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专题检测(满分91分,时间50分钟)一、基础知识运用(60分)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君子生非异也。
B.山川相缪。
C.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D.或师焉,或不焉。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举匏尊以相属。
B.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须臾成五采。
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其阴,济水东.流。
C.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D.顺流而东.也。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吾未见其明.也。
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D.上.食埃土。
6、与“明烛天南”中“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B.不知东方之既白.。
C.始指异.之。
D.其曲.中规7、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而耻学于师.。
/孔子师.郯子。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惑而.不从师。
D.泣孤舟之.嫠妇./ 凌万顷之.茫然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吾从而..,少圜。
..师之。
B.多平方C.徘徊于斗牛..师。
..之间。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 郦道元所谓..生于吾乎。
..环水也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而日参省乎己。
..者。
D.君子博学10、与“吾尝终日而思矣”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B.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C.吾从而师之。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11、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目遇之而成色。
B.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C.惑而不从师。
D.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2、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作师说以贻之C.古谓之东门溪水。
D.耳得之而为声。
13、下列各组中“之”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C.不知东方之既白。
/不知日之入。
D.凌万顷之茫然。
/人非生而知之者。
14、下列各组句子中“于”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月出于东山之上B .渔樵于江渚之上/ 学于余。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不拘于时D.青,取之于蓝。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5、下列各句中“乎”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C. 郁乎苍苍。
D.相与枕藉乎舟中。
16、下列各句中“其”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其皆出于此乎17、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而绝.江河。
/不绝.如缕。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是.月丁未D.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始.指异之。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B.吾师.道也。
/不耻相师.。
C.纵一苇之所如.。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D.东.望武昌。
/ 顺流而东.也。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而.又何羡乎?/侣鱼虾而.友麋鹿。
B.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而耻学于.师。
/寄蜉蝣于.天地。
D.凌万顷之茫然.。
/何为其然.也?20、与“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苏子与客游于赤壁之下B.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不拘于时。
21、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凌万顷之茫然。
B.相与枕藉乎舟中C.师不必贤于弟子。
D.学于余。
22、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而又何羡乎?B.而今安在哉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渺渺兮予怀。
23、下列加点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及.既上,苍山负雪(等到)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虽然)B.是故无.贵无贱。
(无论)或.师焉,或不焉。
(或者)C.挟.飞仙以遨游。
(挟持)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曾经)D.明烛.天南(照)学不可以已.。
(停止)24、下列加点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郯子之徒.。
(弟子)戊申晦.。
(农历每月的第一天)B.不知东方之既.白。
(已经)横槊.赋诗。
(长矛)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晓)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竟然)D.锲而不舍.。
(停止)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表彰)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
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26、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②豆蔻梢头二月初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A.③①②④⑤B.③②①⑤④C.②④③①⑤D.②①③⑤④2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
乡试的第二年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
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
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
C.“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
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
D.“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
始置于战国时代,或称“掌书”,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
28.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
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在本名以外还起了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字。
B.童子,指童子科考试。
童子科是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汉代已有,始以荐举为主,后增加考试,只有通过考试的书生才称童生。
C.五经,儒家五部典籍的合称。
《诗》温柔宽厚,《书》疏通知远,《易》洁静精微,《礼》恭俭庄敬,《春秋》属词比事。
D.刑部,又称“秋官”“宪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等事务。
其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29、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世宗初”“保定元年”“天和元年”“建德元年”“宣政元年”都是以皇帝的年号纪年的方法。
此外,古代还有用干支纪年或年号与干支合起来纪年的。
B.“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C.高祖,是古代帝王的庙号。
著名人物有汉高祖刘邦、隋高祖杨坚、唐高祖李渊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
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30、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表,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B.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C.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
始于秦,完善于汉,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D.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司”即“主管”“管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请量户口/众寡课责官吏/出纳无壅/增损有宜/公籴未充/则禁争籴以规利者/ B.请量户口众寡/课责官吏/出纳无壅/增损有宜/公籴未充/则禁争籴以规利者/C.请量户口众寡/课责官吏/出纳无壅/增损有宜/公籴未充则禁/争籴以规利者/ D.请量户口/众寡课责官吏/出纳无壅/增损有宜/公籴未充则禁/争籴以规利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契丹,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古代游牧民族,后来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各部,国号契丹。
B.河东,河东郡。
“河”在古代专指黄河。
黄河由北向南流经山西省西南境,因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
C.正书,字体名,亦称“楷书”、“真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形体方正,笔画平直。
D.谢事,指谢绝世俗事务,隐居起来。
在古代,官员因不愿做官,退居乡里,隐居山林,寄情山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杜衍笃志于学,具有诗书才华。
他早年刻苦求学,晚年归隐后创作诗歌,而且对多种书法样式都有一定的造诣。
B.杜衍政绩卓著,深受朝廷器重。
巡行潞州时,他不畏权势,纠正冤狱;治理扬州时,政治声誉甚至传到了太后那里。
C.杜衍审时度势,正确判断形势。
契丹与元昊作战时,范仲淹想让杜衍率兵随从他出征,杜衍分析当时形势,加以拒绝。
D.杜衍看淡财物,为人低调内敛。
隐退之后,他不穿士人的衣服;临终告诫儿子死后装殓从简,不要营建高大坟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衍为治谨密,不以威刑督吏,然吏民亦惮其清整。
(5分)(2)衍清介不殖私产,寓南都凡十年,第室卑陋,居之裕如也。
(5分)三、默写填空(6分)1、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2、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3、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举木材经过墨绳量过并加工能取直和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会变锋利这两个事例来打比方,目的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做人的道理。
4、《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赤壁赋》中苏轼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6、《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必修一参考答案一、1-5DCBBB 6-10DCBDA 11-15(CD)ACCD 16-20DCBBC 21-25ADDBC26.【答案】D27、解析A项,说会试“由皇帝主持”错误,会试由礼部派官员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