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古希腊教育
3.普遍性定义
苏格拉底的哲学活动主要是为一些道德以 及相关的概念正名,探求他们合乎逻辑的 定义。他用逻辑方法对事物做出从现象到 本质的分析,揭示出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 属性,要求概念有确定的内涵和外延,从 而阐明这类事物存在的因果本性。 因而他是西方理性主义的开创者。
(三)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第二章 古希腊的教育
一、古代希腊的教育概况 二、古代希腊的教育思想Leabharlann 一、古代希腊的教育
(一)古希腊前期的斯巴达与雅典教育发 展概述 1、斯巴达的教育 2、雅典的教育 3、斯巴达、雅典教育的比较
1、斯巴达的教育
社会状况: (1)海运不便,但是土地肥沃 (2)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人数比例悬殊, 使得斯巴达人不得不实行全民皆兵的责任 军事化管理; (3)实行原始的共产主义制度,任何财产, 包括儿童都是国家的。 (4)斯巴达人终身的职业就是战士,靠奴 隶的劳动来满足生活需要。
教育概况
(1)教育在于使未来的公民身心和谐 (2)教育内容广泛多样,方法也较灵活 (3)教育机构以私立为主 (4)教师的地位极其低下 (5)不重视女子教育
3、斯巴达、雅典教育的比较
同:雅典的教育与斯巴达教育相比,都是 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奴隶无权享受教育。 异:(1)政府对教育的态度不同。 (2)培养目标不同。 (3)教育机构不同。 (4)教育内容不同。 (5)教育方法不同。 (6)师资队伍不同。
“学习就是回忆” 1.论国家管理教育 2.论学前教育(讲故事 游戏 体育和音乐) 3.论普通教育 4.论高等教育
(四)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1.论三种灵魂与三种教育 2.论儿童的年龄分期(强调胎教) 3. 论音乐与文雅教育
教育的变迁
(1)教育目标的变化。 军人→人格发展 (2)教育内容的变化 军事训练→人文学科 (3)教育机构的变化。 私立→公立 (4)教育对象的变化。 贵族性、城邦性→全民性、世界性
二、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斯多德
(一)智者派的教育活动及其影响
智者派是公元前五世纪至前四世纪活跃在 古希腊各邦的一批职业教师、演说家、作 家。 文法、修辞、辩证法,这三门课程是雄辩 教育的核心,被称为“前三艺”。 拓展了教育内容,延伸了学术研究领域
(二)古希腊后期的教育 政治上的巨大变化
教育上的明显变迁
政治上的巨大变化
古希腊在公元前338年被马其顿战败后便失 去了独立性,成为马其顿帝国的一个组成 部分。古希腊虽然此时已在政治和军事上 一败涂地,但在文化上却大放异彩。这个 时期是希腊文化融合外来文化,尤其是东 方文化,并迅速向外传播发展的时期。这 一时期,史称为希腊化时期。
教育概况
(1)高度重视教育 (2)培养勇猛善战的军人为目的 (3)教育由国家控制 (4)教育主要机构:军营 (5)主要教育内容: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 强制的道德灌输和严酷的身心磨炼 (6)重视教育女子
2、雅典的教育
社会状况: (1)境内多山,不适宜发展农业,但便利的海运 条件使其工商业较为发达 (2)奴隶主与奴隶在数量上悬殊很大 (3)工商业的发展产生了工商业奴隶主 (4)农民和手工业者都是自由民,比奴隶自由一 点 (5)雅典阶级矛盾复杂,实施民主政治。 (6)民主政治所提供的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使 得雅典的哲学、文学、艺术等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智者们已经较为明确地意识到教育活动的 特殊性,并开始自觉地把教育现象与政治 现象、道德现象等社会现象相区分。 把教育过程当做一个运用秉赋、进行练习 的过程。 明确教育与政治、道德具有密切的联系, 教育对国家生活举足轻重。
教师职业化 政治家的预备教育
智者派思想特征: 1.相对主义 2.个人主义 3.感觉主义 4.怀疑主义 “人是万物的尺度”
(二)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1.论“美德即知识” 2.创“苏格拉底法” (智者派) 3.普遍性定义
1.论“美德即知识”
自然哲学 伦理学 “人是万物的尺度”(相对主义) 寻求道德的普遍性 智慧即德行 “自制”是基础
伦理学科学化
2.创“苏格拉底法”
苏格拉底在向人传授知识时不是强制别人 接受,而是发明和使用了以师生共同谈话、 共同探讨问题而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 教学法,即所谓的“苏格拉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