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家庭环境对小学生个性形成的影响论文

论家庭环境对小学生个性形成的影响论文

毕业论文论家庭环境对小学生个性形成的影响目录一、引言 (2)二、家庭环境的基本概述 (2)三、影响家庭环境的因素 (3)(一)家庭结构 (3)(二)家庭气氛 (4)(三)教养态度 (5)1、对孩子性格特征的影响 (5)2、对孩子劳动品质的影响 (6)3、对孩子智力的影响 (6)(四)亲子关系 (7)四、我国家庭教育环境存在的弊端 (7)(一)家庭教育观念方面的问题 (7)1、智育第一 (7)2、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 (8)(二)家庭教育方式方面的问题 (8)1、忽视个性,强行塑造 (8)2、用打骂来惩罚孩子 (8)3、“关心过度”现象普遍存在 (8)五、小学生个性的时代特征 (9)(一)小学生气质的特点 (9)(二)小学生性格的特点 (9)六、针对我国家庭环境的弊端提出可行性建议 (10)(一)父母要多与孩子交流,成为孩子心声的忠实倾听者 (10)(二)家长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 (10)(三)维系和谐的夫妻关系 (11)七、结束语 (11)参考文献 (12)论家庭环境对小学生个性形成的影响婷婷【摘要】家庭是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环境不同因素对子女的心理、人格以及学业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接受教育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个性形成、身心健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影响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特别是儿童阶段,孩子思想尚未定型,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兴趣,并善于模仿。

本文重点从影响家庭环境因素、我国家庭环境教育弊端及其针对可行性建议等方面,阐述文章观点,得出家庭环境的优劣对小学生个性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家庭环境;心理健康;小学生;个性一、引言父母是家庭中最早、最直接也是最长时间和孩子接触的人。

因此他们就成为子女教育最直接、最权威的力量,无形之中起到-感染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小学生自闭症、心理健康等问题出现的越来越多,家庭环境对小学生个性的影响就越来越被重视起来。

家庭环境中影响小学生个性的因素: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家庭关系、家庭经济状况和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等。

此外,一些专家研究还发现,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水平;家庭氛围世界观的培养等也会影响到小学生的个性形成。

二、家庭环境的基本概述家庭环境是指以家庭这一社会群体为核心形成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

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环境提供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家庭环境,由家庭意识、家庭行为、家庭物质三方面组成。

家庭意识,它反映家庭成员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心理,从而形成家庭的是非标准,约束家庭成员的行为。

包括家庭的道德观念、理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

家庭行为,它反映家庭成员的各种活动和行为规范。

包括家庭成员的各项活动,如文艺、体育、学习、家务劳动等;也包括家庭中自己规定的行为原则,如家法、家规等。

家庭物质,它主要反映家庭生活环境、消费趋向、经济状况等。

包括经济收入、支出、衣食住行等。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是巨大的。

特别是青少年,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

他们热情洋溢、兴趣广泛,却缺乏毅力;他们渴望了解社会、了解人生,渴望独立自主,却又缺乏足够的能力摆脱幼稚、分清好坏。

孩子们的这些不稳定的个性与含糊的观念如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教育,他们就很容易被一些不良的事物所引诱。

因此,孩子们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给予全方位的教育,而健康、文明的家庭环境是最重要的,因为孩子们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家庭里度过的。

做父母的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并努力创造一个温馨、和谐、健康、文明的家庭环境,适时对孩子进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便能引导他们迈好童年、少年、青年的每一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相反,父母自己沾染各种恶习,家庭环境便会受到各种污染,并且会影响孩子的成长,甚至毁掉孩子的一生父母是家庭中最早、最直接也是最长时间和孩子接触的人。

因此他们就成为子女教育最直接、最权威的力量,无形之中起到感染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庭环境中影响小学生个性的因素: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家庭关系、家庭经济状况和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等。

此外,一些专家研究还发现,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水平;家庭氛围世界观的培养等也会影响到小学生的个性形成。

弗洛姆说:“家庭是社会的精神媒介,通过使自己适应家庭,儿童获得了后来在社会生活中使他适应其所必须履行的职责的性格。

家庭被称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1]。

社会和时代的要求,都通过家庭在儿童心灵上打下深深的烙印。

从教育顺序上看,首先是家庭教育,然后才是学校教育。

三、影响家庭环境的因素(一)家庭结构大家庭、核心家庭和破裂家庭被认为是三种主要的家庭结构。

大家庭是指几代同堂的家庭。

生活在大家庭中的孩子,大家庭中长期形成的家风、家规等自然地传给年轻一代,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

但由于可能存在隔代溺爱,和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看法不一致,孩子往往难以形成一致的是非标准,并且会感到无所适从,可能会形成焦虑不安、恐惧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核心家庭指一对夫妇和一个孩子组成的家庭。

在这种家庭里没有传统的隔代溺爱,但由于年轻的父母缺乏教育孩子的经验和方法,对孩子可能有时放纵,有时管教过严。

核心家庭中的夫妇一般都是双职工,可能缺少教养和爱抚孩子的时间。

破裂家庭可能是父母中有一人死亡或被判刑监禁,也可能是父母离婚(离异家庭)所致。

破裂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死亡或离婚而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正常的教育,容易形成悲观、孤僻等不良性格特征,行为问题也较多。

对于家庭结构的完整性与孩子心理健康的关系,也有过不少研究。

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缺乏母爱的儿童是有缺陷的儿童;完全没有母爱或缺乏母爱,会使孩子心理上没有稳定感,产生情绪上、人格上的障碍。

这类孩子易孤僻、冷淡、粗暴、内向等。

但是,没有父亲的存在,会使母爱向溺爱型发展,并失去家庭的稳定和减弱家庭的教育职能。

(二)家庭气氛家庭情绪气氛可以划分为融洽与对抗两种类型。

家庭中的情绪气氛是由家庭中全体成员所造成的,但主要由夫妻关系所造成。

家庭中的夫妻关系影响着家庭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宁静愉快家庭中的孩子在家里感到有安全感、愉快、生活乐观、信心十足、待人和善,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欢乐、健康的家庭生活有利于形成最佳的家庭气氛,促进孩子心理健康。

气氛紧张及冲突型家庭中的孩子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容易紧张和焦虑、长期忧心忡忡,担心家庭悲剧将要发生、害怕父母迁怒于自己而受严厉的惩罚、对人不信任,容易发生情绪与行为问题。

心理学家指出,家庭环境中父母紧张的冲突关系会成为孩子心理创伤的背景。

这种心理创伤,使孩子的性格带有一系列消极特点,并且可能导致孩子在神经—心理上的某些病态。

挪威医生克林格兰通过调查研究后认为:“在夫妻间长期存在紧张关系的家庭里,孩子最容易患精神疾病。

”[1]夫妻关系紧张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夫妻关系紧张往往会给孩子造成莫大的心理创伤。

孩子有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的紊乱,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神经官能症的发生。

2、夫妻关系紧张还会造成孩子的情绪紧张。

夫妻经常性地动肝火、争吵、漫骂等,会妨碍孩子正常情感的发展。

3、夫妻关系紧张会使孩子形成不良的性格。

其性格大多具有暴躁、多变或迟钝、胆怯、犹豫不决等特点。

4、夫妻关系紧张,孩子很难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样家庭里的孩子会感到周围充满敌意,进而认为社会上的人都是这样,不愿意乃至害怕与外人接触。

这种情况下,孩子难以产生对亲人的诚挚爱意和对外人的友善感情。

5、夫妻关系紧张易导致孩子犯罪。

孩子在这种家庭会产生压抑感,其极有可能以某种方式宣泄出来。

孩子以犯罪来“惩罚”父亲的事例并非罕见。

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和早日成材,家长们应营造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

例如:不满17周岁的少年静静(化名)在初中时,因父母忙于工作对其疏于管教,便经常上网,导致学习不好而辍学,之后,静静更是频繁到网吧玩网络游戏,经常在网吧过夜。

因迷恋网络游戏,为筹资金不惜多次铤而走险实施抢劫。

10月30日上午,云南省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裁定,维持原判,撤销静静缓刑,以抢劫罪判处其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5000元,合并原判有期徒刑2年,并处罚金3000元,决定执行有期徒刑11年,并处罚金人民币8000元。

(三)教养态度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家长的教养态度进行了研究,划分出了不同的类型,剖析了不同类型的教养态度对孩子全面发展的不同作用及对孩子某一方面的发展可能产生的正面及负面效应,比较典型的研究有以下几个:1、对孩子性格特征的影响日本学者奥平洋子通过对201名4~5岁幼儿及其中的129名母亲进行研究,把母亲的“育儿态度”分为“细微的干预”、“垂直的亲爱”、“情动”、“水平的亲和”四种类型,指出了各种类型的特点及对孩子性格发展的作用[2]。

⑴细微干预的母亲这类母亲在养育孩子时,通常表现出郁郁寡欢、悲观失望。

罪恶感强、情绪不稳、惊慌失措、反思自省、对孩子刨根问底、啰啰嗦嗦等特点;由她们培养出来的孩子,一般来讲,情绪比较安定,喜欢冥思苦想、反省自己、分析别人等。

但当这种教养态度过于强烈时,就会使孩子丧失孩子气,变得少年老成。

⑵垂直亲爱的母亲这种母亲在抚养孩子时,往往表现出善于交际、不拘小节、开朗爽快、无忧无虑、对孩子温和慈祥、采纳孩子意见等特征;经她们培养出来的孩子,大体来讲,容易与别人和睦相处,能适应社会生活等。

但当这种教养态度走向极端时,就会溺爱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助长孩子的依赖性,导致孩子的自卑感。

⑶情动的母亲这类母亲在抚养孩子时,一般呈现出多愁善感、自卑忧郁、主观武断、马马虎虎、感情用事、打骂训斥孩子等特点;由她们培育出来的孩子,大致而言,喜欢抛头露面、与人交往,胆大妄为,不信任别人,合作性较差等。

当这种教养态度过于强硬时,孩子虽然不一定会成为问题儿童,但却极有可能沦为棘手的孩子,浮躁冲动,攻击性强,难于适应社会生活。

⑷水平亲和的母亲这种母亲在教育孩子时,大都具有民主平等、尊重孩子、热爱孩子、与孩子和睦相处、成为孩子游戏伙伴的特征;经她们培养出来的孩子,基本上讲,都充满了自信,好幻想,有较强的主动性和适应能力,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等。

但当这种教养态度过于偏激时,可能会使孩子变得好高骛远,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也可能会使孩子受到溺爱。

2、对孩子劳动品质的影响美国学者帕特丽夏·斯普林科等人通过对数十位祖辈、父辈家长的调查研究,指出家长的教养态度有“十全十美”、“仆人型”、“圣人型”、“殉道型”、“补偿型”、“庇护型”、“精力充沛型”、“退却型”、“懒惰型”、“特权型”等类型,对孩子自我服务能力的提高、自食其力精神的培养、责任感的形成具有不同的功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