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语言学概论教学以及关于做研究与写论文(陆俭明老师报告PPT)
语言学概论教学以及关于做研究与写论文(陆俭明老师报告PPT)
为什么不要迷信和盲从? 为什么不要迷信和盲从?
一个学者会受到多方面限制: 一个学者会受到多方面限制: 一、受时代科学水平的局限 二、受自身研究目的的影响 三、思考不周和难免的疏漏
受自身研究目的的影响
【实例】 (朱德熙1956)
热粥 : 热的粥 热馒头 : 热的馒头 脏水 : 脏的水 *热肉 : 热的肉 *热烤鸭 : 热的烤鸭 热肉 热烤鸭 *脏糖 : 脏的糖 脏糖
首届高校语言学课程高级研修班 (2010.07.10) )
语言学概论教学
以及
关于做研究与写论文
陆 俭 明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先 谈 语言学概论教学问题
中文系、 中文系、外语系 为什么要开设 语言学课程? 语言学课程?
半个多世纪来 对语言功能认识的深化
先前 人类交际功能 思维物质外壳 传承文化载体
b. 张三跟王五一起送给李四的那件礼物 张三跟王五一起送给李四的那件礼物
【提取受事“礼物”】 提取受事“礼物”
c. 张三跟王五一起把礼物送给他的那个人 张三跟王五一起把礼物送给他
【提取与事“李四”】 提取与事“李四”
d. 张三跟他一起把礼物送给李四的那个人 张三跟他一起把礼物送给李四的那个人
【提取旁事“王五”】 提取旁事“王五”
这一点 王世元先生 就没有考虑到 这就是他的失误与疏漏
从实际语言生活中 去发现问题的关键
有心 用心
应有的研究理念
研究要有事实根据, 研究要有事实根据, 研究要有理论深度, 研究要有理论深度, 研究要有求实态度, 研究要有求实态度, 研究要有创新意识。 研究要有创新意识。
研究要有事实根据
首先要做两件基础性工作 一、查文献资料 二、搜集尽可能多语言事实
从中可以看出 各个语言在提取句子里的 施事、受事、 施事、受事、与事或旁事等 论元上, 论元上,受限制的情况各不 相同,各具特色。 相同,各具特色。上述四种 情况代表了四种语言类型。 情况代表了四种语言类型。
从中可以看出 这四种类型, 这四种类型,隐含着一条人 类语言的隐含性规律——在提 类语言的隐含性规律 在提 取上述四种成分时遵循这一条 等级法则,那就是: 等级法则,那就是:
鸡A不吃白菜了 白菜鸡A不吃了 鸡A不吃了 白菜不吃了
张三不吃鸡P了 鸡P张三不吃了 张三不吃了 鸡P不吃了
王士元的解释( 王士元的解释(2006) )
取决于“ 的意义— 取决于“鸡”的意义 — “鸡”既可以指一种家 鸡 禽,也可以指这种家禽 的肉,所以“ 的肉,所以“鸡不吃了 会有歧义。 ”会有歧义。
(1)咬死了 猎人的 狗 )
1
.
2 1 2
.
.
(2)一个 实验室的 实验员 )
.
1 1
2 2
.
.
.
如此了事。 如此了事。
另一种讲法 老师提出一个个 与层次构造相关的 一些语言现象 带着问题与学生 一起来分析、 一起来分析、来解决问题
譬如说 (1)我 刚 来 )
a. b. 1 1 2 2
. .
该取a切分还是 切分? 该取 切分还是b切分 切分还是 切分? 为什么? 为什么?
施事主语 >受事直接宾语 受事直接宾语 >与事间接宾语 与事间接宾语 >介词的旁事宾语 介词的旁事宾语
显然 后一种讲授法, 后一种讲授法,既给了学 生更多的知识, 生更多的知识,又能引发学 生的兴趣, 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体会 到学点语言学理论有用。 到学点语言学理论有用。
以上也说明
语言学课程讲授 总原则是: 总原则是: 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 重点突出不面面俱到 让学生学了感到有用
slip up
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这是读书的 最高要求。 最高要求。但对一个要从 事研究的人来说,必须这 事研究的人来说, 样要求。 样要求。
实现“转化” 实现“转化”和发现问题的关键
一是要勤于思考, 一是要勤于思考,要不断思 为什么” 怎么样” 索“为什么”、“怎么样” 行不行” 、“行不行”、“这样合适 是否有例外” 吗”、“是否有例外”等问 题。 二是不要盲从, 二是不要盲从,不要迷信。
现在会资源
语言问题关系到 国家、单位、 国家、单位、个人 发展、 发展、生存问题
个人应有的语言能力 a. 母语能力、外语能力 母语能力、 b. 理解能力、表达能力 理解能力、 c.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知其然、
这意味着需要有语言学知识) (这意味着需要有语言学知识)
语言学课程就是要培养学生 b和c两方面语言能力 和 两方面语言能力 并让学生 有切实的感受 有理性的认识
譬如说 (2)很 红 的 )
a. b. 1 1 2 2
. .
该取a切分还是 切分? 该取 切分还是b切分 切分还是 切分? 为什么? 为什么?
譬如说
教育孩子,对孩子成长不利。 (3)不 适当地 教育孩子,对孩子成长不利。 )
a. b. 1 1 2 2
. .
该取a切分还是 切分? 该取 切分还是b切分 切分还是 切分? 还是a 都可取 为什么? 都可取? 还是 、b都可取?为什么?
1. 从书面搜集 2. 通过田野调查搜集 3. 有的也可以通过内省的方法
研究要有理论深度
这要坚持三条 一、要有理论意识 勤学习, 二、勤学习,不断吸收新知 三、在理论上坚持多元论
为什么要强调理论意识? 为什么要强调理论意识?
我国语言研究的历史清 楚地表明, 楚地表明,我国语言学者 由于理论意识薄弱而吃了 大亏 !
朱德熙先生当初用“选择性”来解释。 朱德熙先生当初用“选择性”来解释。 张敏(1998) 象似性”来解释。 张敏(1998)用“象似性”来解释。
思考不周和疏漏
【实例】 (王士元 实例】 王士元2006) )
对“鸡不吃了”歧义的解释 鸡不吃了” 以往的解释: 以往的解释: 移位、省略所致。 移位、省略所致。
第三个目的,发现问题。 第三个目的,发现问题。 这里所说的“问题” 包含: 这里所说的“问题” 包含:
要求回答、 要求回答、解释的问题 =question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矛盾、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矛盾、疑难 = problem 论著的重要、关键之点 = key 论著的重要、 论著存在的毛病、 论著存在的毛病、失误 = wrong, flaw,
这就决定 语言学课程 是讲授理论的课 但不能让学生 有空讲理论的感觉
这就决定 语言学课程 既要有好的教材 又要有一种好的教学法
举例来说
如何讲授组合的层次性? 如何讲授组合的层次性?
一种讲法 老师在黑板上 用层次分析法 分析一些句子 特别是一些长句的结构
再分析一两个歧义结构, 再分析一两个歧义结构,诸如
首先要破除 研究神秘的观念
做研究, 做研究,一定要有比较强 的研究意识, 的研究意识,大家不能满足 于只做教书匠。 于只做教书匠。
做研究当然要 具有一定的 研究能力
要有什么样的研究能力? 要有什么样的研究能力? 过去一般只是强调 要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要有分析问题、 这样的能力
其实 首先要有 发现问题的能力 为什么? 为什么?
做研究当然要 具有一定的 研究能力
“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 是我们在科学研究上 能获得成果的起点
如何培养 发现问题的能力? 要学会从书本上发现问题 要学会从实践中发现问题
要学会 从书本上发现问题 这关涉到 如何读书的问题
这里所说的读书, 这里所说的读书,是指精读 是指阅读跟自己专业、 。是指阅读跟自己专业、跟自 己工作、 己工作、跟自己研究方向密切 相关的论著;是指要认真、 相关的论著;是指要认真、细 深入地阅读, 致、深入地阅读,而不是一般 翻翻浏览一下。 翻翻浏览一下。
勤于思考和不盲从, 勤于思考和不盲从, 这是一张纸的正反两个 不盲从的人, 面。不盲从的人,一定 是勤于思考的人; 是勤于思考的人;勤于 思考的人, 思考的人,就不容易犯 盲从的毛病。 盲从的毛病。
在做学问上, 在做学问上,不虚心听取前 人的意见, 人的意见,不很好地继承前人 的研究成果, 的研究成果,这当然是不可取 但是, 的;但是,如果我们对前人的 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或者对一些专家学 者的理论观点一味地盲从, 者的理论观点一味地盲从,甚 至到了一个迷信的地步, 至到了一个迷信的地步,这也 是不对的。 是不对的。
互相关系
互动、互补关系 互动、
孰先孰后? 孰先孰后?
排 序
a.先 a.先“语”后“现” b.“语 b. 语”、“现”同时 c.先 c.先“现”后“语” a>b>c
关于“语言学概论” 关于“语言学概论” 课程的一些具体问题
将会由李娟、王洪君 将会由李娟、 两位教授给大家报告
现 在 谈 做研究写论文问题
精读要达到三个目的—— 精读要达到三个目的
第一个目的,了解内容, 第一个目的,了解内容, 即了解自己不曾知道的新知 识。这是读书所要达到的最 起码的要求。 起码的要求。
第二个目的, 第二个目的,从中吸取营 养,把论著的内容转化为自 己头脑里的知识。 己头脑里的知识。一个人的 知识之所以能不断增长, 知识之所以能不断增长,就 在于能“转化” 在于能“转化”。 转化” 不等于认同。 “转化”,不等于认同。
再举例来说
如何讲授语言类型问题? 如何讲授语言类型问题?
一种讲法 老师先说明什么叫语言类型 再说明根据什么标准可将语 言分为哪些类型 每个类型举出两三种语言
另一种讲法 当然也得说明什么叫语言类 型,根据什么标准可将语言分 为哪些类型 更要用实例引导学生认识语 言类型问题
譬如说
(1)张三跟王五一起把礼物送给李四。 )张三跟王五一起把礼物送给李四。
当 然
老师要能 按这样的要求讲授 要对语言学理论的 方方面面有较好的了解 也要关注语言研究的动态
现在说说 语言学概论” “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 语” 共同点 差异点 互相关系