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关再生医学学习的感想

有关再生医学学习的感想

有关再生医学学习的感想
再生医学是21世纪生物学和医学科学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并将成为临床转化医学发展的重点,它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讲,再生医学可以认为是一门研究如何促进创伤与组织器官缺损生理性修复以及如何进行组织器官再生与功能重建的新兴学科,可以理解为通过研究机体的正常组织特征与功能、创伤修复与再生机制及干细胞分化机理,寻找有效的生物治疗方法,促进机体自我修复与再生,或构建新的组织与器官以维持、修复、再生或改善损伤组织和器官功能。

狭义上讲是指利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和工程学等学科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和开发用于替代、修复、改善或再生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定义和信息技术,其技术和产品可用于因疾病、创伤、衰老或遗传因素所造成的组织器官缺损或功能障碍的再生治疗。

再生医学的内涵已不断扩大,包括组织工程、细胞和细胞因子治疗、基因治疗、微生态治疗等,国际再生医学基金会(IFRM)已明确把组织工程定为再生医学的分支学科。

第一位提出“组织工程学”术语的是美籍华裔科学家冯元桢教授。

组织工程学的基本原理是,从机体获取少量活组织的功能细胞,与可降解或吸收的三维支架材料按一定比例混合,植入人体内病损部位,最后形成所需要的组织混器官,以达到创伤修复和功能重建的目的。

王正国认为,组织工程的科学意义不仅在于提出了一个新的治疗手段,
更主要的是提出了复制组织、器官的新理念,使再生医学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

王正国说,一般情况下,组织工程学和再生医学没有严格区分。

现在学术界认为,凡是能引导组织再生的各种方法和技术均被列入组织工程范畴内,如干细胞治疗、细胞因子和基因治疗。

从外科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在先后经历了三个“R”阶段,即“切除(Resection)、诊疗(Repair)和替代(Replacement)”之后,组织工程学的出现,意味着外科学已经进入“再生医学”的新阶段,即第四个“R”。

目前机体损伤和疾病康复过程中受损组织和器官的修复与重建,仍然是生物学和临床医学面临的重大难题。

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受损的组织器官获得完全再生,或在体外复制出所需要的组织或器官进行替代性治疗,已经成为生物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关注的焦点。

据报道,全世界每年约有上千万人遭受各种形式的创伤,有数百万人因在疾病康复过程中重要器官发生纤维化而导致功能丧失,有数十万人迫切希望进行各种器官移植。

但令人遗憾的是,一方面,目前的组织器官修复无论是体表还是内脏,仍然停留在瘢痕愈合的解剖修复层面上,离人们所希望的“再生出一个完整的受损器官”差距甚远;另一方面,器官移植作为一种替代治疗方法尽管有其巨大的治疗作用,但它仍然是一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有损伤和有代价的治疗方法,而且由于受到伦理以及机体免疫排斥等方面的限制,很难满足临床救治的需要。

而再生医学的出现,就可以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以及遗传学等基础学科的迅猛发展以及干细胞和组织工程技术在现代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中的应用,使得现代再生医学已初步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在国际上,再生医学已经成为当今生物学和医学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热点。

在国内,再生医学的重要性已引起相关决策部门和科技人员的高度重视,已初步建立起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再生医学研究队伍,且初步取得一些再生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

但是也应当看到,再生医学作为一个既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领域,由于学科间的交叉以及科学问题的复杂,目前人们对再生医学的基本概念、范畴、重要的科学问题以及将来的应用前景等还缺乏真正了解,该领域研究中涉及的技术平台还没有完全建立,所涉及的伦理道德还缺乏相应的规范。

以皮肤损伤为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烧伤人数每年有500万~1000万,其中约90%存在皮肤再生需求。

目前由于这类病人受创后均为瘢痕修复,没有汗腺和皮脂腺等皮肤附件,不仅生理功能障碍,而且严重毁容,使其后期生活和工作发生困难,难以回归社会。

我国每年器官移植的需求量在50万左右,而每年实际仅能完成1万左右,而患者的需求量远远超过实际完成的移植数。

庞大的患病人群,为再生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我国在再生医学特别是干细胞研究中相继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并获得了一批重要临床数据;但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再生医学研究与应用不仅在投入和产业上有较大的差距,同时在临床应用标准、伦理规范等方面也存在比较明显的滞后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
制约了我国干细胞研究和再生医学临床应用的快速健康发展。

尽快完成基础研究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再生医学技术向临床应用的转化,如新一代组织工程人工皮、组织工程骨和软骨以及皮肤附件再生技术等,使再生医学的成果能够尽快应用于临床,造福于患者。

建立各具特色的再生医学研究中心,并依托这些中心获得真正有意义的大宗病例、多中心和基于循证医学的研究结果。

尽快完善和规范有关再生医学临床应用的相关法规和报批程序,促进再生医学研究成果尽快走向临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