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羡林季羡林,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和巴利文专家、作家。
他博古通今,被称为“学界泰斗”“国学大师”“国宝”。
他的散文被当作整个中国近一个世纪知识分子心理变迁的缩影,蕴含着一种流动着的一贯的人格精神。
前期的散文或取材于自己童年和少年时期故乡生活的片段,或抒发自己在青年时期的种种感怀和绵绵愁绪。
中期的散文主要是国内外游记,洋溢着明朗与欢快的精神。
后期是散文创作最为辉煌的多产时期,总量在百篇以上。
作品有散文集《天竺心影》《燕南集》《万泉集》《赋得永久的悔》《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等。
其中,《海棠花》入选2010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马缨花》《雾》分别入选2008年全国Ⅱ和湖北高考语文试题。
季羡林散文的特色:①平实诚挚。
季羡林的散文风格平实诚挚,文章少棒喝顿悟的机锋,也无惊世骇俗的警句,对生活的感悟却醇厚如酒,是不曲不隐的本色写作。
读其文,可见其人。
他的生活纯净如水,所以他的文章也平白如水。
然而平白朴素之中,有对造化的感恩,对弱小的怜悯,对悲苦的达观,博爱慈悲,一往情深。
②淳朴真挚。
“真”与“朴”是季羡林散文的两大特点。
“真”,即其散文是他心灵的一面镜子,真实地映照出近百年奋斗的人生历程。
“朴”,即他的散文朴实无华,就如同他一生经常穿在身上的蓝色中山装一样。
③心忧天下。
季羡林的散文观念,基本上与周作人开创的“美文”观念一脉相承,也与林语堂的散文观念相似,在取材上倡导“身边琐事”,主张“以小见大”。
但同时,他在散文创作中始终表现出一颗爱国之心,表达对时代与环境的关注,取材虽小,却心系众生,心忧天下,发挥了散文的社会功用,突破了“纯文学”观念的束缚,与鲁迅等人的散文创作重在社会功利作用具有继承关系。
仿真预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老猫季羡林①老猫虎子蜷曲在玻璃窗外窗台上一个角落里,缩着脖子,眯着眼睛,浑身一片寂寞、凄清、孤独、无助的神情。
②我从小就喜爱小动物。
同小动物在一起,别有一番滋味。
它们天真无邪,率性而行;有吃抢吃,有喝抢喝;不会说谎,不会推诿;受到惩罚,忍痛挨打;一转眼间,照偷不误。
同它们在一起,我心里感到怡然,坦然,安然,欣然。
不像同人在一起那样,应对进退,谨小慎微;斟酌词句,保持距离。
感到异常地别扭。
③十四年前,我养的第一只猫,就是这个虎子。
刚到我家来的时候,比老鼠大不了多少。
蜷曲在窄狭的室内窗台上,活动的空间好像富富有余。
它并没有什么特点,仅只是一只最平常的狸猫,身上有虎皮斑纹,颜色不黑不黄,并不美观。
但是异于常猫的地方也有,它有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两眼一睁,还真虎虎有虎气,因此起名叫虎子。
④有一天傍晚,我看老猫神情很不妙,我预感要发生什么事情。
我唤它,它不肯进屋。
我把它抱到篱笆以内,窗台下面。
我端来两只碗,一只盛吃的,一只盛水。
我拍了拍它的脑袋,它偎依着我,“咪噢”叫了两声,便闭上了眼睛。
我放心进屋睡觉。
第二天凌晨,我一睁眼,三步并作一步,手里拿着手电,到外面去看。
哎呀不好!两碗全在,猫影顿杳。
我心里非常难过,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我手持手电找遍了塘边,山上,树后,草丛,深沟,石缝。
有时候,眼前白光一闪。
“是老猫!”我狂喜。
走近一看,是一张白纸。
我嗒然若丧,心头仿佛被挖掉了点儿什么。
“屋前屋后搜之遍,几处茫茫皆不见。
”从此我就失掉了老猫,它从我的生命中消逝了,永远永远地消逝了。
我简直像是失掉了一个好友,一个亲人。
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里还颤抖不止。
⑤在我心情最沉重的时候,有一些通达世事的好心人告诉我,猫们有一种特殊的本领,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寿终。
到了此时此刻,它们决不待在主人家里,让主人看到死猫,感到心烦,或感到悲伤。
它们总是逃了出去,到一个最僻静、最难找的角落里,地沟里,山洞里,树丛里,等候最后时刻的到来。
因此,养猫的人大都在家里看不见死猫的尸体。
⑥我听了以后,若有所悟。
现在看来,倒是猫们临终时的所作所为,即使仅仅是出于本能吧,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人们难道就不应该向猫们学习这一点经验吗?有生必有死,这是自然规律,谁都逃不过。
中国历史上的赫赫有名的人物,秦皇、汉武,还有唐宗,想方设法,千方百计,想求得长生不老。
到头来仍然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只落得黄土一抔,“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我辈平民百姓又何必煞费苦心呢?一个人早死几个小时,或者晚死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实在是无所谓的小事,决影响不了地球的转动,社会的前进。
再退一步想,现在有些思想开明的人士,不想长生不老,不想在大地上再留黄土一抔;甚至开明到不要遗体告别,不要开追悼会。
但是仍会给后人留下一些麻烦:登报,发讣告,还要打电话四处通知,总得忙上一阵。
何不学一学猫们呢?它们这样处理生死大事,干得何等干净利索呀!一点儿痕迹也不留,走了,走了,永远地走了,让这花花世界的人们不见猫尸,用不着落泪,照旧做着花花世界的梦。
⑦我忽然联想到我多次看过的敦煌壁画上的西方净土。
我觉得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但是给我印象最深,使我最为吃惊或者羡慕的还是他们对待要死的人的态度。
那里的人,大概同人世间的猫们差不多,能预先知道自己寿终的时刻。
到了此时,要死的老嬷嬷或者老头,健步如飞地走在前面,身后簇拥着自己的子子孙孙、至亲好友,个个喜笑颜开,全无悲戚的神态,仿佛是去参加什么喜事一般,一直把老人送进坟墓。
后事如何,壁画不是电影,是不能动的。
然而画到这个程序,以后的事尽在不言中。
如果一定要画上填土封坟,反而似乎是多此一举了。
我觉得,净土中的人们给我们人类争了光。
他们这一手比猫们又漂亮多了。
知道必死,而又兴高采烈,多么豁达!多么聪明!猫们能做得到吗?这证明,净土里的人们真正参透了人生奥秘,真正参透了自然规律。
人为万物之灵,他们为我们人类在同猫们对比之下真真增了光!真不愧是净土!(选自《中华散文名篇》,有删改) 1.作者笔下的老猫主要有哪些特点?答:2.作者写老猫没有按照养猫的时间先后顺序写,反而先从病重的老猫写起,请赏析这样行文的妙处。
答:3.请分析第⑥段画线句子的含意。
答:4.季羡林散文的语言独具一格,请结合全文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答:5.作为国学大师和一代大儒,季羡林先生斯人已逝,但精神长存。
请结合全文探究,季羡林先生身上有着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哪些特点?答:二、迟子建迟子建,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
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发表以小说为主的文学作品五百余万字,出版单行本四十余部。
文章曾多次入选中高考现代文阅读。
前期作品具有探索、过渡性质,以《北极村童话》为代表。
中期,故事的虚构意味很浓,出现了《秧歌》《香坊》《岸上的关奴》等一批类似张爱玲的“传奇”式的作品。
后期关注日常生活,尤其是普通人的情感世界,笔法日趋朴素、致密,主体的情绪内敛。
《亲亲土豆》《雾月牛栏》《逆行精灵》《观彗记》《微风入林》等作品写实性都比较强。
其作品《寒冷的高纬度——我的梦开始的地方》《时间怎样地行走》《泥泞》分别入选2010年天津、2008年重庆、2007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
迟子建散文的特色:①大气豁达。
迟子建的散文明显有别于”小资”做派,大气豁达,在柔肠中透出坚硬的质感。
她以文学的方式将个人的经验融入到大千世界之中,超越了冰冷的道德判断,让我们在光明和温暖中获得了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重新理解和认识。
②朴素宁静。
迟子建对世间万物极富人性的理解,使其散文呈现出一种朴素、宁静而又空灵、博大的美感。
那些叙述游览各地见闻的游记,关于人对自然万物的关切与尊重的动人描写,向人们呈现了一种更具现代性与先锋性的人与自然的共存关系,体现了人类对个体生命价值更普遍的尊重。
③温暖力量。
迟子建的散文最打动人心的是那种面对命运不屈的顽强。
生活总是以残缺的形式表现出与理想状态的距离,迟子建以温情的笔触,让我们在晦暗之中读出了对人性的悲悯和对神性的渴望,以及那种永远以不屈的勇气构筑起的希望和信念。
仿真预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枕边的夜莺迟子建①我喜欢躺着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已有二十多年了,从枕边掠过的书,自然是少不了的。
②十七八岁,我读师专的时候,开始了真正的读书。
每到寒暑假,最惬意的事情,就是躺在故乡的火炕上看书。
至于读了些什么,已经记不清了,但读书的氛围却历历在目。
夏天时,闻够了墨香,我会敞开窗子,嗅花圃搅起的一波一波的香气;冬天时,窗外的北风吹得窗纸唰啦啦响,我便把书页也翻得唰啦啦响。
疲倦的时候,我会撇下书,趴在窗台看风景。
窗外的园田被雪花装点得一片洁白,像是老天铺下来的一张纸。
③如果说枕头是花托的话,那么书籍就是花瓣。
花托只有一个,花瓣却是层层叠叠的。
每一本看过的书,都是一片谢了的花瓣。
有的花瓣可以当作标本,作为永久的珍藏;有的则因着庸常,随着风雨化作泥了。
④这二十多年来,不管我的读书趣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一类书始终横在我的枕畔,就像一个永不破碎的梦,那就是古诗词。
夜晚,读几首喜欢的诗词,就像吃了可口的夜宵,入睡时心里暖暖的。
⑤我最喜欢的词人,是辛弃疾。
一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让我对他的词永生爱意,《稼轩集》便是百读不厌的了。
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陆游、苏轼、李清照、李煜、纳兰性德、温庭筠、黄庭坚、范仲淹,也都令我喜爱。
有的时候,读到动心处,我会忍不住低声吟诵出来,好像不经过如此“咀嚼”,就愧对了这甘美至极的“食粮”似的。
⑥我父亲最推崇的诗人,就是曹植了。
因为爱极了他的《洛神赋》,我一出生,父亲就把“子建”的名字给了我。
长大成人后,我不止一次读过《洛神赋》,总觉得它的辞藻过于华丽,浓艳得有点让人眼晕。
直到前几年,我的个人生活遭遇变故,再读《洛神赋》,读出了一种朴素而凄清的美!洛水上的神仙宓妃,惊鸿一现,顷刻间就化作烟波了。
“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这才是曹植最想表达的。
他以短短一曲《洛神赋》,写出了爱情的短暂,圣洁,美好,写出了世事的无常。
我真的没有想到,曹植在诗中所描述的一切,正是我此刻的感悟,原来父亲早就知道,幻影才是永恒的啊!所以现在读《洛神赋》,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⑦中国的古典诗词,意境优美,禅意深厚,能够开启心智。
当你愤慨于生活中种种的不公,却又无可奈何时,读一读黄庭坚的“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你就会获得解脱。
而当你意志消沉、黯然神伤时,读一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你就会觉得所有的不快都是过眼云烟。
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古诗词就是我枕畔的《圣经》。
⑧这些伟大的诗人,之所以能写出流传千古的词句,在于他们有着对黑暗永不妥协的精神。
他们高洁的灵魂,使个人的不幸得到了升华。
杜甫评价李白时,曾满怀怜惜和愤懑地写道“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而这是那个时代大多数诗人坎坷命运的真实写照!个人的生死,在他们眼里,不过草芥,所以他们的诗词才有着大悲悯、大哀愁,这也是我深深喜爱他们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