ~200nm
核心为线形双链DNA(125kb),由162
个壳粒组成的立体对称20面体核衣壳包裹,
外层为针状脂蛋白囊膜


– –
流行特征 全年发病 冬春季多见 各年龄组均可发病 5~15岁高发年龄组 近年发病趋于轻型化 原因 早期应用抗生素 链球菌变异 人体抵抗力增强
中耳炎 乳突炎 鼻窦炎
菌 血 症
A组溶血链球菌 侵 入 咽峡炎 猩红热
皮肤化脓感染
淋巴结炎 脑膜炎.
风湿热 肾炎
迁徙脓肿.肺炎
图 A组溶血链球菌在人体内蔓延与临床疾病

风 疹
Rubella
概述

病因:风疹病毒


传播途径:呼吸道
潜伏期:14~21日,平均18日
症状:低热、喷嚏、流涕、咽病、咳嗽
出疹:发症1 ~ 2日出疹,自面部一日内 蔓延至全身,淡红色斑丘疹,3日内消退

治疗:隔离,无需特殊治疗
临床表现

临床上总结本病特点为:“1日麻疹,2日猩红热, 3日退疹”,故称为三日麻疹,又称德国麻疹 临床上以发热、全身性皮疹、淋巴结肿大尤其是枕 后淋巴结肿大为特点 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可引起胎儿发育迟 缓和胎儿畸形等严重后果
皮疹出现的时间

据过去传染病格局,一般规律出疹是
- 第一日水痘
- 第二日猩红热 - 第三日天花 - 第四日麻疹 - 第五日斑疹伤寒 - 第六日伤寒

可按“水、红、花、麻、斑、伤”的次序记忆 按谐音的记忆法:“水仙花,莫悲伤”
皮疹的分类
按照皮疹的形态不同,可以分为四大类: 斑丘疹(maculopapulae) 斑疹(macule) 丘疹(Papules) 玫瑰疹(roseolas) 出血疹(petechia) 疱疹(urticaria) 荨麻疹(urticaria)又称风团



对于无皮疹性风疹靠临床难以诊断,检测风疹抗体 (IgM或IgG)可确诊
出疹顺序及特点
面部-躯干-四肢 手足心无疹 红色充血性斑丘疹
猩红热
Scarlet Fever
病原学(1)

病原体: 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 形态:革兰染色阳性(G+)。有荚膜,无运动力、 芽胞或鞭毛 培养:在含血的培养基上易生长,产生完全溶血 ( β型溶血)
发疹性感染病
Eruptive Infectious Diseases
概述

许多传染病在整个病程中伴有皮疹的发生,统称为发 疹性传染病(eruptive infectious diseases) 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立克次体等病原微生物

发疹(eruption)包括皮疹(外疹,exanthema) 和黏膜疹(内疹,enanthema)两大类

传播途径


输血传播/孕妇分娩前6日患水痘可感染胎儿
流行病学(2)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 久 流行特征


水痘冬春季节小流行,5~9岁儿童 带状疱疹多见于成人 有慢性疾病及免疫缺陷者
临床表现

潜伏期:10~24日,一般为14~16日 前驱期:低热、头痛、无力、食欲减退 婴幼儿常无症状
时间:第3~4病日,少数第2~7病日出疹 顺序:耳后及发际→额、面、颈部→躯干及四
肢→手掌、足底,2~5日出齐 特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 高出皮肤,皮疹压之褪色,疹间 皮肤正常,渐后疹数增多、融合 呈暗红色,少数呈出血性皮疹
出疹期
全身毒血症状加重,体温达 40℃,眼
部及呼吸道症状加剧
血象:白细胞总数减低,淋巴细 胞 相对增加 早期诊断:分泌物沉渣检多核巨 细 胞和病毒抗原 血清学检查:特异性抗体 病毒分离:一般不做






易感者 麻疹病人接触史 临床表现和体征 实验室检查
对症治疗
高热酌用退热药,忌急骤退热、冰水或 酒精擦浴 咳嗽用祛痰止咳药,烦躁不安用镇静药 全身中毒症状重短期应用皮质激素 体弱病重者可用丙种球蛋白 重型患者有出血倾向者可输入新鲜血或 血浆 中医中药


分型:根据菌体细胞壁上所含多糖抗原(C)分 19个组,A组根据表面抗原M分为80个血清型
抵抗力:对热及干燥抵抗力较弱。对一般消毒剂 敏感。在痰及脓液中可生存数周

流行病学(1)

传染源 :病人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


空气飞沫传播为主
破损皮肤及产道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流行病学(2)
– – –
诊断
常规检查 - 血、尿、咽拭子涂片检查


流行季节当地有同类病例发生
临床有发热、咽峡炎、猩红热样皮疹
鉴别诊断





白喉 金黄色葡萄菌感染 麻疹 风疹 药物疹
治疗

一般治疗
急性期卧床休息,呼吸道隔离,注意口 腔卫生

病原治疗
首选青霉素80万IU,6~8 h/次,肌 注,疗程7~10 日;儿童20~40万 IU/(Kg· 日),2~4 次/日,肌注; 对青霉素过敏者选用红霉素,螺旋霉素, 头孢类抗生素
发 疹 待 查 诊 断 程 序 图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WBC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细菌感染(猩红热、丹毒等) 外周血WBC总数及淋巴细胞比例增高:传单及肾综合征出血热 外周血WBC总数及嗜酸性细胞比例增高:药物疹、寄生虫感染 外周血WBC正常或降低:传单和肾综合征出血热以外的病毒感染
麻疹
全身浅表淋巴结及肝脾轻度肿大,肺
部可闻及湿性啰音
胸部X线检查:轻重不等弥漫性肺部浸
润改变或肺纹理增多

麻疹出疹期皮疹
非典型麻疹
轻型:多见于有部分免疫力者 重型:中毒性,休克性,出血性 成人麻疹

异型麻疹
成人麻疹

病情重,缺乏呼吸道和眼部症状,发热 持续2~8 日,热型不规则 麻疹黏膜斑常见,不典型,持续时间长
临床表现

潜伏期 1~7 日,平均2~5 日 典型病例起病急骤 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咽痛和全身 弥漫性红疹三大临床特征
普通型猩红热
发热中毒症状 咽峡炎 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疹后脱屑

猩红热皮疹
口周苍白圈
杨梅舌
草莓舌
杨梅舌和草莓舌
帕氏线
特殊类型猩红热

脓毒型猩红热 中毒性猩红热 外科型或产科型猩红热
斑疹
丘疹
疱疹
疱疹
图 皮疹的形态
发疹性传染病的诊断处理原则

护理及对症治疗
病原治疗,亦称特异性治疗,是 针对病原体的治疗措施 中医中药治疗


并发症治疗
发 热
前驱期 (发疹前) 表现 呼吸道卡他症状(“一把鼻子一把泪”)及柯氏斑(麻疹黏膜斑) 咽峡炎(猩红热和传单)、化脓性扁桃体炎(猩红热) 枕后和颈部淋巴结肿大(风疹) 肝脾肿大(传单) 发热到发疹的大致时间* 1日:水痘、风疹、水痘、药物疹(再次用药) 2日:猩红热、风疹 3日:麻疹(3~7日)、幼儿急疹(3~5日) 4日:传单(4~6日)、幼儿急疹(3~5日) 5日:斑疹伤寒(4~6日) 6日:伤寒(6~12日) 7日:药物疹(初次用药) 发疹顺序及形态 麻疹:耳后发际至全身,红色斑红疹 风疹:面部至全身,红斑疹(“一日似麻疹,二日似猩红热”) 水痘:耳前后至全身,先后呈斑疹、红疹、疱疹及结痂四期,同一部位可见不同期皮疹 幼儿急疹:热退时全身斑(丘)疹,主要见于躯干部和上臂及大腿 猩红热:颈部至全身,红斑疹,疹间无正常皮肤,口周苍白圈,杨梅舌 药物疹:全身对称分布,皮疹呈多形性,轻重悬殊 传单:躯干至上肢和下肢,皮疹呈多形性,用青霉素类后易诱发
水痘特点(2)


水痘为自限性疾病,约10日左右自愈
儿童症状及皮疹均较轻 成人及婴儿病情较重,皮疹多而密集,病程可长达数 周,易并发水痘肺炎 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形成播散性水痘,病情重,高热及

皮疹粗大、密集、融合, 可为出血性
肝损害发生率较高 孕妇患麻疹可致流产、早产和死胎 并发症少见,预后良好
并发症
支气管肺炎 心肌炎 喉炎 肠炎 脑炎、脑脊髓膜炎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麻疹脑炎

发生率:1/1 000 例 后果


耳聋 癫痫发作 精神异常
实验室检查
出疹期和恢复期三期

具体过程为“三齐四透五退七尽” 民间总结麻疹面容为“一把鼻子,一把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