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电路装调》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电子电路装调》是应用电子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在先导课和后续课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应用电子学生学习其它专业课程的电学基础。
二、参考课时
72学时
三、课程目标
1、总目标
《电子电路装调》课程是应用电子专业学生学习其它专业课程的电学基础,其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学会运用本课程的相关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具体目标
(一)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2.学会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的基本分析和计算方法
3.掌握变压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简单计算方法
4.熟识电路的基本元器件符号,掌握基本电路图识读方法
5.熟悉振荡芯片、晶振、整流滤波芯片、整流电路、振荡电路等电子器件和电路的工作原理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具有正确使用常用电工电子仪器仪表(电流表、电压表、万用表、示波器等)的能力
2.具有正确测量基本电学量(电阻、电流、电压、电功率、电能)的能力
3.能够熟练对基础器件如电阻、电感、电容等元器件进行识别与检测
4.具有正确识读和分析常用电子电路图,并完成有关电路参数计算的能力
5.能够对常见电子线路和器件进行焊接和修复,能够设计和制作简单的电子设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细致的工作习惯;
2.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3.良好的工作态度和纪律;
4.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课程内容及考核标准
五、课程实施条件(教学设备)
(1)师资条件
理论教学环节主要以专任教师为主,任课教师应具备电工基础知识,电工识图绘图能力、常用电子元器件安装能力;课内实践部分主讲教师必须具备现场实际工作经历2年以上或实践指导教学3年以上;具备设计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法的设计应用能力;拥有电子产品装配工考评员资格证或中、高级资格证或者电子产品维护工中、高级资格证。
(2)设备条件
按教学标准班应配备标准的设备设施。
(3)学习场所条件
按教学标准班应配备标准的教学场所。
六、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应积极运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采用以实习实训场所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利用创造性实验环节,充分调动学生运用新器件、新技术、新方法进行设计制作的主观能动性,并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及
设计水平,使学生在了解与掌握本课程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得到较好的实践技能训练,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
注重问题的引入,引导学生学会对问题进行分析,抓住待解问题本质,将复杂化为简单,树立学生学好电工电子基础的信心。
鼓励学生勤思考,多提问,尽可能做到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调动和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实训设计阶段,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加以辅导,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并且根据学生的理论及实践水平设计实训科目,做好分层次教学。
在实训操作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采用分组教学,培养学生小组协作精神和科学严谨、耐心细致的习惯,使学生学会电子产品制作、检测和维护的常用工具的使用,掌握典型电路的测量与检测。
七、教学材料(教材,辅助材料,课程资源等)
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应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编写,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应用自编校本教材。
教材编写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如何面对一个电系统的整体角度下手分析问题并解决,引导学生能够解决应用上可能出现的问题。
将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结合起来。
本课程主要教材为《电工电子50例》
八、教学评价(含考核方式等)
变“终结性考试”为“过程考核”,变“知识考试”为“能力考核”。
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加大实践的考核比重。
重视教学过程评价,将阶段评价加入到最后总评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能力的考核,建议考核公式为:平时总成绩=出勤率成绩×50%+课堂表现成绩×50%。
项目成绩=阶段测试成绩×50%+课堂任务书成绩×50%;
总成绩=平时总成绩×20%+项目成绩×50%+期末考试成绩×30%
九、职业基本素养
本课程的建设采取以项目教学为基础的模块化课程建设方式。
模块化结构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
本课程设置以实际操作为重点,兼顾电路的原理分析。
以适应以初中为起点的中职学生学习电子专业的需要,也是可以增设其它模块以满足其它专业的需要。
让学生系统掌握电工电子基础,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电子设备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从事一般电子设备的装配、调试、检测和维修工作,以及电子产品、元器件的采购和销售工作。
也可以从事一些电工相关的行业。
分析岗位群对电工电子基础课程相关内容的要求确立课程的内容知识点。
本课程设计主要分模块以多媒体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根据各模块内容的特点施教,启发式教学贯穿始终。
本课程理论性较强,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课堂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如何面对一个电系统的整体角度下手分析问题并解决,引导学生能够解决应用上可能出现的问题。
将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结合起来,通过各项目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