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
2.学前儿童意志行动的萌芽
整个学前期,儿童的意志行动处于比较低 级的阶段。 八个月后,动作的有意性发生很大的 变化。 “努力取物”。 一岁以后,意志行动的特征更加明显。 通过“尝试错误”去排除前进中遇到的障 碍。“拉单取物”,“从栅栏外取物”
点。
会更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五)动机斗争或心理冲突
从内容上看
意志行动中的心理冲突可分为原则性 意志行动中的心理冲突可分为: 从形式上看 冲突和非原则性冲突。
1.原则性冲突
1. 双趋冲突
2.非原则性冲突 非原则性冲突是不与社会道 德标准、法律相矛盾的动机冲突。
原则性冲突涉及个人期 2.双避冲突 望与社会道德标准、法律相 矛盾的动机冲突。 例如,星期天是呆在家里,还是去 3.趋避冲突 同学家玩呢?如果呆在家里,是看 例如,考试舞弊、迷恋上网 电视还是玩游戏机呢?如果去同学 家,穿红衣服还是穿绿衣服呢?这 逃学。 4.多重趋避冲突 种只是和个人的兴趣爱好有关的冲
2.意志调节行动
复习学前心理学,记概念,背知识点,头昏眼 3.克服困难 花,克制住放弃的愿望。
1.明确的目的
事先要了解自己行为的目的和后果。 “不能象无头的苍蝇一样乱撞”、 “不能混一天算一天”,这样三年的收 获和长进不大。 “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
2.意志调节行动
可以发动动作也可以制止动作。
(一)意志行动中的态度、兴趣
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认 也是态度的范畴,也是认识和情感的有机 结合。是对客观事物的高度积极肯定的态度。 知和情感的有机结合。有“肯定”和“否定”两 种。 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认识”和“情感”有时一致,有时候不一致。 直接兴趣:对客观事物(或活动)本身感兴趣。 不一致会带来痛苦。人、事“没有大的缺点和过错”。感 间接兴趣:对某种客观事物所带来的结果。
(八)意志行动的实现
人主要的意志品质有独立性、坚韧性、果断 性、自制力。 人们的意志品质是衡量个体意志发展水平的 重要标志,存在着巨大的个别差异。
1.独立性 3.果断性
2.坚韧性
4.自制力
1. 独立性
2.坚韧性
3.果断性
4.自制力
果断性表现为善于迅速地辨明是非,能及时 自制力是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 坚韧性表现为长时间地相信自己的决定的合理 独立性表现为一个人对自己行动的正确性和重要 地坚决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 自制力强的人,善于控制、支配和约束自己,善于抑制 性有明确而深刻的认识,不屈从于外界的压力,按自 性,并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为执行决定而努力。 不良的欲望和情绪的干扰,克制与实现目标不一致的思想, 具有果断性的人有较强的综合判断能力和决 己的信念、知识和行为方式行动的品质。它使人能够 与坚韧性相反的是顽固执拗和见异思迁即一遇 排除外界的诱因和干扰,适时地制止自己的不良行为,使 独立主动地调节自己的行动,而不是靠外力的监督和 策能力,对行动的目的、达到目的的方法,行动 到困难就放弃或改变自己的决定,见异思迁、虎头 行为朝预定目标进行。 管理。 的可能结果都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即使在面临 蛇尾、碰到挫折就打退堂鼓。 缺乏自制力的人往往表现为易冲动、意气用事、不能律 复杂、剧烈的内心斗争时都能果断、机智地做出 影响坚韧性的因素: 己、知过不改等。 与独立性相反的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决策。首先,是心理承受能力。 与自制力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任性和怯懦。 其次,自信心 与果断性相反的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 任性:对自己的言、行、情绪不加约束,只顾眼前 受暗示性指盲目地受他人的暗示,屈从别人的影响,对别 最后,情感和动机的强度。 优柔寡断的人在各种动机之间,在不同的目的、手段 人的思想和行为不加批评地接受。 的痛快,而耽误了对生活的追求。 之间摇摆不定,没有力量克服矛盾的思想和感情,患得 怯懦:胆小怕事、畏缩不前。 人们对抱有强烈的热爱情感和追求愿望的目标 患失,踌躇不前,迟迟作不出取舍。 自制力的形成,主要与个体从小所受的约束有关。 独断性就是盲目排斥他人的意见或劝告,一意孤行。受暗 不会轻易的放弃。 草率决定是不考虑主、客观条件,也不考虑后果,贸 示性和独断性都是对事件缺乏深刻认识的结果。 将外界的约束转化为自我内在的约束从而形成自制力。 然抉择。 父母管教严的孩子自制力强。放纵的孩子任性。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思考与练习
1.掌握以下概念: 意志发生的标志与阶段。 意志的概念 、意志品质。 1.掌握意志、意志行动等概念; 意志、意志行动、坚持性、手眼 协调、独立性、 2.明确意志行动的环节; 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 2.意志与认识、情绪的关系怎样? 3.理解意志品质及有效地培养 3.心理冲突有那些类型? 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的方法。 4.什么是优良的意志品质? 5.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有什么特 点? 6.怎样培养学前儿童的意志品质?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意志
一、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意志过程,往往表现为直接 外露的意志行动,意志的内化程度很低。它 是在动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意志行动,只 是意志的萌芽。
1.学前儿童有意运动的发生及其特点
2.学前儿童意志行动的萌芽
3.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
1.学前儿童有意运动的发生及其特点
回
初生的儿童除了一些本能的动作以外,动作是混乱 无意运动 有意运动 的,手眼不协调,手是胡乱挥舞摆动。 两、三个月会用手去抚摸和拍物体,还不会 是没有意识到的被动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 抓握物体。也会用一只手玩另一只手。但多是无意 运动。是天生的无条件反 主动去支配自己的肌肉运 的触摸动作。 射。“吃奶”,“吃药” 动。是后天学会的。 。 三、四个月时,仍然是偶然和无意的动作。 初生的儿童除了一些本能的动作以外,动作是混乱的,手眼不协调,手是胡乱 会被动的抓握到手的东西。受无意的挥动,带动了 挥舞摆动。 两、三个月会用手去抚摸和拍物体,还不会抓握物体。也会用一只手玩 手里的玩具。手眼还是不协调,大脑还不能支配手, 另一只手。但多是无意的触摸动作。 放大 不能用手去抓眼睛看到的东西。 三、四个月时,仍然是偶然和无意的动作。会被动的抓握到手的东西。 受无意的挥动,带动了手里的玩具。手眼还是不协调,大脑还不能支配手,不 四、五个月出现了手眼协调的动作。动作有 能用手去抓眼睛看到的东西。 了一定的目的性,能够主动地用手准确有意地抓我 四、五个月出现了手眼协调的动作。动作有了一定的目的性,能够主动 地用手准确有意地抓我眼前的物体。 眼前的物体。
二、意志与认识与情感的关系
(一)意志与认识过程 意志是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产生的, 认识过程伴随着意志过程的始终。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阳明 (二)意志与情绪 情绪可以成为意志行为的动力,也可 以阻碍干扰意志行为。
三、意志行动的主要心理成分
1 2 3 4
5 6
7
8
(一)意志行动中的态度、兴趣 (二)意志行动中的需要 (三)意志行动中的动机 (四)意志行动中的抱负水平 (五)动机斗争或心理冲突 (六)意志行动中的选择与决策 (七)意志行动的实现 (八)意志行动中的意志品质
突就属于非原则性冲突。
1. 双趋冲突
2.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
4.多重趋避冲突
当个人面临两个都想逃避,但又不能同 个人面临着一个同时具有吸引人和令 个人面临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 当个人面临两个都想达到的,但又不 时逃避,只能二者择其一的目标时的心理冲 人排斥的力量的目标时的心理冲突称为趋 标又同时具有吸引人和令人排斥的力量时的心理冲 突称为双避冲突。 能同时达到,只能二者择其一的目标时的 突称为多重趋避冲突。 避冲突。 心理冲突称为双趋冲突。 例如,小朋友生病了,他即害怕打针,也讨 例如,一个人想跳槽到新的工作单位,因为新单位 例如,女孩子喜欢吃巧克力又怕会长胖。 孟子曰:“鱼,吾所欲也;熊掌亦吾 厌吃药,可是为了治好病,非打针或者吃药 有较高的经济收人和优厚的福利条件,只是工作性 冬天,女孩子想穿裙子又担心受冻感冒, 不可。这时候,小朋友面临的就是双避冲突。 质和人际关系不大容易适应。如果继续留在原单位, 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也。 不知道要温度还是要风度。 有习惯的工作环境,人际关系也较好,但经济收入 例如,一个学生既不愿意做令人头疼的作业, 生,吾所欲也;义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 和福利待遇较差些。这种对利弊得失所进行的考虑 兼得,舍生而取义也。” 又怕被父母责骂和教师批评。这时学生可能 会产生多重趋避冲突 采取逃学、假装忘记等消极行为来摆脱这种 内心冲突。
(六)意志行动中的选择与决策
意志行动中的选择和个体的决策有关。所谓 决策,就是为了优化地达到目标而对若干个 准备行动的方案进行选择。
1.确定行动的目的。选择正确的目的
2.选择达到目的的行为和方式。 3.做出实现意志行动的决定
(七)意志行动的实现
决定作出后,拿出行动去实现,是意志 行动的关键。否则只能是主观的愿望和空 中楼阁。 在实现所作的决定时,经常会遇到内 部和外部的困难。必须要克服干扰,排除 困难实现目标。 “年轻人有很多的理想,成人在生活 的磨砺下逐渐失去了理想。成熟后,依然 有理想和目标,实现的时间定得更长,实 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估计更充分。”
第一节
第二节
一、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 一、什么是意志
二、意志与认识与情感的关系
三、意志行动的主要心理成分 二、学前儿童意志的培养
第一节
一、什么是意志
意志的概念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 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 ,从而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例 如
上课时睡意袭来,控制自己,驱赶睡意 1.明确的目的 周六上午到教室复习功课,克制同学邀去逛街 的欲望
符合预定目的的活动得到激励和推动,而不 符合预定目的的活动则受到抑制和阻止。
“周末的安排”
3.克服困难
需要克服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